星界紋章I 帝國的公主 序章

它是一隻擁有八頸的異形之龍。

這隻傳說中的神獸,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為人所遺忘。

然而,自從某個帝國選它出來作為其紋章選它出來作為其紋章圖樣之後,卡普脫諾修就比昔日所傳說中的生物都還要有名。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帝國,是一個即使在人類史上也可以說無與倫比史上也可以說無與倫比的最強大國家。

建立這個帝國是一群為[亞維]的種族。或者,也可以用其所喜愛的名稱[群星的眷族]來稱呼他們。

不過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有關[卡普脫諾修]的傳說。

因為關於這個種族的事積,早已經被其它成千上萬的相關書籍描述過了——

節錄自羅伯特·羅培斯著,[曾經存在於地球上的幻獸們]。

序章

那是一個十分晴朗的夜晚。

光是凝視著這一片夜空,就好象是會被眼前的滿天星斗吸進星空中一樣。

在群星之中,一顆在三十天以前還不曾出現在夜空的衛星緩慢的在星空中滑行。彷彿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並壓迫著住在這顆行星上的人們。

這顆衛星正不斷發出微弱的光芒,就像是由環繞地球運轉的月球所發出的月光一般。

不過在衛星的光芒之下,另外還有其他閃閃發亮的光點,然而那些光點卻是亞維人的宇宙戰艦。它們才是真正前來俯視並壓迫馬汀行星上以千萬市民的侵略者。

光點並不是只有一顆而已,它們超越了數十個。不論從夜空的哪一個方向望去,這些光點滿部在人們的視野中。就像是在那充滿異國風趣的叢團體嬉戲的馬汀螢火蟲一般,一群一群的從黑暗中蜂湧而出。

其中,在那顆為一團朦朧光芒所包圍的巨大衛星體附近,這樣的光點特別眾多。如果仔細注意去看的話,還可以發現這些光點其實正不停的在那顆球體的表面附近來回出入著。

而且在每一顆光點的後方還各自划出又長又粗的尾巴,並且以凌駕於星星在夜空中移動的速度橫越天際。很明顯的是,這群光點似乎正打算朝這顆行星的地表附近過來。

這彷彿是一幅只會在幻想中才會出現的景色。

雖然對侵略者感到憎恨似乎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杰特卻只是出神望著天空而已。

那個時候,杰特.凌才八歲。就算用一群頑固的守舊主義者所堅持的地球標準歷來計算也才不過十歲而已。不論怎麼說,當時的他仍然只是一個年幼的小孩子。

雖然那時候對一般的小孩子來說早就已經是睡覺的時間,不過杰特還是在一棟具有複合機能的建築物的屋頂公園上,看著頭上這一片不尋常的夜空。

在杰特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人類還只能居住在一個被被稱為「太陽系」的星系裡的時候——。

由某個國家所派遣前往奧而特星雲(譯註:OortCloud,有稱為「彗星之鄉」,位於環繞太陽系外側的空間,距離太陽系中心約二·一一光年)的調查太空船,在距離太陽0.3光年的宇宙空間里發現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基本粒子,不過它卻還有其他令人感到困惑的特性。

那就是這種粒子本身竟然會放射出大約五億瓦特的能量。可是究竟這麼龐大的能量是怎麼來的,它的放射機制又是什麼,卻是任何人無法從既有的物理學理論去解釋的。

曾經又科學家認為這種例子就是會不斷放射能量的「白洞」;也有人認為它是貫通另外一個宇宙(或者說是異次元、亞空間、超空間也行,反正用什麼名稱是無所謂的)與我們所存在的宇宙之間的小通道,就像是隔開兩個空間在牆壁上被開了無數個小洞一樣。

之不過,這些都只是連假說都談不上的臆測而已。

總而言之,後來人們把這種粒子命名為「由亞諾」,並且對他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不過人們研究它的目的與其說要了解這種粒子的基本原理,還不如說是要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雖然人類在當時已經掌握了核融合技術,所以並不擔心能源匱乏的問題,可是如果說要將核融合應用在宇宙空間的話,情形就又不一樣了。

