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兵馬未動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知道一場戰爭的規模有多大,看後勤動員的程度就差不多有個概念了。

做科研也是一樣,你準備了多少經費,研究的規模也就差不多能估量出來了。

以80年代的狀態來說,一所研究院要是拿出100塊的科研經費——別笑,許多學者一年的經費就是這麼多——那他買兩本書,買兩支筆,再弄點稿紙什麼的,經費也就用的差不多了。這種規模的科研,如果能用規模和科研來稱呼的,大抵可以看做是純理論研究了。

而若是有了1000元的科研經費,在好一點的學校,這筆錢就算是能開啟一個小項目了。用自己實驗室的公共儀器,再或借或蹭一點其他實驗室的儀器,然後買些實驗材料,也能對付著過,當然,這個目標就不能定的太高了,國內核心期刊之類的,差不多就算是到頂了。

就是到了21世紀,許多學校的研究生或者助教,他們的科研經費其實也就是這個水平的,當然,名義經費會高一些,比如一萬元或者兩萬元的樣子,但就實際購買力來說,還不一定有80年代的1000元好用。

經費要是再多10倍,比如一萬元的科研經費,在80年代就能做好一番事業了。

以當下的國家財政,能拿一萬元科研經費的學者,已經算是有名有姓,獨立自主了,研究方向也可以瞄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

當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但是,總歸是有點機會了。

就是作為首期經費,80年代的一萬元,也能買好幾台過得去的儀器了,或者購買一兩台好用的儀器,例如楊銳最初購買的紫外分光光度計,就讓他刷出了不錯的論文。

至於十萬元的研究經費,在80年代就屬於非常高了,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授,都達不到這個水平,換個角度說,一所二本地方院校的教授,假如拿到了10萬元的研究經費,那他差不多就是該校最富的學者了。

這筆錢,交給社科方面的學者,已經能做出世界水平的田野調查了。要是鎖定的角度恰當,比如尋找幾個中國最窮的地方,再比較一下人類發展指數和幸福度什麼的,弄不好都能在西方主流媒體上露臉。

而在自然科學領域,若是選擇的方向不燒錢,又有相應規模的實驗室積累,那這筆錢也能做一些世界水平的研究了。

從六位數的經費,再進步到七位數,到100萬元人民幣,那基本就屬於少數大佬的專利了。

並不是說這筆錢能夠覆蓋世界高水平的研究,而是一窮二白的中國,拿不出幾個七位數給你玩高水平的研究。

像是楊銳,當初已經做出了世界頂級的離子通道的成果,蔡教授也不過補給他60萬元人民幣。這還是在財大氣粗的北大。

換成稍遜一籌的學校,例如北理工或者北師範,生物這種院系能拿出20萬元就謝天謝地了,並不是他們對離子通道和楊銳的價值的認識有差,而是手裡沒錢,腰板就硬不起來。

但是,楊銳真要是拿著60萬元人民幣去做離子通道,那是想都不用想,實驗耗材的錢都不夠。20萬元就更不用說了,離子通道和六位數的經費就沒有血緣關係。

當然,86年的中國,要比84年富一些的,再怎麼說,通貨膨脹都有百分之二十幾了,大家兜里的錢都多了嘛。

楊銳要是今年做出了離子通道的成果,蔡教授弄不好就能補72萬的經費給他。

事實上,現在的離子通道實驗室,一年的經費也有200萬元人民幣往上,楊銳拿的不多,分給其他幾個小組,使得離子通道實驗室內的研究員們,也見到了大筆的經費。

但是,「伍百萬」這個數字,仍然是超出他們的接觸範圍了。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方,則在於錢的來路。

田兵思忖良久,不禁道:「你們說,要是500萬……就按人民幣算吧,這個錢,申請什麼國家項目能申請到?」

「沒有。」范振龍斷然道:「就是楊主任最近參與實施的什麼國家高新技術計畫什麼的,全年也沒有多少個500萬。」

50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對於現在來說,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到2000年,新設立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獎金也才是450萬元人民幣的自助科研經費,以及50萬元屬於個人的獎金。

