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海盜帝國 第八十三章 軍備競賽

孫魯班看著孫登,十分為難,一方面她是好戰心切,剛在戰場上逞了一次威風,還沒過癮,恨不得再有機會大戰一場,另一方面她雖然為了一個將軍而離開了吳國,來到越國,但是在她的心裡,吳越其實還是一家,父王也好,大兄也好,都是姓孫的,幫誰不是幫啊。如果不是關羽領兵,她根本不會考慮太多,一定會要求參戰,既過了癮,又能幫上父王,多好的事啊。

可是牽涉到關羽,這事情就有些麻煩了。孫魯班雖然心機少,可是她不笨,她當然知道西卷城外一戰,是關鳳成就了她的名聲,如果不是關鳳讓丁奉帶著摧鋒營護著她,就憑她和那些飛虎營的女卒,根本不可能擋得住為逃命都快要瘋了的扶南兵,她們再勇猛,最多也只能多殺傷一些扶南士卒,最後還是避免不了被潰兵吞沒的命運。

出於非常簡單的感激心理,孫魯班不願意和關羽對陣,哪怕是為了父王和兄長。在她的心裡,關鳳也是親人,並不比孫權和孫登疏遠。而孫登沮喪的原因也正在於,孫魯班心思單純,她如果都因為和孫紹、關鳳的關係而不肯幫忙的話,那孫紹和關鳳又會做什麼反應?

孫登默默的坐著,站在他身後的諸葛恪握起拳頭,遮在嘴邊輕輕的咳嗽了一聲。孫登側了側頭,沒有吭聲,諸葛恪露出一絲笑容,從容的說道:「其實太子這次急著趕回去,並不是想與蜀國開戰,關將軍先輩英雄,從戰黃巾算起,成名已經四十年,宛城一戰,關將軍挺進千里,直取曹魏要害,迎回天子,威震華夏,成就四國鼎立之勢,這樣的英雄,我家太子也是極為景仰的,焉能與之對陣?」

孫尚香和孫魯班不免有些奇怪,她們看了諸葛恪一眼,又狐疑的看向孫登,孫登點點頭,笑道:「元遜所說正是,我這次趕回去可不是要與關將軍對敵的。吳越蜀魏,大兄著力於徵伐海外,不問中原是非,而吳蜀魏三國之中,魏最強,吳蜀次之,要想共扶天子,獎勵王室,唯有吳蜀聯合,扼制曹氏的不臣之心,天下方能大安。如果吳蜀開戰,不論是誰勝誰敗,都很難再與魏國對抗,到那時候,不僅吳魏敗亡,而且天下也將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這是我所不忍心看到的。」

孫尚香默然,她看多了戰亂時的百姓,幼時也親身經歷過,先是孫堅在外征戰,她隨著母親、兄長四處奔波,後來孫策領兵征戰,情況更糟糕,她和母親一起跟著舅舅吳景一起走過很多地方,凍餒也並不罕見。現在年齡漸長,又與陸績成了親,陸家因為戰亂受的苦更是慘重,雖然陸家的人不會主動和她說起,但是一想到陸家在廬江死了上百口人,那股子怨氣到現在還能感覺得到,就象是亡靈的幽魂縈繞在她的心頭。吳蜀如果開戰,不僅關鳳為難,就是她也覺得為難,她倒不挂念劉備,而是挂念劉禪。她做過劉禪兩年的繼母,那個時候劉禪也就是三四歲,十分依賴她,自從她離開公安,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劉禪,想來今年也已經和孫登一樣長成了一個大人了吧。

劉備這幾年身體一直不好,隨時都有可能去世,他如果去世了,劉禪就是蜀王,吳蜀開戰,蜀國如果敗了,當然前景不妙,如果勝了,只怕對劉禪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關羽是大將軍,張飛是前將軍,還是太子妃之父,如果立了功,肯定是以後的大將軍,外戚之威不可避免。

一想到歷史上的外戚帶來的禍害,孫尚香不免為劉禪感到擔心。可是她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只能暗自發愁,現在孫登說他也並不想打這一仗,雖然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總讓她看到了一些解決的希望。

「那你來找大兄幹什麼?」孫魯班詫異的問道:「難道你想請大兄出面調停?」

「我確實是這麼想的。」孫登誠懇的點點頭:「至少,我也要希望大兄不要為了越國的利益而推波助瀾。」他注視著孫尚香的眼睛,低聲說道:「大兄雖然不會派大軍出戰,但是越國軍械的實力目前無人能及,如果大兄支持蜀國一些軍械,我就是想勸和,恐怕關將軍他們也不會給我說話的機會。」

