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孫文一生與錢財無緣,民國建立後,難以逾越的財政危機使革命黨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部署繁重而艱巨的北伐任務,還是維持百廢待興的南京臨時政府日常工作,樣樣都需要經費,虎踞龍盤的南京城卻是「庫藏如洗」。孫回國之前,南方革命陣營就傳聞他帶了巨額華僑捐款,指望能充作軍餉大幹一場,許多革命同志與各路將領都是把他當作財神爺而佇候於上海碼頭的。無論是在孫中山登岸之時,還是在他當選臨時大總統之日,都有人直截了當地向他提出同一個問題:帶了多少錢?當他如實回答:「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聞而失望者不乏其人。

夫去一滿州之痛苦,轉生出無數強暴之專制

辛亥之後,專制復辟勢力對於辛亥革命的反撲數度得逞,使得許多身臨其境者頗有辛亥革命已經失敗的遺憾和痛苦。孫中山說:「夫去一滿州之痛苦,轉生出無數強暴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於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夫吾黨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國救種為志,欲出斯民於水火之中,而登衽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蹈火益熱,與革命初衷大相違背......」

廖仲愷眼中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後,廖仲愷認為中國問題的根源,「就是政治上的障礙」,歐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民主制度,並不那麼完美,他對十月革命抱有極大希望,說:「俄國革命以後,私有廢除,生產分配之事,掌諸國家機關與人民合作社。空前之舉,震懾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於黑暗。」

林濤說,孫中山的一生最恰當地證明,一個人執著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是多麼強有力地改變了國家的歷史和人民的命運。

漸進與革命的爭論

1922年,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胡適等十六名學者,在5月14日的《努力周報》上刊發了《我們的政治主張》這篇名文,提出了要建立「好政府」的政治改革目標。文章發表後,引發一場關於「漸進與革命」的論爭,王振鈞、鄭振夏等人問:「是取革命手段呢?還是取改良手段呢?還是先破壞後建設呢?還是在惡基礎上面建築『好政府』呢?」胡適回答說:「我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話來做答案:『最好雙方分工並進,殊途同歸』。可改良的,不妨先從改良下手,一點一滴的改良它。太壞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惡勢力偏不容納這種一點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

革命進行的三個階段

1923年1月29日,孫中山在《申報》五十周年紀念專刊上發表「中國革命史」一文,他說:「從事革命者,於破壞敵人勢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於國民建設能力之養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一為軍政時期,第二為訓政時期,第三為憲政時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