想要有效且快速的進行恆星間的宇宙旅行,首先要解決質量比過大的問題。對當時人類的科技而言,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抵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太空船上就必須要儲藏超過船體本身重量數百倍的燃料,這是那時侯的物理學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燃料搭載型核融合引擎,也無法在宇宙航行中獲得實用性知道進展。曾經一度寄予厚望的衝壓式推進法,也因為宇宙間物質的密度問題而無法實際應用。至於對消滅推進技術一方面是尚未研發成功,另外一方面,就算實際應用也依舊無法解決質量比過大的問題。

不過,如果可以能夠讓「由亞諾粒子」稱為宇宙船的能量來源,那就可以完全不用考慮質量比的問題了。因為如此一來,太空船上根本不需要裝填任何燃料。

後來,人們便開始著手設計能夠利用由亞諾粒子作為推進動力的宇宙船。

這類宇宙船其引擎的基本構造就像是一個圓筒。在圓筒的中心用磁力護罩來維持由亞諾粒子的存在,而圓筒的內面則是鍍上一層高溫超導材料,負責反射從由亞諾粒子所放射出來的帶電粒子。至於從由亞諾粒子所放射的電磁波有一部份會被圓筒吸收,而吸收之後所旌生的過剩能源則利用散熱板在真空中輻射掉。至於帶有電荷的中性粒子,就由圓筒內的另一個較小圓筒與圓筒之間恤充填的物質來吸收。

如果想要讓宇宙船全速前進的話,只要封住圓筒的某一個開口,讓能源的流朝著向單一方向噴射。如果希望停止加速的話,就將兩邊的筒口同時開啟,讓兩邊都等量的能源流出。換句話說,只要調節筒口的開啟狀態,就能自由控制速度的增減。

雖然還有很多技術與經濟上的障礙需要突破,可是因為當時由於人口問題所產生的戰亂紛爭已經幾乎接癌症病人未期的程度,所以這種大環境就成了由亞諾式推進研究工作的強力後援。

之前人類就已經發射過許多無人核融合宇宙船,並藉此完成了鄰近星系的調查工作。從調查的結論中人類發現到,其實在銀河系中大氣含有遊離氧原子的行星可說是非常稀少。而且在行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行星本身的重力的大小、甚至各星系形成初期的狀況以及行星地表岩石成份比例等各方面,都並不那麼盡如人意。換句話說,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宇宙中可以說是一種例外中的例外。而這所代表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能夠讓目前生存於地球上的碳系生物居住的行星,其實少之又少的。

可是這樣的結論,並沒有對當時的星系外移民計畫造成任何的問題。在於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下,其實人類早已經分別在金星和火星具體實踐了行星改造技術,只要能夠這種已經駕輕就熟的技術活用在其它的星繫上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在這種人口壓力窘迫的情勢下,人們也沒有時間與必要去煩惱像是[生命體的起源是否來自於外星人]這一類的哲學人性論理問題。

最後,第一艘由亞諾推進的宇宙終於建造出來了,人們將它命名為[開拓者號].而[開拓者號].被賦於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運輸開發行星殖民據點時所需要的資源材料以及人員。

而一旦雷射推進基地設完成以後,就算不使用造價昂貴的由亞諾推進的宇宙船,也可以利用光帆推進形的宇宙船完成後續人員或是物資的運輸工作。

從此以後,人類只要一發現和故鄉類似的行星,那怕類似的地方只有那麼一點點,都會立加以接收,並且利用以前處理火星或是金星的方法加以改造並擴大人類的居住圈。如果覺得這個星球的大氣過於稀薄,就將它的濃度提高到能夠呼吸的程度;或者是將高壓大氣中過多的氣體分子以化學工程的方法加以固定並使大氣稀薄化。除了上述大氣改造的工程以外,人們還會同時進行有關土壤生成以及生態系的重新建構等改造工作。

人類在居住圈不斷擴張的同時,改也從新開拓的宇宙空間中發現了新的由亞諾粒子。所以太陽系就不再是恆星間移民船唯一的建造場所,在其它的殖民星系裡也開始陸續進行同型宇宙船的建造工程。

以現在居住在馬汀行星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祖先當時所搭乘的恆星間移民是由太陽系所建造的[雷夫·艾利克生號]。由於那個時候由亞諾粒子已經不再那麼稀有的緣故,所以不只是殖民據點開發,光是執行一項完整的殖民計畫就可以投入一到十艘的由亞諾推進型宇宙船。

就[雷夫·艾利克生號]的情況而言,它的任務甚至還包含了整個計畫的前置作業,也就是從可居住星球的調查工作的相關任務。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