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匹夫憂國

曾有一些時日,本阿彌光悅在加賀做細瓷茶碗。

其父光二尚在世時,父子就從加賀的前田氏領二百石。光二去世後,前田利長和光悅約定,繼續給他和其父同等待遇。因此,當他和本家發生不快時,就避到了金澤。雖然遠離京城,光悅的心情卻無法平靜,許是積習,他為世間諸事擔心,時時傳進耳內的消息讓他焦躁不已。利長有時會傳他去,在閑話時向他打聽些世事,以光悅的脾氣,他自無法含糊。

「聽說有馬晴信和長崎奉行商議過後,燒了葡國船。」

聽此一問,光悅心下一驚,之前他對此事一無所知。

「葡國人常是先派傳教士去馴服當地人,再以武力征服。只要我們一出海,他們就派出海盜。有馬的船便可能在什麼地方被葡國人搶了。」

聽了這些,光悅立刻去找高山右近。右近現被稱為南坊,亦居於金澤。不料南坊對此竟甚是清楚,他說,此事恐是尼德蘭或英吉利通過一浦按針之手,鼓動家康打擊舊教。此若確實,日本國內不久就會發生南蠻人和紅毛人之爭……

可南坊除了信奉「空寂茶」,決不染指其餘諸事。為了堅守信奉,他才躲到茶室。他奉行「和敬清寂」的利休茶道,設置了一間四疊半大小的祈禱間,常為了一件茶器花費心力。在這種超脫的生活中,真正的茶道和信奉乃是唯一能安慰他的東西。他曾道:「利休居士若再活久些,或許會與禪斷緣,而將洋教和茶道結合在一起。」照他看,業已故去的蒲生氏鄉,以及現居大坂城內的織田有樂齋,從內心來說都已屬洋教信徒;其他如牧村政治、芝山監物、古田織部、細川忠興、瀨田掃部等自然亦不必說,甚至前田利長也不例外。他甚至說:「只有心中有信,心才能真正靜寂。」似是故意要避開世事。

與高山右近的此次相會,成為促使光悅回京的原因之一。

對於高山南坊所論,光悅心中自有分寸。南坊忠於信奉,這一點或許和本阿彌光悅甚為相似。他既自稱是南坊、舊教教徒,就絲毫不會動搖對洋教的信奉。有關佛教和神道,尤其是和禪宗有關的東西,他一概聽不進去。或許他曾遇到過自甘墮落的和尚,使得他徹底切斷了與佛法的緣分。

我對日蓮大聖人,恐亦無這般忠誠啊——光悅馬上開始反省,臉稍稍有些泛紅。

信奉可使人安心,也會致人盲目。盲目的信奉會淪為迷信,終將給信奉者帶來痛苦。一個擁有如此虔誠信奉之人,若感到宗派之危,他會怎生做?

假如大御所說要消滅日蓮宗,光悅能夠袖手旁觀嗎?當然不能!南坊等眾多洋教徒肯定認為,乃是三浦按針給他們招來了危機,自然不會聽之任之。想清楚這些,光悅方從加賀動身。

洋教新舊兩派的對立,很可能把眾多日本人捲入動亂。仔細想想,和光剎之爭,實是一件無足掛齒的小事,人應有更高的追求。想及此,光悅立刻去拜見利長,告訴他,自己想回京城住。利長大為贊成,他助光悅生計,是想自光悅那裡獲得京城的消息,絕非要留他在身邊服侍。

當光悅離開加賀,抵達京城時,已是慶長十五年入夏。

「好久不見了!長期住在京城的人,住不慣鄉下。」光悅去拜訪舅父光剎時,道。

光剎將一個精美的綠色小盒變給了光悅,稱是武州八王子的阿幸托他轉交,還說,他正要寫信去加賀。

「阿幸給我的?」光悅有些恍惚地看著盒子。

「光悅,其實阿幸有一封書函和這盒子一起送來,那書函讓人有些擔心,我就翻了翻盒子,但裡邊什麼也沒有。」

光剎乃是日蓮宗信徒,以世俗之人眼光看來,他絕非不潔之人。但聽說翻過寄給自己的東西,光悅有些不快,他忍住,道:「信函上寫了些什麼?」

「說是信送到時,她或許已不在世上,故請把信送到的日子當成她的忌日。此外,絕不要到大久保府上去問,若非如此,恐給我們家帶來麻煩。你也知,阿幸不爭氣,把她供在家裡倒罷了,到了外邊,真不知她還會做出何等事來。」性子剛烈的光剎撫弄著花白的鬢角,「故,請你把此事忘掉。我也未對姐姐說起過。」他口中的姐姐,便是留在京城的光悅之母妙秀。