田兵想了想,道:「這麼算的話,如果不加入新的科研組,咱們是真的有可能要上繳經費了?」

「申請不到足額的經費,首期又要投入這麼多錢,總得有其他的經費來源。」范振龍說著看向蘇先凱,問:「做G蛋白偶聯受體,500萬元人民幣的話?用得上嗎?」

蘇先凱還處于振奮中,毫不猶豫的道:「G蛋白偶聯受體,首期拿500萬元不算多。」

「夠用嗎?」

「應該……夠用吧。」

「少點呢?比如三百萬?」田兵算的是200萬加100萬,兩百萬是實驗室目前的經費額度,100萬是他認為楊銳能獲得的額外經費極限。

蘇先凱想也不想的搖頭,道:「我之前就給楊主任說了,首期起碼要100萬美元,否則,光是超速離心機就捉襟見肘了。」

「這麼說,真的要上繳經費了?」田兵喃喃自語,有些難以承受這個壞消息。

一群未來的小牛面面相覷,甚至有天塌下來的感覺。

然而,這也是國內目前通行的做法,實驗室的資源不是固定的,申請的項目多,資金就多,申請的項目少,資金就少。但是,實驗室的重點項目,終歸是要保障的,這種情況下,經費多的項目資助經費少的項目,或者實驗室內的項目組互相資助,都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審批項目經費的人的認識,與經費使用者的認識並不同,某些實驗室負責人堅持己見,七拼八湊的找經費做項目的也是有的。

當然,由此生出的弊端也是有的。更有甚至,實驗室負責人通過收取「管理費」云云,往自己的小金庫里撈錢的的也有。

楊銳以前申請到的經費極多,資金充沛,都是向下面的小組補貼的,這也是離子通道實驗室能夠吸引眾多小牛的原因之一。

牛養肥了,楊銳要提取經費,其他小牛其實也有預料。

可是,500萬元的大坑,得多少經費來填啊。

蘇先凱也看出眾人的情緒不對,咳嗽一聲,道:「要不然,大家就加入進來嘛。」

「我的項目都做了一年了……」田兵哭喪著臉,現在要是結束項目,之前一年的工作基本等於付之東流了。

范振龍的大腦迴路則有些與眾不同的道:「楊主任不光是要人,他還需要經費,我看這樣,願意加入楊主任的研究組的就加入,不願意加入的,多申請點經費,也能幫得上忙,恩,得多多申請才行。」

「就咱哥幾個,申請兩百萬的經費?」

「怎麼就是兩百萬了?」

「現有的兩百萬的經費呢,楊主任應該還能申請個100萬,這樣就剩200萬的缺口……」田兵將自己的分析說了一遍。

蘇先凱搖頭道:「兩百萬經費不能算在裡面,現有的項目也沒說要取消啊。」

「就是說,如果我們加入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小組,就能給楊主任省下經費,如果我們不加入的話,就應該自己申請經費,對不對?」范振龍一顆紅心向著黨,時時刻刻的為楊銳的經費著想。

田兵小心翼翼的問:「那應該算多少?」

「往寬裕一點算,楊主任自己申請個幾十萬,咱們這邊讓出來幾十萬,大概還要剩下四百萬的缺口……」范振龍掐著手指頭,道:「咱們原來三個組,每個組申請個……」

范振龍自己也說不下去了。

蘇先凱幫忙道:「我覺得楊主任還是有把握的,說不定能申請個一百幾十萬的,咱們壓力就小了……」

「做夢呢,蔡教授開一個新項目,都不見得申請到一百幾十萬。」許正平聽不下去了。

新開的項目是最需要錢的時候,但這是花錢的學者的角度,從學校或者任何資金撥出方的角度來說,新開項目的時間是風險最大的時間,撥款自然要往少里算。

這種矛盾是很難解決的,不管是楊銳還是誰,都很難一次性要夠錢,這種時間,往往也是最需要倒騰經費的時間。

「實在不行,我就放棄自己的項目吧。」范振龍咬咬牙,道:「我要是也放棄項目的話,還是能省下好幾十萬的。」

「那你拿什麼再去申請項目。」

「我申請也申請不來幾十萬元。」范振龍很有自知之明的道:「楊主任的項目最重要。我準備放棄現在的項目了,再多申請來的,補充過來,應該能湊個大數字。」

「你真的放棄?」田兵嚇了一跳。

范振龍沉思須臾,毅然決然的道:「沒什麼不能放棄的,楊銳為我們做那麼多,一個項目而已。再說了,做G蛋白偶聯受體,這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