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論我的項目有多牛

專利申請書隨便寫寫也可以,但要想防止海浪般的侵權,就一定要寫的極認真方可,而且必須有律師輔導來寫。

所謂術業有專攻,搞科研的人也許擅長自己的科研領域,但要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請成專利,卻少不了專業的專利律師的輔助。

醫藥行業尤其如此,就以楊銳讀研時的經歷來說,那些邀請學校教授去指導的藥廠,多數目的都是給成型的化合物加一個沒用的側鏈,比如阿莫西林,中國少說有兩位數的廠家在生產側鏈不同,效果雷同的阿莫西林,還都不觸犯專利法。

若是要形容的話,這就相當於各個廠商給一顆相同的樹嫁接不同的紙條,然後嫁接後的樹種去賣一樣。

起效果的是樹榦,而不是嫁接後的樹榦,但專利律師無法證明此點,樹榦的專利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當然,嫁接,或者說增加側鏈也不是說增加就能增加的。給一個化合物增加側鏈容易,要側鏈不發揮作用卻不容易。通常來說,增加了側鏈的化合物都會有有益或有害的結果,有害的居多。如果得到有益的結果,那自然最好,如果得到有害的結果,比如降低了效力,增加了副作用,那就要看有沒有超過標準。

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就要撰寫極其專業的專利申請書,並且往往需要專利律師據理力爭,才能得到。

另外,全球200多個國家,就有200多種不同的醫藥法律。外國並不是一個國家,歐美也不是一個國家,甚至美國的法律都不是一種,要想在聯邦制的美國申請專利,不可避免的要在不同的州做不同的法律工作。

這些都要花錢,而且價格不菲。

律師們的收費,一向是怎麼貴怎麼來的。

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的中國企業為什麼不願意申請專利?因為根本不划算,律師們的機票錢,他們都付不起。

事實上,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醫藥公司,也不可能同時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申請專利,他們也依舊是有側重點的。

比如中國,直到加入WTO以前,都是遊離於專利圈子之外的,即使是大型醫藥公司,也不指望從中國拿到專利費用。

因為中國的法律複雜,大型醫藥公司找不到合適的代理人,找到了合適的代理人也難以打贏官司,打贏了官司也難以執行,在這種情況下,跨國醫藥公司也不會輕易啟動法律武器——這武器沒用,又貴,要它做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狀態似乎很不錯,仿製葯能夠大幅度降低人們的醫療成本,省下給老外的專利費,能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作當中去。

然而,現實向來是獎勤罰懶的。且不說經濟和社會學的層面,就藥品本身而言,不付專利費的生活也堅持不了多久。

人體基因組計畫以後,世界各國的葯企都開始關注基因學了,用不了十年二十年,針對基因的藥物就會出現,與之帶來的副作用或許就是針對人體的基因不同,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二戰後的研究已經發現,一些藥物對不同種群的人會有不同的效果,不僅僅是藥效問題,還有副作用問題。

比如80年代就有的別嘌醇,它對黃種人的副作用幾率極高,副作用種類極多,且有致死率,但對白種人和黑種人則不會有致死的副作用,發生過敏的幾率也較低。因此,海外華人若是使用這種葯,都要做一次基因篩查,看有沒有致死基因,因為基因篩查要花數百元,國人自然都是不做的,醫院也懶得搞,致死不致死的,就憑運氣了,反正幾率和中彩票差不多,運氣好的話還能急救過來……

現代藥物經常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投放市場,如果中國人始終遊離於專利圈子之外,依靠專利吃飯的國外醫藥公司是不會免費製作針對中國人的藥物的。中國葯企如果努努力,也許能做出幾種針對中國人的藥物,但地球上的疾病千千萬,同樣的病,老外吃吃藥就好,中國人只能一家人眼淚汪汪,怎麼想都是不舒服的。

對楊銳來說,PCR的利益也必須通過專利來體現。

而為了牢牢的抓住PCR的專利權,楊銳亦是不惜血本,李章鎮找來的律師不僅履歷漂亮,職業生涯可圈可點,收費亦是可圈可點,從踏上飛機開始算錢,每小時300美元的收費,意味著光是到北京市,就要楊銳數千美元,整個案子下來,少說得一個星期時間,起碼得五萬美元。

