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古稀統兵

德川家康決定出兵大坂,是為慶長十九年十月。在此之前,他始終盼望有別的辦法能收拾殘局。另外,他遲遲未能決斷,最大的原因則仍出於自身康健。

但開戰在即,家康卻仍對將軍秀忠不甚放心。他倒不擔心失敗,單是擔心士氣旺盛,會殺戮太過。戰事的勝敗總會讓怨恨之根深扎大地,一旦殺戮太過,怨恨就會代代相傳,他日必在意外之處招致不幸。

為了探討太平之道,九月初十,家康在奈良東大寺聽僧人們講華嚴經,十五日又特意把南光坊天海召來,整整兩日談講佛法。

天海表示,若要使太平持續,首先要化人心。若要此舉有效,即需要更大的勇氣。「老衲並非指責大御所怠惰。但,若您只想安度晚年,老衲並不贊成。人既無晚年也無後世,有的總是眼前危機,只有在危機之中,人生才彌顯珍貴。」

天海的意思是來個徹底了斷,催促家康痛下決心,親自立於陣前。家康冷淡一笑,不以為然。

這些事情,家康自是明白。但他擔心的是,若要親自領兵出陣,一旦自己在陣前身有不測,只恐天下大亂。

看看武田信玄就不難知,當年他在陣中倒下,立時危機四伏:葬禮不能舉行,議事也要作假。儘管信玄以超乎尋常的謹慎安排好了一切,但仍消除不了圍在遺體周圍的老臣們的不安,和他們對勝賴的不滿。

現在,大坂之戰一觸即發。家康不想親臨陣前,而是欲坐鎮駿府,指揮全局,可是,這樣卻不能讓人安心。諸旗本大將及秀忠與其親信,都對大坂大生厭恨。怨恨只會招致「孽緣」,家康深知這些。於是,他又傾聽了可睡齋宗珊講法,觀看幸若舞,聽平家琵琶,欲從各個方面重新體味人生。

在聽平家琵琶之時,不知為何,家康竟忽地悲傷起來,險些掉淚,甚至想把年輕的側室都支走。實際上,與其說是心生悲傷,不如說他是為大坂城裡的太閣遺孤秀賴及淀夫人、千姬的命運揪心。當他聽琵琶流淚、為是否親臨陣前而猶豫,時日眨眼即至二十三。五日之後,家康意外地迎來了秀賴的使者,通報片桐且元不忠不敬而招致處罰諸事。

戰備充足,開戰時的用兵和動員諸事早就想好,就連情急之時解救秀賴、千姬和淀夫人的事,都提前委託於柳生宗矩了。但家康真正決定親臨陣前,乃是得知片桐且元的變故之後。片桐且元在秀賴眼裡,竟成了一個不可寬諒的不忠之臣,此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幼稚者非用眼睛看事,而是用情感判斷,從喜歡者中尋找良處,對厭恨者吹毛求疵。然而世上百人中,總有九十稚嫩,他們總是遇事哭成一團,爭成一處,不辨東西南北。

十月初一,所司代板倉勝重送來了關於「大坂騷動」的詳盡消息。他稱,片桐且元畏避嫌疑,躲在茨木城自家府邸不出;石川貞政率先逃離大坂;信長公次子織田常真(信雄)眼看戰端難免,為避難離開大坂城。急報說,始終在城內陪淀夫人的京極遺孀常高院,則暗中與板倉保持聯絡。

常高院苦心勸說無效,淀夫人日漸被主戰之人打動,現在日日都詛咒關東。

「但這些都是受周圍影響,決非出自淀夫人本心。故只請板倉大人相信我們姐妹情誼。本以為總有一日,家姊會明白我的心意,可眼下竟傳起一些惡意的流言。由於擔心板倉大人相信流言,只想提前說上一聲。至於大御所那裡,不久之後忠知或忠高自會前去解釋,還請多多關照。」此為常高院的原話。

最後是勝重本人的意見。他以為,即使為牽制西國諸大名,家康親自出馬,對防止事態擴大,亦顯得舉足輕重。

家康不禁長淚欲落。在這亂世,自己竟得七十有三高壽,正當為此暗中慶幸時,竟有禍亂。

是啊,無超凡脫俗的勇氣,怎能平息這次騷亂?但事到如今,不能吝嗇這老骨頭了。

一旦下了決心,家康就不再逡巡。他立刻傳來本多上野介正純:「向江戶派出人,就說同於前議,德川家康決意親臨陣前,討伐大坂。」

正純謹慎地點了點頭。其實,這一刻,他已經等了許久。

讓本多正純向江戶派出快馬之後,家康分別向近江、伊勢、美濃、尾張諸大名發出了出兵命令。他刻意裝得老當益壯。

「看來大御所真是好戰之人。自從決定開戰以來,連眼神都變了。」

對於本多正純的說法,十月初二從江戶匆匆趕來的藤堂高虎不禁皺起了眉頭,「上野大人還是年輕啊。看來,長者心思只有長者才能明白。」

「大人何意?」正純道。

「想必令尊也提醒過,看來當準備一名影武士。」

「影武士?」

「大御所當然要出陣。但,大御所年事已高,怎能讓他在大冬天裡經受風雪之苦?故,必須要有一個替身。」

本多正純內心一怔,「哦!此事當然早有準備了。」由於他的自負性子,遂決定先應承下來,再急尋找替身不遲。正純已過慣了太平生活,一時竟連這些都忽略了。在挑遍了駿府之後,終於找到了三個可擔當替身的老者,他們與家康頗為相似。

