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將軍上洛

德川家康要辭去征夷大將軍一職的說法,在天下流傳開去。有人說,是因為家康公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了信心,有人說,是為了篡奪豐臣氏的天下。若家康推舉德川秀忠為下一任將軍,天下便完全為德川所有。故,秀忠進京領將軍之位,大坂方面定會襲擊二條城,不會讓他活著回江戶。

「為何要在這個時候冒險提出退隱?」

「當然是想在秀賴十六歲之前,便確定天下格局。」

「果真如此,待到秀賴十六歲時再退隱也不遲啊,剛封將軍還不到兩年。」

「這便是家康公的城府。人還在,便把權柄交與秀忠,以觀天下局勢。要是大坂膽敢有人因此舉兵,再發動一次關原合戰便是。」

德川家臣對此事也意見不一。

「還不到時候,應讓秀賴完全明白豐臣氏已無力掌控天下時,再行隱退不遲。」

「不,將軍大人乃是想儘早將政務交與大納言大人,自己則把目光投向海外。若非如此,便會落後於人。讓將軍大人這般想的乃是三浦按針。」

「那三浦按針也是個棘手人物。聽說大坂有很多人恨他。倘若將軍大人退隱之後與按針一途,愈會刺激大坂,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故將軍若不再堅持一些時日,事情會變得很是麻煩。」

兩方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認為這樣做,會引起德川和豐臣的對立。

對於這樣的誤解,家康甚是意外。他原本是想如何讓兩家由對立轉為融合,齊心合力,永保太平。

家康最終下定決心從江戶出發進京面聖,乃慶長十年正月初九。此前,秀忠與其親信已作了周密安排。可見,藤堂高虎和天海的意見並未起到多大作用。

家康進京途中,在箱根作短暫停留,洗過溫泉,隨後到達駿府城,準備在此休養一些時日,觀察世間風評和人心動向,然後前往伏見城,時定為二月十九。彼時再知會江戶的秀忠,秀忠遂率領著整裝待發的隊伍,從江戶出發。

家康在進京途中觀到的世道人心,卻不容樂觀。天海的見解不無道理,不知從何處胃出些傳聞,讓人甚為奇怪,甚至連去歲的豐國祭,都受到嚴重質疑。

豐國祭期間,京都大街小巷無不載歌載舞,一派昇平氣象,就連後陽成天皇都走出紫宸殿,和宮眷共賞百姓舞蹈,甚為欣慰,不可謂不盛大。然而本是為了顯示家康和已故太閣情義的祭禮,卻被人完全誤解。有些人竊議:看來太閣還如以前那般受擁戴,豐臣氏再度掌握天下並非全是空想。從那以後,西國大名遂頻繁出人大坂城。

家康對這些傳言驚訝不已。他原本就知為政並非易事,但實未想到,因為世人的無知,他的好意竟成了煽動野心的禍根。他認為,必須重新安排秀忠的隊伍,若只有三五千人,或許真會給人錯覺,導致不該發生的亂事。

家康的隊伍依然甚是簡樸,甚至不如一個一萬石的小藩之主。將要成為下一任將軍的秀忠,正如天海所言,定要讓人一看便心驚膽寒,打消謀逆之念。於是,家康從彥根差了急使,快馬回到江戶,命秀忠精心準備。

由此看來,把秀賴推舉為右大臣,仍然有人閑話,倒不如乾脆將秀賴與諸大名一起傳到伏見城,令其向秀忠致賀。可雖如此,秀忠與秀賴也不可以尊卑之禮相見。即使秀忠接受了將軍封號,他仍然只是內大臣,右大臣秀賴的官位仍在其上。故在伏見城,可令翁婿二人並排坐於上首,接受諸大名致賀。然後,讓秀忠公告天下:公卿與將軍齊心合力,共築太平。這樣一來,眾人必能心服口服。

進京面聖時,必須有壯觀的隊伍,足以彰顯武家統領威嚴。家康欲沿襲古時源賴朝公舊制,率十六萬人進京。旗本將士八萬騎,加上伊達、上杉、佐竹等關東以北大名組成的隊伍,合計十六萬。這麼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一走動,那些試圖和幕府對抗的野心自隨之煙消雲散。

家康一生都極盡簡樸,但若因此被天下人恥笑,他就不得不另作打算了。殺人如麻、強取豪奪乃是武士本性,眾武將大名都在暴力的熏陶下長大。對他們來說,太平阻斷了他們的夢,乃他們之大敵。只要還有發動爭亂的能力,他們必會抓住機會,孤注一擲。

為了讓他們捨棄這些想法,家康細心策划了豐國祭,卻帶來了相反的效果。太平雖是天下蒼生的希望,其中仍會遺有異端,雖是少數,卻絕不可忽視。在這些人眼中,家康乃是野心勃勃之人。