84年的5萬美元,放在美國也是一個普通教授的工資了。這還只是採證的時間,後續的專利申請可能耗時數月乃至數年,還有的是花銷。

所以說,專利是有錢人的專利,是馬太效應的體現。然而,在保護自己的權利的各種方法中,專利立法是最便宜簡單的。

在等待律師辦理入境事宜的時間裡,楊銳再接再厲,繼續實驗。

如果是中式的人物傳記,或許凝膠做出條帶就算是大功告成了,然而,真實的實驗室,從來都只講究真實的證據。

研究做到一半,把最寶貴的靈感都表現出來就不做了,然後被人搶了研究成果的傻瓜,不知凡幾。

楊銳先是在錄像機的全程拍攝下,又將原來的實驗做了一遍,幸運而理所當然的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順便花了上千美元的錄像帶錢。

如流水般嘩嘩的花了出去的錢,看的黃茂也是眼皮直跳。

身為實驗室的副主任,黃茂覺得自己有責任規勸楊銳,最重要的是,他和塗憲、王曉芸辭職來到華銳實驗室,並不僅僅看重了高薪,他們還希望在這個改革的時代,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如果華銳實驗室因為楊銳的胡作非為而倒閉的話,無論事業還是高薪,都將是無根之萍。

不過,規勸也是應該講究方法的。

黃茂首先研究了楊銳的工作,認真了解他的工作內容,接著,黃茂搶在楊銳開始新一輪的實驗和拍攝前,拉著楊銳道:「我想提出一個意見。」

「你說。」楊銳目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精神也高度集中。

黃茂理解這種狀態,因此,黃茂也是從研究方面道:「我覺得你現在沒必要進行拍攝,因為你的實驗並不完備。你沒有對照組,我覺得,攝像起碼應該等到有對照組,最好是對照組都做出來以後,重複實驗的時候再拍,你說是不是?」

對照組和多項試驗是現代科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沒有它們,就不能通過常規的科研評測。

楊銳早有準備的道:「我知道,之前,我首先要進行的工作是證明擴增可行,現在我證明了,之後我會將包括對照組在內的實驗補齊,這也是我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為了節省時間,我還是想邊拍邊做。」

直到目前為止,楊銳仍然不能就學術意義上證明PCR成功。

PCR複製的是DNA,DNA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但要證明PCR複製出來的都是想要的DNA——這是關鍵——是需要一系列的理化檢測的。

換言之,楊銳知道自己做出來了,他還要證明自己做出來了,才會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如果是宗教,這時候就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時候了,科學沒有這種毛病,評估一種方法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是有一定之規的。

楊銳在前面幾個月里準備的儀器和資源,大部分是為了證明而準備的。

黃茂恰恰是看著這些儀器和資源心疼,勉強笑道:「你以前不是做完實驗就發表論文,然後讓同行們去給你查遺補缺嗎?我還是覺得這種方法好,效率高,省錢,省時間。」

「我以後可能仍然喜歡這種辦法,唯獨這個實驗不行,我要自己做完所有的對照實驗,還有其他該做的實驗。」楊銳可不準備把任何一點功勞分出去,哪怕這並不會影響他的榮譽。

黃茂愁容滿面:「所有的對照實驗?那是多少?」

「大概30個左右吧。」楊銳嘆了口氣,這個工作量是著實不小的。

黃茂卻已是瞠目結舌:「你就這麼看好這個項目?」

「非常看好,你想想看,他能用幾十個小時的時間,將一條DNA擴展到幾十億條,這個用途太大了。」

對學術討論,黃茂向來是有一說一的道:「我們有必要生產那麼多DNA嗎?還是相同的DNA?」

「當然有必要,這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非常重要。」楊銳立即開始講述PCR的重要作用:「PCR可以簡化克隆步驟,可以消除反應本底,強化雜交信號,大量DNA的合成,還能讓實驗室里的樣品處理變的更容易,我們可以輕易的給實驗樣品做出拷貝,而且拷貝的結果可行。」

「拷貝的結果可行,目前還不能確定吧。」黃茂並不因為楊銳是老闆而有所偏頗,認真的道:「凝膠中的DNA是擴增了沒錯,但是不是有雜質,還不好說。」

任何論文都可以寫出成千上萬字的重要作用,可基金會批准的時候,仍然有成千上萬的項目被放棄。

黃茂沒有就實驗本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