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我獲此慈父,無上幸運

生聖人以拯諸夏,凡我獲此慈父,無上幸運

革命黨痛斥滿人對漢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清廷無可救藥的腐敗,其言辭激烈甚至到了「詞近詬誶」的地步。保皇黨雖然言辭沉穩,但卻找不出足夠的理由為清廷辯解。梁啟超找到四點理由,一是「中國人未有共和國民之資格」;二是「只能經過開明專制以移於立憲」;三是為「不至助長衝突」,只能「相率以要求立憲」,並「必須為彼(指清政府)所能行」,才是「唯一正當之手段」,「若為彼所不能行,則是宣戰而非要求」;四是革命「只能導致流血、內亂」等。梁啟超甚至吹捧光緒帝是數千年一遇的聖人:「皇上之聖德,亦為數千年之所未有,天生聖人以拯諸夏,凡我獲此慈父,無上幸運。」

專制的凶暴卻有進無已

清政府立憲運動期間,大量捕殺革命黨人。湖南商會會長禹之謨,在獄中就曾以血作書:「要知清政府下詔立憲,專制的凶暴卻有進無已。」

重建新國,圖共和之幸福,報往日之深仇

徐錫麟在刺殺恩銘的《光復文告》中說:「今則名為立憲,實乃集權中央,玩我股掌,禁止自由,殺戮志士,苛虐無道,暴政橫生」,因而號召「重建新國,圖共和之幸福,報往日之深仇」。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1907年,以吳稚暉為中心的一幫巴黎中國留學生創辦了《新世紀》雜誌,在鼓吹無政府主義、狂罵西太后的同時,也恨透了母語,認為正是漢語和漢字使四萬萬同胞陷入困頓,主張「改用萬國新語(即世界語)」,即或不能立即推廣,也可以考慮先用英語、法語或德語來代替漢語。這種想法影響較大,吳的論敵章太炎的學生錢玄同完全接受了這個設想,並推波助瀾,提出了著名的語言革命的口號:「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肅親王審汪精衛謀刺攝政王案

汪精衛謀刺攝政王在當時是一個大案,由肅親王審理。肅親王看到從汪精衛身上搜繳的三篇汪精衛的親筆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非常佩服汪精衛的人品見識,更佩服汪精衛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肅親王對清廷的腐敗也感到深惡痛絕,所以對革命黨人的反叛行為也十分同情,他後來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本來加害皇族是滿門抄斬的死罪,但肅親王決定從輕發落汪黃二人,以安撫天下人心。攝政王載灃最初主張立斬汪黃二人,但經過肅親王的反覆勸說,同意從輕發落汪黃二人。

途茫茫,不知何以完成革命

1911年10月,張文光在騰越發動起義,起義勝利後,騰越秩序穩定,但張文光對怎樣發展卻心中無數,他感慨說:「前途茫茫,不知何以完成革命?」

孔子嫡裔來做「虛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康有為在日本,他聽到武昌起義的消息,「惴惴恐栗」,他說,「積四千年君主之俗,欲一旦廢之,甚非策也。」他認為可以用「舊朝舊君」,或者孔子嫡裔來做「虛君」,實行「虛君共和」。

大勢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武昌起義後,清廷岌岌自危。先是,內閣那桐辭職,曾舉袁自代,未果,至此重提起用袁氏,奕■、徐世昌皆袒袁者,故有武昌督師之命。有人詰那桐:此舉豈非速清亡耶?那桐言:「大勢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文明革命與草寇異,當與巨家世族、軍界官長同心努力而後可

武昌起義爆發後,湖南革命派在共進會首領焦達峰領導下積極準備起義。譚延闓附和革命,他從立憲派的立場出發,提出「文明革命」的主張,說「文明革命與草寇異,當與巨家世族、軍界官長同心努力而後可。」焦達峰卻很快被立憲派人殺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