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日本返國途中

1927年春,國共合作舉行的北伐戰爭勝利發展。3月下旬,上海、南京相繼克複。

北洋軍閥政府行將覆滅。就在這時,吳稚暉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資格,提出彈劾共產黨議案;蔣介石背棄孫中山先生遺訓,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清黨」反共,在血泊中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

胡適這時正由西雅圖登船,離美返國。登船時,他便聽到了上海、廣州開始「清黨」的消息。4月24日,船到橫濱。胡適踏上日本國土,便給上海的好友高夢旦先生髮了一個電報,詢問國內的情形。高先生當即回電說:

時局混亂已極,國共與北方鼎足而三,兵禍黨獄,幾成恐怖世界,言論尤不能自由。吾兄性好發表意見,處此時勢,甚易招忌,如在日本有講學機會或可研究哲學史材料,少住數月,實為最好之事,尚望三思。①

胡適的另一好友丁文江,在孫傳芳手下當了幾個月的淞滬商埠總辦,也寄信給胡適,述說北伐戰爭起後的情況,他對前途「並不十分樂觀」;不久便辭職,回北方去了。胡適的學生顧頡剛來信,則勸他歸國後不要再作政治活動;「如果要作,最好加入國民黨」。顧信有一段分析,頗為中肯,他說:

先生歸國以後(按,指1917年胡適留美返國),名望過高,遂使一班過時的新人物及懷抱舊見解的新官僚極意拉攏,為盛名之累。現在國民黨中談及先生,皆致惋惜,並以好政府主義之失敗,丁在君先生(按,即丁文江)之為孫傳芳僚屬,時加譏評。民眾不能寬容:先生首唱文學革命,提倡思想革命,他們未必記得;但先生為段政府的善後會議議員,反對沒收清宮,他們卻常說在口頭。如果北伐軍節節勝利,而先生歸國之後繼續發表政治主張,恐必有以「反革命」一名加罪於先生者。但先生此次游俄,主張我們沒有反對俄化的資格,這句話也常稱道於人口。民眾伐異黨同,如果先生能加入國民黨,他們又一定熱烈的歡迎了。②

這些理由,概括一句話,就是國民黨也有可能給胡適加一個「反革命」的罪名!這其實也就是高夢旦等一些人之所以勸胡適暫時不宜歸國的理由。胡適心裡也自然明白,怎麼敢貿然回國?於是便暫留日本,觀察時局的變化,考慮如何應付變化了的時局。

他在歐洲時,也很關注國內形勢,與人談起過南方的領袖人物,對蔣介石諸人也頗有好感,寄予希望。他說:

廣州的領袖人才,我略知其大概。只有介石與Borodin我沒有見過。……介石之能在軍事上建功,是無疑的。但他有眼光識力做政治上的大事業嗎?此事我很關心。

我深盼他能有政治上的手腕與見解。③

這段時間,胡適在日本仔細讀了那幾個月的報紙,了解國內的情況,據他自己回憶,便明白了當日吳稚暉等一班文人出來主張「清黨反共」,還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胡適的同情,那時就已經在蔣介石一邊了。他曾追述在東京的一段故事,說他在帝國大旅館裡,遇著剛從上海來的哈佛大學教授赫貞先生(Manly O. Hudson)。談話間,赫貞說他在上海與宋子文交談過,認為「最近中國的政變是一個大反動!」胡適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曾為蔣介石辯護,說:

我這十個月在歐洲美洲,不知道國內的詳細情形。但我看最近的政變,似乎不像宋子文先生說的那樣簡單吧?蔣介石將軍清黨反共的舉動能得著一班元老的支持。

你們外國朋友也許不認得吳敬恆(按,即吳稚暉)蔡元培是什麼人,但我知道這幾個人,很佩服他們的見識與人格。這個新政府能得到這一班元老的支持,是站得住的。④

這番話,是在26年之後,胡適逃亡美國時寫的。他當日擁蔣反共的態度,雖然未必像後來這般分明,但基本傾向卻毫無疑問,是前後一致的。

在日本徘徊觀望了20餘天,胡適對國內風雲變幻的政局大致有了認識,心裡有了一點底,覺得似乎不至於怎麼樣。他便訂了船票,要回離開不滿一年,卻發生了很大變化的祖國來。

①見《胡適來往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1版,上冊,第427頁。

②同上書,上冊,第426頁。

③《胡適的日記》手稿本,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股份公司1990年12月版,第5冊,1926年10月15日。(三版注)

④參看《追念吳稚暉先生》,原載台北《自由中國》雜誌第10卷第1期,1954年1月出版。後收入《胡適選集》「人物」冊,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6月出版。引文見該書第167~168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