光悅無語退下。

那小盒子端端正正收於杉木盒中,用頗舊的紅錦緞包著。光悅捧著它,到了母親曾住過的通出水下町茶屋別苑。當日,他只是把盒子放到架上,不想打開。

茶屋主人此時去長崎公幹,不在家,光悅悻悻而歸。灰屋紹益、角倉素庵和俵屋宗達等人得知光悅回京,便來拜謁。大家敘完舊散去,所司代板倉勝重又來了,和光悅聊了很久,故光悅根本無暇思量阿幸之事。不過,他還是若無其事向勝重問了問長安的情況。

勝重若無其事道:「石見守運道甚強,聽說今春中風倒下,我以為他會就此隱退,不料他很快就恢複如初,又在甲州黑川穀挖金山了。」接著,勝重降低聲音,提了兩句長崎港燒毀葡國船隻之事,不過和光悅在加賀聽到的大相徑庭。加賀那邊的說法是:有馬晴信為了報復,才燒了葡國船隻。可勝重說,放火的人並非有馬晴信,而是那洋船的船長。

「其實,有馬的船上載了許多兵器,那洋船在受襲擊前,似已著火了。」板倉勝重頓一下,又道,「看來,這樣還不能消除大久保石見守和此事有牽連的傳言啊。」

「長安與此事有牽連?」光悅吃了一驚。

「長安似提議過,若將日本的兵器賣到海外,定會大受歡迎,可大賺一筆。可是,如先生所知,如今的歐羅巴分成了兩半,雙方戰得正酣。我也相信日本的兵器一定會受一些人歡迎,然而無論兵器落入何方之手,南蠻和紅毛之間都得出大事。天竺、爪哇、馬來,以及呂宋和香料島,處處都劍拔弩張。因此,班國國主密令葡國船襲擊載滿兵器的日本船,不只是搶奪貨物,還要把船弄沉,殺死所有船員。故有馬怒氣衝天。然而葡國並不希望自己奪來的兵器,再通過日本人落入敵手,那樣之前就是白費力氣,故他們自己把船燒掉,把貨物統統扔到海里。我想,這些話還是莫要傳進大御所耳內為好……」

家康主張和平交易,出口兵器自會引起海外騷亂,他必不容。葡國人把船燒了,使得長崎奉行和有馬晴信均狼狽不堪。

「據說,船上還有生絲。他們載了很多生絲來,其實乃是從日本船上奪來,再賣給日本。這事被我們知道,他們就忙把船燒了。」勝重非常清楚光悅的性情,故,甚至連「莫要稟報給家康」的話也挑明說了。

「可在下還有不明之處。」

「何處不明?」

「葡國船隻強奪日本兵器,這個在下明白。這對葡國人而言,亦為大事一件,若兵器落入敵手,自大不利。可他們為何把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兵器又運到日本?又為何要進到危險的長崎港?這一點,在下無法理解。」

「是啊!」勝重蹙眉搖首,「我也疑惑,可世間的傳言更離奇。」

「傳言?」

「說是班國和葡國已無可避免地要在日本與紅毛開戰。大御所和將軍都被三浦按針瞞騙,已大大支持新教。因此,舊教信徒要把足夠的兵器運進大坂,以此為據點,拚死一戰。他們運送兵器到長崎,由於有馬晴信強烈反對,故又慌慌張張把船燒了。如此一來,就把大久保長安和豐臣秀賴都卷了進去。這個傳言可真是來勢兇猛啊!」

本阿彌光悅屏住呼吸,看著板倉勝重,其實他也這般想過。

「如此說來,葡國船乃是打算把從日本船上奪去的兵器運回日本,存放於大坂城?」半晌,光悅才道。

勝重忙搖手阻止光悅,「唉,我可未說必是如此,只是這種傳言讓人很是頭痛。」

「唔,這麼說,大坂城裡有人想與葡國班國結盟,與看似更支持尼德蘭和英吉利的大御所一戰?」

「是啊!總會有虔誠的洋教徒,那些人被葡國傳教士一鼓動,難免這般想。真是麻煩啊!」

「經常出入大坂城的傳教士究竟是何入?」

「我也不瞞你了,便是保羅神父。而且,大坂城內的重臣怕都和那神父有些關係。」

「何樣的關係?」

「不是信徒,就是後援!織田有樂齋、片桐市正,以及明石掃部、速水甲斐守等,無一例外。有些人想隱瞞此事,就熱心建議淀夫人再建大佛殿,暗地裡卻想把大坂城變成洋教舊教據點……。嗯,還有傳聞說,有一個比斯卡伊諾將軍今年要來日本,為去年送回前呂宋總督羅德里格的事道謝。人言可畏啊!若大坂城成了南蠻人的據點,班國國君必不斷派出載有大炮的軍船到日本來。這不只是謠言,聽說此乃南蠻人的慣用伎倆。只是我不會胡亂相信謠言。」

本阿彌光悅甚是清楚板倉勝重的為人。勝重絕非輕信之人,但謠言肯定讓他心驚。

「其實,你回到京城,我也鬆了一口氣。不管是茶屋還是角倉與市,都尊你為人生之師。他們若對你說了什麼,請一定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