孫尚香點了點頭,孫魯班想了一下,也點了點頭。

諸葛恪和謝景對視了一眼,悄悄的鬆了口氣。

「諸葛兄在忙什麼?」孫紹平靜的看著蜀使宗預,以一種非常親近的口吻問道。眼前這個年經近四旬的宗預身份很微妙,他是南陽安眾人,建安十九年,劉備攻雒城受挫,龐統戰死,不得已之下,劉備調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入川。宗預當時的身份是張飛的幕僚,頗得張飛信任,張飛任巴郡太守時,他還做過一段時間的主記,後來諸葛亮為丞相,他又做了丞相主簿,這次大軍出征,他的身份是參軍右中郎將,輔弼關羽東征。這次出使越國,他作為使者,被派到了扶南來了。

從蜀國到扶南,並不是容易,從水道走,不僅要穿過吳國控制的長江,而且耗費時日,從陸路走,同樣要穿過吳國控制的鬱林郡、蒼梧郡,叢林險阻數不勝數,而宗預不僅安然到達,而且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讓孫紹十分驚訝。

更讓孫紹驚訝的卻是宗預的身份,宗預和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三個人都有關係,而且關係不淺,能力可見一斑。以孫紹不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惡習,他懷疑宗預在和張飛結交之前就認識了諸葛亮,安眾離新野不遠,象宗預這樣的人才,諸葛亮不可能一無所知。如果他的猜想是真的,那麼宗預現在作為關羽的參軍便十分可疑了,他究竟是僅僅是公務上的安排呢,還是諸葛亮安插到關羽身邊的人?要知道,宗預前一個職務可就是丞相主簿。

這個時候弄清諸葛亮在想什麼,就顯得至關重要。

「丞相在為大軍籌措糧草輜重。」宗預不卑不亢的說道:「不過,益州這幾年雖然極力恢複,但是一直沒能恢複元氣,益州郡出了這樣的事,大王震怒,以為吳國欺人太盛,執意要發兵討伐,丞相苦勸不已,卻無力阻攔,眼下既要支持大軍出征,又要安撫益州、牂柯諸郡,實在是勉力維艱啊,大將軍體會到丞相的難處,這才決定向大王求援,所以派我來了。」

孫紹心裡一陣暗笑。看來劉備下令出征,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面子。益州郡離交州界上千里,中間還夾著一個牂柯郡,吳國的勢力居然能滲透進去,策反了當地的土著,殺了一個太守,綁架了一個太守,可見蜀國對益州南部的控制力實在是差得可以,劉備如果不震怒一下,誰知道以後吳國會不會變本加厲,進一步深入蜀國的境內?

這麼說,蜀國發兵征伐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蜀國實際上並沒有做好打這一仗的準備,孫權是不是看破了這一點,所以才無所畏懼,毫不退讓的迎了上去,堅決不肯讓步?

以蜀國的實力,諸葛亮如果全力支持大軍,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益州雖然實力不是最強的,但五萬大軍出征幾個月還至於就拖垮了,可是諸葛亮這個時候還要分心去安撫益州南部諸郡,說起來是好象是理所當然,但想起來卻有些讓人生疑。益州南部亂了,這又不是今天才出現的,蜀國對益州南部的控制一直不強,早一天安撫,晚一天安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或者說,如果沒有大軍進入,就算安撫也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實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以諸葛亮的才智,他豈能看不到這一點?

那麼只有一個解釋,諸葛亮不僅對東征的事情不贊成,而且非常反對,關羽領兵討伐吳國,面臨的不僅是糧草短缺的問題,還有內部意見不統一的矛盾。他現在是大將軍,如果這一仗打敗了,他這大將軍恐怕也就做到頭了。

諸葛亮也許就是在用這個機會來給關羽下絆子。

那劉備又是怎麼想的?劉備是不是也對關羽這個大將軍有什麼意見,要不然的話,他雖然不是上智之人,也應該能看出諸葛亮的消極怠工。當然了,劉備出昏招也是正常現象,在歷史上,他出征討伐東吳不就是違眾而行嗎?

「丞相希望我怎麼幫?」孫紹的嘴角微微一挑,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看清了蜀國內部的事情,他便有了主意。

宗預不經意的皺了皺眉頭,他對孫紹表現出來的鎮靜十分不安。這個時候,他不問劉備是什麼想法,也不問關羽是什麼想法,直接問諸葛亮是什麼想法,難道他和諸葛亮的關係比他和關羽的翁婿關係還要密切?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宗預知道諸葛亮和孫紹有過幾次合作,但是這些合作看起來都是公務,並沒有太多的私交在其中,就連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到朱崖學院也是公務,沒聽說他們有多少的私交。而此刻孫紹語氣中表現出來的對諸葛亮的熟絡,讓宗預想不透其中的奧妙,自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孫紹。

他想了一刻,只能含糊的說道:「現在戰事是大將軍全權主持,我也是奉大將軍之命前來求援的。大將軍希望大王能夠支持一些糧草和軍械,如果能從側應威脅一下交州,那就更好了。」

「你到這兒來,蜀王和丞相知道嗎?」孫紹緊追不捨。

宗預皺起了眉頭,猶豫了片刻才說道:「我不太清楚,我是受大將軍委派,大將軍應該會知會大王和丞相府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