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谷精變化為動物:谷精變化為公豬或母豬

谷精被想像的最後一種動物形象是豬(公豬或母豬)。在圖林根,當風吹得穀苗擺動時,人們常說:那「公豬在穀苗中跑動了」。奧塞爾[位於波羅的海里加海灣附近]島上的愛沙尼亞人把地里割過的最後一捆麥穗叫做黑麥公豬,大家向拿到這捆麥穗的人祝賀說:「恭喜你背上黑麥公豬了!」這人便唱起歌來,作為答禮。他在歌中祈求豐收。奧格斯堡[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城市]附近的科勒文克爾地方在收割結束時收割者輪流一根一根地割地頭最後一束谷穗,誰割到最後一根,誰就獲得了母豬,被大家嘲笑。其他斯瓦比亞的村莊也說割地里最後一根谷穗的人「得到了母豬」或「得到了黑麥母豬」。在巴登的拉道夫澤爾附近博林根地方,地頭最後一捆麥穗也叫「黑麥母豬」或「小麥母豬」等等,依具體穀類而定。巴登的羅仁巴赫農村把抱最後一抱谷穗打捆的人叫做玉米母豬或燕麥母豬。斯瓦比亞的弗里丁根把打最後一把谷穗的人叫做母豬、大麥母豬、玉米母豬,等等。在翁斯特墨廷根地區,誰打穀時打最後一下,誰就「得了母豬」,常常被綁在最後一捆谷穗上,用繩子拖著在地里走。斯瓦比亞整個地區一般把打最後一連枷的脫穀人叫做母豬。如果他能夠將系在他身上標誌母豬身份的草繩成功地轉送給一位鄰居,便能免除這個討厭的稱號。他帶著草繩走到一家門前,把草繩扔進屋裡,喊道:「喂,我把母豬給送來了。」這家人都出來追趕他,如果把他抓住了,就打他,把他放進豬圈裡關幾個鐘頭,強迫他帶走那「母豬」。上巴伐利亞許多地方,打最後一下的打穀人,必須「把豬帶走」,即:帶著一個稻草扎的豬或一捆草繩,走到尚未打完谷穗的鄰家農場,扔進穀倉里去。如被那裡的打穀人捉住,就得狠狠地挨一頓揍,把他的臉上抹黑,扔進豬圈,把母豬綁在他背上,等等。如果她是婦女,就把她的頭髮剪掉。吃收割晚餐的時候,「把豬帶走」的那人要吃一個或幾個捏成豬形的點心。當使女送上這道點心時,餐桌上的人都喊道:「süz,süz,süz!」——他們平常喚豬吃食時的喊聲。有時,晚飯後,大家把這位「帶豬」的人臉上抹黑,放到一輛車上在村裡繞行一圈,大夥跟在車後喚著「süz,süz,süz」,好像真的在喚豬似的。這樣在村裡轉了一圈之後,有時還把此人扔到糞堆上。

同收割時一樣,谷精在播種季節也有以豬的形象為化身出現的。在庫爾蘭[拉脫維亞西部一個地區]的紐奧茨地方,每年第一次播種大麥的時候,農場主婦要用豬脊骨和豬尾巴一起燉湯送到地頭給播種者吃。播種者吃掉肉和湯,留下豬尾巴插在地里。據說這樣可使谷穗長得和豬尾巴一樣長。在這人習俗中,豬就是谷精,它的多產的能力據說特別在豬尾巴上面。豬被當作谷精在播種時放進地里,到收穫時又在成熟了的穀物中出現。附近的愛沙尼亞人把最後一捆穀子叫做黑麥公豬。德國也有與此大體類似的習俗。邁寧根附近的薩爾察地區把豬身上的某根骨頭叫做「簸箕上的高利貸者」。懺悔日[基督教的節日,在聖灰星期的前一天。]那天把這塊骨頭煮了,放在灰里,到聖彼得日(2月22)那天作為禮品和鄰居交換,然後摻和在谷種里。在邁寧根的赫森及其他地區,聖灰星期三[基督教的節日,四旬節的第一天,在復活節前十四天(星期三)舉行,有人也譯為「大齋首日」,也稱「聖灰禮日」或「灰的星期三」,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不定,據尼西亞公會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於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為復活節。東正教沿用儒略曆,故其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上常比天主教和新教遲兩個星期,故聖灰星期三和懺悔日的具體日期都依復活節的日期推定。]或聖燭節那天人們就吃風乾的豬肋骨,喝豌豆湯,把吃剩的肋骨都收集一起,掛在室內,到來年播種時放到播種過的地里或摻入亞麻的種子里。據說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治地里的甲蟲和螻蛄,促使亞麻長得又高又好。

認為谷精化身為豬的形象,這種觀念要算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聖誕節公豬」的習俗表現得最為明顯了。瑞典和丹麥聖誕節期間的習俗總是要烤出豬形的麵包,叫做「聖誕公豬」,並且常常是用打穀時地里最後一捆麥穗做出來的,整個聖誕節間,都供放在桌上,甚至一直放到來年春天播種季節。這時把「聖誕公豬」切碎,一部分混在谷種里,其餘部分給耕田的人、馬或牛吃,期望藉此可獲豐收。在這個習俗里,谷精隱藏在最後的一捆穀物里,到仲冬時的最後一捆穀物做成的公豬形象再現出來。它能加速穀物生長的力量,是通過聖誕節公豬同谷種混合,以及耕種的人與牲畜吃下一部分聖誕節公豬等表現出來。同樣,我們還看到谷狼出現在仲冬或春天將臨之際。過去,每逢聖誕節都要以一隻真豬獻祭,顯然,也有用人來代聖誕公豬的。這一點至少可以從瑞典迄今還流行的聖誕節習俗中推斷出來。其做法是一個人身披豬皮,口含一小束穀草像豬鬃似的,一個老婦人,臉上都抹黑了,手持屠刀,裝作屠宰他以為獻祭。

奧塞爾島上的一些愛沙尼亞人家習慣在聖誕節前夕烤制一個長麥餅,餅的兩頭翹起來,叫做聖誕公豬,放在桌上一直供到元旦早上,然後切開分給家裡所有的牲口吃。該島還有些地方的「聖誕節公豬」並不是做豬形的麥餅來表示,而是用的真豬,是每年3月間下的小豬,由家中主婦偷偷地飼養,常常一家人都不知道,到了聖誕節前夕,悄悄地把它宰了,在爐灶上烤熟了,完整地供在桌上,一連放好幾天。該島有些地方,雖然不做豬形的麥餅,也沒有這個名字,但是聖誕節的蛋糕也要保留到過新年,把蛋糕的一半分給全家老小和牲口吃,另一半留到春播時,也這樣在早上分給人和牲口吃。愛沙尼亞還有些地區用收割時第一批割下的黑麥做聖誕公豬,其形狀是圓錐的,用豬骨頭或鑰匙在上面印一個十字,或者用扣子或木炭在裡面刻三個凹痕,把它供在桌上,旁邊點著一盞燈燭,一直放到過完節日之後。元旦和主顯節[每年1月6日是基督徒紀念耶穌顯靈的節日]那兩天早上日出以前,在圓餅上切下一小塊來掰碎了喂牲口。其餘部分繼續保留到春天第一次給牲口放青時由放牧人放在口袋裡帶出去,晚間回來分了給牲口吃,以為這樣能夠保護牲畜免受邪魔侵害。還有些地方在播種大麥時把這種聖誕節豬分給僱工和牲口吃,其目的也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