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後記

這本《天氣之子》是我擔任導演的二○一九年動畫電影《天氣之子》的小說。

記得在剛好三年前出版的《你的名字。》後記中也寫過類似的話。跟當時一樣,電影尚未完成。我一方面對遲遲看不到出口的製作工作感到焦慮,一方面在進行後制配音的工作(目前剛好是電影上映的兩個月前)。在這當中,小說比電影早一步完成。寫這本小說的目標是希望讀者即使沒看過電影也能充分得到閱讀樂趣,不過在此我想要借用篇幅,寫下包含小說版和電影版《天氣之子》的故事由來。

(後記中會稍微提到最後一幕,如果擔心泄漏劇情,請先閱讀小說。)

想到這個故事的契機,是因為上一部電影《你的名字。》成了遠遠超乎製作者預期的賣座電影。雖然「超乎預期地賣座」這種說法感覺滿討人厭的,不過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懸殊的差異。在《你的名字。》上映的半年多期間,我是第一次受到那麼多人矚目、受到那麼多樣的評論。在家吃飯時,電視上有所謂的知名人士在評論這部電影(感覺好像被鄙視了),在居酒屋喝酒時也聽到有人在談論感想(被鄙視得滿嚴重的),甚至連走在路上時,都聽到電影的名字(還是被鄙視了)。社群網站上充斥著大量評論,雖然有很多人喜歡,不過我也看到滿多人表達激烈的憤怒。在那半年當中,我一直在思考讓那些人生氣的理由是什麼,而那半年正是我寫《天氣之子》企畫書的期間。

雖然沒有從這樣的經驗得到明確答案,不過我自己內心做出了決定,那就是「電影不是學校的教科書」。我到這時才重新體認到,電影(或者更廣義的娛樂)不需要是正確的、模範的,反而應該談課本沒有談的東西,譬如讓人知道了會皺眉的秘密願望。我要使用和教科書不同的語言、和政治家不同的語言、和評論家不同的語言來談,要以不同於道德或教育的標準來寫故事。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因為這樣受到斥責,那也沒辦法。我只能將真實的感受寫成故事。這樣的決心或許來得太晚,不過《天氣之子》就是基於這種心情寫出來的故事。

這樣堅定信念後寫出這部作品,老實說非常愉快。這是我自己也感到興奮的冒險,完全不去想「適合男女老幼的暑假電影應有的格調」之類的事。故事中的主角們與顧忌、揣測、慎重無緣,直到電池用完之前都毫不保留地使出全力,而我似乎就在他們的催促下完成劇本。我花了十個月把劇本製作為分鏡(電影設計圖),花四個月寫出這本小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後,電影也終於要完成了。

說到電影版與小說版的差異,基本上兩者是相同的,但小說有滿多電影沒有的描繪。這不是因為在電影中無法完全呈現(電影版我也自認為已沒有不足之處),也不是小說版提供了特別內容,而是起因於電影與小說兩種媒體的差異。

譬如電影的台詞基本上越短越好(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因為電影台詞不是單純的文章,還會加上影像的表情與色彩、聲音的感情與節奏,還有音效和音樂等龐大的資訊量。做為核心的東西越簡單,越能夠讓裝飾發揮效果。但是小說沒有這些元素。電影的「內容」是故事,影像與聲音則是傳遞內容的「器皿」,但小說的「內容」與「器皿」是以相同東西做成的。因此,如果只是把故事寫成文章,無法成為小說(那只是劇本)。小說這種媒體無法將故事與表現手法分開,也因此即使是同一個人物的同一句台詞,電影版和小說版視情況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具體而言就像這個例子:在接近故事高潮的時候,夏美朝著帆高喊「快跑」。在電影中,動畫的速度感、配音員的聲音、直到前一刻為止的機車排氣聲、下一刻的背景音樂等等元素結合在一起,光是這樣的台詞就構成令人感動的場景(希望如此)。不過在小說中,光憑一句台詞,很難得到和電影相同的效果。因此,小說需要加入各種比喻,而且在故事的前半部需要花一些篇幅描述夏美的人生。這是電影中完全沒有的部分,但是為了讓這一瞬間的場景不輸給電影,小說就需要增加這樣的手續。從結果來看,這成為只有小說版才有的內容,對我來說也帶來了寫作的喜悅。我希望對讀者而言,也能因此增加閱讀的樂趣。

關於《天氣之子》與音樂的關係——寫完這部作品的劇本時,我自然而然想要找的第一個讀者,就是RADWIMPS的野田洋次郎。我不是為了請他製作音樂,而是基於朋友關係把劇本寄給他,純粹想知道他對劇本會有什麼感想。

結果三個月後,我收到〈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以及〈大丈夫〉的Demo曲。就結果來說,這正是我想要聽的「感想」。無論如何都想知道,可是憑自己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的言語,全都在這些曲子當中。我覺得自己好像意外闖入了秘密的寶庫。就這樣,很自然地(不過回想起來其實滿任性而強硬地)請了洋次郎擔任《天氣之子》的音樂總監。

不過在此我必須老實地坦承一件事。事實上,我一開始聽到〈大丈夫〉時,覺得這首歌沒辦法用在電影里,也這樣告訴洋次郎。單純只是想不到該用在哪裡。如果要在劇情中播放,歌詞與旋律感覺都太強烈。

然而事實上,一年之後,最初得到的這首歌幫了我大忙。

當時我正煩惱該如何呈現最後一幕。其他部分都已確定分鏡內容,進入作畫的程序。尾聲也已經把分鏡畫到須賀的台詞「反正這世界原本就是瘋狂的」,只有在這之後的最後三分鐘尚未完成。故事的發展在劇本中已經確定,但我仍舊無法掌握帆高與陽菜最後的情感。雖然試著做出最後的分鏡,但周圍的評價不是很好。

我持續煩惱了兩個多月,在和洋次郎討論最後一幕的音樂時,忽然談到還沒有使用的那首〈大丈夫〉。於是我重新聽這首曲子,受到很大的衝擊。

竟然全部都寫在這首歌裡面了。

沒錯。必要的東西、重要的感情,全都已經唱在最初拿到的〈大丈夫〉當中。我幾乎是用從歌詞描摹的方式,畫出最後場景的分鏡,然後把一年前收到的這首歌放在那裡。畫出來之後,就覺得這個故事的最後場景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最後要說的是——製作電影的同時寫小說,最初是在製作《你的名字。》時,應製作委員會的要求而不情不願地開始。然而現在,我覺得這項工作就某種意義來說帶給我救贖。寫文章這件事純粹讓我感到快樂,從小說版也挖掘到一些可以帶回電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劇中人物讓我更加喜愛。除了身為作者的我之外,如果各位讀者也能喜歡這本書,那會是最值得高興的事。

另外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我之所以能夠不時離開工作室去寫小說,都要多虧作畫總監田村篤領軍的荻窪工作室的動畫人員。他們強大的工作成效,讓我能夠安心執筆。實在是感激不盡。

謝謝大家拿起這本書,並且閱讀至此。

二○一九年五月 新海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