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七章 跨媒體發展是讓更多人有「接觸機會」──向外擴展(跨媒體發展術)

■一本書,是在放上店面之前就已經決定勝敗

當絕大部分是經手完全新作的小說編輯,在製作一本小說的時候,會覺得「決勝關鍵」是在什麼時候呢?

「當書籍放上書店時」、「網路商店開始接受預定的時候」……如果有人這樣想的話,那雖然非常遺憾,不過是大錯特錯。

其實在前面提到的時間點上,「勝敗」早就已經決定好了。

從「開會討論作品內容」開始,經過「挑選插畫」、「設計」、「故事大綱」、「決定書名」等等過程……其實在「書籍放上書店」之前,決定「勝敗」的關鍵時刻早就已經到來。而在經過這種種決定勝敗的關鍵之後,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則是「宣傳計畫」,但是當然也不可能對每一本書,都投入高達數百萬元的高額宣傳預算。通常來說有每個月的定期傳單,再多投入一些資源(像是在作家自己的部落格或推特上介紹,或者是在「電擊文庫MAGAZINE」上連載短篇作品)就已經不錯了。

而在書籍擺上書店時,其實就只是顯示出勝敗結果的結算畫面而已,對於創作者來說,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所以我們才必須要在書籍擺上書店之前,也就是在製作書籍的時候,把所有能做的事情統統都做到最好才行。

只要多等待一會兒,也許就會有人幫忙介紹這部作品。只要能做出一本好書,也許就會有人拿起來翻閱。光靠這種「也許」就可以行得通的時代,早就已經結束了。不管你做出來的書有多好,如果讀者沒有「認知」到有這本書存在,那自然就不可能把它從書架上拿起來。如果只是靜靜擺放在書店架上,那這本書對於讀者來說,有就和沒有差不多──就和背景沒什麼兩樣。

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讀者「認知」到原本應該和背景沒兩樣的書籍,把它從架上拿起來,甚至最後帶到櫃檯去結帳?

那當然只能先讓他知道有這本書。所以在書本擺上書店以前的勝敗已經決定之後,我們也只能不顧任何一切,儘可能用力下去宣傳。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沒關係,總之就是要儘可能製作讓讀者認知到有這本書存在,也許能創造出讓他和這本書相遇的機會。說到宣傳這兩個字,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在電視上打廣告,或者是在報紙上買個半版的廣告版面,這種規模十分龐大的宣傳手法,但這邊並不是指這種方法。比如說為了讓讀者更有可能發現到有這本書存在,所以準備一份宣傳小卡(指書店會放在書本附近的宣傳卡片)。在眾多並排在一起的書本當中,如果只有一本書前面掛了一張「推薦好書!」的話,也許看在讀者眼中,就會覺得這本書從背景當中浮現出來了。

絕對不要放過任何機會,捉緊任何一個可能曝光的時機,就是宣傳的工作。所以必須有效率地運用有限的宣傳預算。不管你投入多少資金,但是在投入方向上根本沒有任何潛在顧客,那這次宣傳就是毫無意義。

■一旦看到有熱賣跡象就要祭出「最大的宣傳」

今天假設你在競爭市場這個無情的世界,因為運氣不錯而聽到小說首周銷售情況很好,馬上就要準備再版的大好消息。

這對於責任編輯來說,可是會讓人興奮到走路都變成小跳步的大新聞。我也常常會在公司內線電話中聽到這種好消息時,興奮到從位子上站起來大叫一聲「好啊!」。雖然在等到叫完以後,就會想到可能會吵到別人而四處道歉,但是「自己經手的作品銷售情況很好」這件事,還是會讓人高興到忍不住想這樣做!

當自己負責的作品開始出現「熱賣跡象」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馬上著手開始研究「接下來的戰略」。

為這艘好不容易才成功出海的船隻,找出接下來應該要走哪一條航線,研擬出一條不會遇難,也不會開到一半衝進暴風雨當中的航行路徑才行。

在發現到「熱賣跡象」之後的「戰略」。那就是要嘗試「最大的宣傳」。

所謂「最大的宣傳」方法,大略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靠內部(自己)能力下去執行的宣傳方法。而另外一種就是要借用外部的力量。