「究竟是何樣的風度,我想先看一看。」藤堂高虎不放心,繼續緊逼。

於是,正純就令一人武裝,一人便服,一人坐地,分別引見於高虎。三人之中,武裝老者最像。此人乃是駿府一尋常百姓,名竹右衛門。

「好,把這竹右衛門交與我,我要好生調教一番,好讓他看來更像是威風凜凜的大御所。」藤堂高虎道。

此時,家康則正把桑名城主本多忠政、龜山城主松平忠明傳到自己面前下令:「忠政立時統率伊勢各部,固守近江瀨田。」

儘管局勢緊張,但家康並不如正純一再宣說的那樣戰意大熾,行動也看不出有多麼活泛。

「忠明必指揮美濃軍隊急行至伏見,嚴守於此。關原合戰時,鳥居彥右衛門便是在此血染黃沙。」言罷,家康又懇切地補充道,「守好,但不可急攻。」看來,家康還是慮及自己的老邁,暫時對大坂城圍而不攻,許是先圍起來,後再談判。本多忠政不禁焦急萬分。不只忠政,旗本中那些眼見著做不了大名的人,亦憂急如焚。

十月首三日,家康把進攻大坂的計畫對江戶老臣和盤托出,稱將親臨陣前,令秀忠駐江戶待命。但這並非鼓舞士氣,倒似一種期待,在拖延時間,希望大坂能夠反省,主動求和。

「現在,必須照顧一下豐臣舊臣了。」言罷,家康令肥後加藤忠廣謹守九州,又令福島、黑田等豐臣舊臣集結江戶。

駿府留守交與九男賴房,乃是為了告訴眾人,即使年幼的兒子,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初六,松平忠明和本多忠政已準備完畢。初七,如同所司代板倉勝重所報,受淀夫人之妹常高院所託,丹後宮津城主京極高知、若狹小濱城主京極忠高特意趕至駿府。家康把二人邀進房中,密談約半個時辰。雖無從知常高院向家康提出了何種請求,但大致情況亦可以想像,必是關於其姐及其外甥秀賴命運。她必稱自己還將繼續說服家姐,進攻大坂之事萬請暫緩。這般推斷,乃是因大坂冬戰前後,常高院熱心於兩廂陣營之間斡旋。

東軍先鋒乃藤堂高虎,高虎將與上野介正純商議後選出的三個替身編入軍中,於慶長十九年十月初八向大坂進發。

此次主力乃是東北諸藩。家康想通過此次出征,考查伊達、上杉、佐竹諸氏對幕府忠心。

初十,家康接見趕往駿府的諸大名,十一日,家康出發。

初十接見諸將,為和歌山城主淺野長晟、佐賀城主鍋島勝茂、高知城主山內忠義、德島城主蜂須賀至鎮、岸和田城主小出吉英、臼杵城主稻葉典通、佐伯城主毛利高政、美濃八幡城主遠藤慶隆等。不難看出,曾與家康同甘共苦、並肩為戰的人一個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其子孫。

「唉,年逾七十還要統領眾人子孫,征戰沙場,普天之下唯我德川家康啊!」這無疑為由衷的感慨。

但出了駿府城,家康並不甚急,十二日行至懸川,十三日抵中泉,一路頗為悠閑。

隨著家康西進,秀忠亦主動提出要出征。

早在家康出發之前,秀忠就特意派土井利勝至駿府,道:「此次征伐,希望能派孩兒去,請父親坐鎮江戶。」

家康笑道:「將軍孝心我且領了。但家康就是受苦的命,一到打仗時便把持不住。不親眼看看大坂城,怎生放心得下?」然後,他囑咐早已定下的江戶留守人:「駿府留守,我任命賴房,由形原的松平家信、舉母的三宅康貞、久野的久野宗成輔佐。江戶諸事,將軍必早有算計,切切好生思量。」

土井利勝知此言中藏著一個老父的掛慮。但駿府留守交與年僅十二的賴房,將軍秀忠是否亦應把江戶的留守交與松平忠輝?此際世間盛傳,將軍與忠輝仍是不和,許是家康希望能藉此次出征平息流言。

於是,土井利勝依將軍秀忠的打算,回道:江戶留守交與松平忠輝,由奧平家昌、最上家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