家康令人命秀忠率領十六萬大軍從江戶出發後,立時命人去三本木接高台院,並特意派板倉勝重為使帶信函前去。勝重自會道:「夫人慾築建高台寺,因為權大納言大人也要進京,故將軍大人決定讓土井利勝負責,籌備各項事務。請夫人移步伏見城,以商議具體事宜。」

家康要和高台院商議的卻不單單足此事。秀忠接受將軍冊封之後,家康想把秀賴從大坂傳到京城一見。關於此事,他想徵求高台院的意見。板倉勝重的話中也會有這樣的意思。

高台院迅速作出答覆,並在板倉勝重陪同下於二月二十八到了伏見城,這一日,正是秀忠率十六萬大軍從江戶出發的日子。

這一日,一直相交甚惡的朝鮮來了使者,希望恢複邦交。使者住進了豐光寺,負責接待的承兌剛剛交涉完畢。

「高台院到了?快快有請!」家康特意選擇了書院而非大廳,以進行輕鬆談話。在場的只有親信本多正純和側室阿勝夫人,高台院身邊亦只有慶順尼,陪高台院前來的板倉勝重回避了。

「啊,好,夫人精神還是那般健朗。快快,到這邊來坐。」

「將軍氣色亦越發好了,老身欣慰之至。」

二人毫無隔閡。高台院雖為女流,卻能深明大又。

「聽說大人就要將將軍一職讓與大納言大人,退隱了?」

「正是。已經到了年紀,過六十三歲了。」

「是,太閣正月出生,將軍乃是臘月生人。」

「哎呀,夫人連家康的生辰都記著呢。」家康說著,掐指一算,「我出生於臘月二十六,正值年底,到今年七月正好為太閣故去時的年紀。在此之前,我當準備身後事了。不然,太閣定會責備我目光短淺。」

「是啊,大人已六十四歲了,雖說如此,您看起來還是要比太閣當年年輕些。」

「夫人,您可還記得那次醍醐賞花會?」

「我怎會忘記?那是太閣大人最後一次遊玩。」

「正是。對於家康,現在正如那次醍醐賞花。」

高台院掰著手指算了算,道:「是啊,正是那個時候。」

「夫人,到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太閣為何會舉辦那次盛會。我亦當學學太閣,遊玩一次。」

「遊玩?」

「我這次遊玩無太閣那般風雅,單是從江戶調出十六萬大軍,浩浩蕩蕩朝京城進發。在有心人眼裡,這究竟是何意?」

高台院眼裡掠過一絲不安,看了一眼家康,「莫非誰要謀反?」

「不,乃是示威,讓那些企圖謀逆之人打消妄念。」

高台院不言,但她知,大軍所指,並非大坂。

「太閣當年舉行氣派的賞花會,我可能不解風雅,但我依然以為,那乃是向世人示威。」

「將軍大人是這般看的?」高台院頓了一下,「老身有一事要問將軍。」

「是關於大坂,關於秀賴?」

「正是。在將軍大人看來,秀賴究竟能成為何樣人?」

「哈哈!」家康朗聲笑了,「在秀忠接受將軍冊封之前,我欲先舉秀賴為右大臣。」

「右大臣?這麼說,就是信長公當年……」

「是。家康接受將軍冊封時曾兼任右大臣,但我已辭去了。」

「那秀忠呢?」

「稍低一些的內大臣。我有一事相求:請秀賴進京,或是於二條城,或是於伏見城,與秀忠一起接受諸大名致賀。」

「……」

「事出突然,夫人可能一時無法理解。秀忠為武將之首征夷大將軍,秀賴十三歲便成為內大臣,不久便會領關白一職。豐臣與德川同心協力,共建萬世太平。夫人以為如何?」

高台院驚訝地瞪大眼睛,緊緊盯著家康。

或許還無人對高台院提起過家康的想法。家康本以為這麼一說,高台院會馬上大為贊同,但她的表情反而黯淡下去。家康又道,豐臣氏的領地和俸祿原封不動。萬一將軍施政不妥,豐臣氏家主完全可以指摘。但高台院緊鎖的眉頭並未展開。

「夫人還有不明之處?」家康有些急了,難道高台院心有他憂?「此乃為了不辜負太閣期待,家康經過深思熟慮,才想出的策略。夫人要是有不明之處,請直言。」

高台院猶豫了半日,方狠心道:「將軍認為,秀賴才具並不比秀忠公子差?」

「夫人,家康並未比較二人才具,只是豐臣氏已無力掌控天下……」

高台院抬了抬手:「老身不得不說,依經驗,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