就第一種方法的「內部能力」來說,其實編輯唯一可以主動出擊去執行的項目,就是繼續出版續集。日本有句話是「持之以恆就是力量(類似中文「萬丈高樓平地起」)」。這是明治時代的宗教家,住岡夜晃在詩歌當中寫出的一句話,也有人說出處是大正時代的教育家,平松折次所寫的標語,無論如何我當編輯當得越久,就越能體會到這句話有多偉大。

定期出版續集,對於沒有在雜誌上連載的新作小說來講,就是我們創作方唯一可以積極發動的「最大的宣傳」。

現在娛樂小說(輕小說)基本上都是長篇小說,而且大多是把焦點聚焦在角色身上,所以我們在面對讀者時,應該要提出怎樣的故事發展,讓讀者看到怎樣的冒險故事,像這樣提供「讀者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要素」,其實也是對於系列作品整體的「宣傳」手法。

只不過就算說是要定期推出續集,也不是說要每個月都推出一本。這樣很可能會損害到作品帶給讀者的「新鮮感」,而且很可能讓出書速度超越讀者消化的速度。如果變成這樣的話,有些讀者搞不好就會覺得「晚一點再買也沒差吧」。所以找出理想的「頻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說,最理想的出書速度大概是隔三個月到半年)。

而第二種「最大的宣傳」,剛才提到的「外部力量」,就是指跨媒體發展。

■輕小說和跨媒體發展的適合度超群

以下是從我個人經驗當中得到的感想,一個系列作品,在經過銷售冊數順利成長的時期後,持續成長的銷量就會暫時先平緩下來,進入就像是「樓梯中間的平台」一樣的成長停滯期(當然這前提是基本銷量已經很高了)。

雖然我也沒辦法很清楚說出為什麼會這樣,但我想應該是「這部系列作品已經差不多讓所有潛在讀者都看過了」的關係才對。如果想要讓這部作品再一次開始成長,那必須要採用的方法就是跨媒體發展。

當然也不能忘記「要把作品寫得更加有趣」和「傾聽讀者意見,讓讀者更期待看到續集」。但是提升內容品質,和從外在強化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追根究柢來說,跨媒體發展到底是什麼?

說得簡單一點,那就是以某個內容產品為原作,推出其他不同媒體的作品。

如果原作內容產品是電擊文庫出版的「小說」,那其他不同媒體……像是周邊商品、電子書、漫畫、遊戲(家用主機遊戲、智慧型手機應用軟體)、動畫(電視動畫、動畫電影)、真人影片(電視影集、真人電影)、舞台劇,以及和其他媒體的合作活動(各種合作商品),去推出這些媒體作品,就是跨媒體發展。

我自己認為,娛樂小說(輕小說)作為第一次內容來說,是一個非常優越的媒體。我會這樣說的理由,就是感觀的擴張和市場規模的擴大。

所謂感觀的擴張,就是:

小說:以視覺來享受「文章」。

漫畫:以視覺來享受「文章和圖片(靜止圖片)」。

動畫:以視覺和聽覺來享受「影像(動畫圖片)和聲音」。

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當以小說為出發點,開始跨媒體發展的時候,只要推出其他不同媒體作品時,給讀者的情報量一定會持續增加。

而且情報量越多的媒體,通常使用者規模也就越廣。因為使用者是要尋求娛樂,所以必須要由使用者自己負擔(要靠自己想像來彌補)的情報量越少,自然也就是越適合大眾的媒體(在這邊會講使用者,就是因為並不完全是消費者。像電視動畫就會區分出只在電視上觀看的免費使用者,和之後會購買藍光光碟等影碟產品的消費者)。

從小說出發,不管是轉向哪一種媒體,情報一定都是相對擴張。也就是說不管怎麼做跨媒體發展,情報量一定都會有所増加,所以就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潛在使用者。比如說從小說改編成漫畫,我們都會覺得市場是在擴大。但是反過來變成漫畫改寫成小說的話,就會讓人覺得是針對重度書迷推出的商品。就市場規模來說感覺反而是相對萎縮。

這也就是說,小說業界在這條名為跨媒體發展的河流當中,是位在最上游的位置。而我之所以會覺得小說非常適合用來跨媒體發展,也許就是因為在腦海當中,已經想像出這部作品從源流開始,一路流向越來越寬廣的下游地帶這種景象了吧。

說到跨媒體發展最大的優勢,那當然就是「能夠讓原本不會接觸到的族群認識作品」。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興趣和喜好,而每一個不同的媒體,都有它們培育出的使用者族群存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