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谷精變化為動物:谷精變化為公雞

谷精常被設想的另一形體是公雞。在奧地利,大人告誡孩子不要在谷地里到處亂走,說五穀公雞就在地里,要把孩子的眼睛啄掉的。在德國北部,人們說「公雞住在最後的一捆穀子里」,當割到最後一捆穀子時,割穀人就喊道:「我們現在就要把公雞趕出來了。」割下最後一捆穀子後就說:「我們捉住公雞了。」在特蘭西瓦尼亞的布拉勒爾地方,當割穀人割到最後一小片穀物時就喊道:「我們就要在這兒捉住公雞了。」在富斯坦瓦爾德,當要捆最後一捆穀物時,主人從籃子里放出帶來的公雞,讓它在地里跑走。在場的捆穀人跟在後面追趕,直到把它捉住。其他地方,割穀人都搶著割地里最後一把穀子,誰搶到了,誰就得學公雞啼叫,人們就叫他是公雞。據說文德人的習俗,農場主在地里捆下的最後一捆穀子里藏一隻公雞,最後收集谷捆時,誰碰到了這捆穀子,捉到了這隻雞,這隻公雞就歸誰,而當年的莊稼收割也就到此結束,並且取名叫做「捉公雞」,主人提出款待收割人的啤酒,叫做「公雞啤酒」。那最後一捆穀子叫做「公雞」、「公雞捆」、「收穫公雞」、「收穫母雞」、「秋天母雞」,還根據不同的穀物而叫做麥公雞、豆公雞,等等。在圖林根的溫成蘇爾,地里割過的最後一捆穀子做成公雞形狀,叫做「收穫公雞」。特別在威斯特伐利亞,載運谷捆的車頭上還掛著用木頭或紙板做的公雞形象,公雞嘴裡叼著各類農產品,並且裝飾著谷穗和鮮花。有時候把這種公雞形象綁在「五月樹」的樹頂,用載運穀物的大車拉著。還有的地方將一隻活公雞或人做的公雞形象系在「收穫冠」上用竿子抬著。在加利西尼等地,把活公雞跟谷穗或鮮花編的花環系在一起,由婦女收割者的領頭人頂在頭上走在這一行人的前面。在西里西亞,人們把一隻活公雞用盤子托著奉送給主人。人們把收穫晚餐叫做「收穫公雞」、「茬子公雞」等等。晚餐上的一道主菜必須是一隻公雞,至少有些地方是這樣做的。如果趕車人把運谷車弄翻了,人們就說他「弄翻了收穫公雞」,他便失去了這隻公雞,也就是不能參加吃這頓收穫晚餐。載運收割莊稼的大車,要載著收穫公雞繞農場房子走一圈後才能進入穀倉,然後把公雞釘在門框上面或門框旁側,或釘在山牆上,一直掛到來年收穫時。在東弗里斯蘭,打最後一下的打穀人被叫做「咯咯叫的母雞」,人們在他面前撒一些穀粒,把他當作母雞對待。

此外,谷精還以公雞的形象被殺掉。在德國部分地區以及匈牙利、波蘭和彼卡第[法國北部地區]等地,收割穀物的人們將一隻活公雞放在最後要割的穀子里,在地里追逐它,或者把它齊脖子埋在地里,然後用鐮刀或長柄大鐮刀把雞腦袋削掉。在威斯伐利亞的許多地區,當收割者把木製的公雞送給農場主人的時候,主人就回報一隻活公雞。他們就用鞭或棍子把公雞打死,或用舊刀子砍下雞腦袋,或者把公雞扔進穀倉里交給姑娘們或女主人去烹飪。如果「收穫公雞」未被翻倒——就是說,沒有一輛運穀子的大車翻車——收割者就有權殺死農場上的活公雞:用磚頭把它砸死,或砍下雞腦袋。有些地方雖然已不時興這種習俗了,但到時候農場主的妻子一般還是要給收割穀物的工人做韭菜雞肉湯吃並且把做湯的公雞的頭給工人們看。特蘭西瓦尼亞的克勞森堡鄰近地區,收割穀物得在地里活埋一隻公雞,把雞的頭露在外面,由一個青年人用長柄鐮刀一揮把雞頭削下來。如果他沒能做到這樣,那麼,在這一年之內人們就都叫他「紅公雞」,並且擔心來年莊稼長不好。特蘭西瓦尼亞的烏德瓦赫利附近,把一隻活公雞綁在地里最後一捆穀子上,然後用烤肉的鐵叉把它殺死,剝去皮毛,保存到來年,雞肉則隨即扔掉不要。第二年春天把那最後一捆穀子上的穀粒打下來同這公雞毛和在一起撒在要耕種的地里。這種做法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公雞就是谷精。把公雞拴在地里最後一捆穀子上殺掉,這種做法里公雞是表示谷精的,殺死公雞是表示收割穀物。把公雞羽毛保存到來年春天同這捆穀子上的谷種摻在一起撒到地里,再次證明公雞和谷精是一回事。公雞作為谷精的化身,具有促使穀物茁壯生長的力量,在這裡以最明顯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谷精以公雞的形象在收穫時被殺,到春天又以新的生命再現出來進行活動,把公雞埋在地下,用鐮刀割下腦袋,像割谷穗似的,這種習俗非常明白地表示了公雞相當於穀物的概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