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好怪呀

「在北京安家?住在北京嗎?」顧蓮驚疑不定。

「對,你們願意來北京嗎?」楊銳微笑著問。

顧蓮猶豫不決。

蘇先凱忙道:「放棄工作的影響太大了,小蓮已經對我很支持了,要是沒了工作,岳家也會不同意的……」

「沒說要放棄工作啊,你想工作,就繼續工作,我幫你找別的工作,怎麼樣?」楊銳的語氣溫和的不得了。

顧蓮意外的問:「什麼工作?」

「你想做什麼工作?」

「什麼工作都行嗎?」

「那當然不可能。」楊銳失笑,道:「我在能力範圍內,給你找一個相對適合的工作,當然,工資待遇等方面,肯定能比得上你現在的工作。你得先說說自己的想法,你還想工人,還是不想當工人了?」

「不當工人當什麼?我沒有幹部身份的。」顧蓮臉現赧然。

工人、以工代乾和幹部三者間隔著兩堵大牆,每一層都要花許多錢,購買沉重的權力之錘才能砸碎。

然而,楊銳是土豪,一點都不覺得鎚子貴,他只是笑笑道:「不當工人就做其他的工作,現在社會發展的這麼快,工作機會還是相當多的。不過,我的建議是希望你能做輕鬆一點的工作。」

顧蓮啞然:「誰不想做輕鬆的工作啊……您能給我找到啥工作?」

「具體是什麼工作,我也得先了解一下。不過,我也是有些私心的,我希望你能多放一些精力在家庭上,這樣子,蘇先凱也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你說呢。」

顧蓮被楊銳啰哩啰嗦的給弄煩了,大大咧咧的道:「別整那些沒用的,你以為我不想照顧家裡啊,現在的工廠都是流水線,哪裡少了人都不行,我頭疼腦熱的想請個假都不好使,你要是能給我找個辦公室的工作,你就把老蘇當騾子使,我給他刷毛喂黃豆。」

蘇先凱聽的臉熱:「怎麼說話呢。」

楊銳忍俊不禁,卻道:「辦公室的工作沒問題。」

蘇先凱翻翻眼皮子,不吭聲了,顧蓮洋洋得意,像是摸騾子似的調戲兩下蘇先凱的耳朵,她心裡也是高興。

80年代的工作機會其實並不多,尤其是城市的好工作,更加少了。這時候的10億人口,有8億在農村,只能從事農活,剩下的2億人在城市,去掉老弱病殘,剩下至少有一半在做產業工人。

產業工人與做農活比起來,自然是工人的工作好,用這時候的話來說,就是風吹不到,雨淋不著,但是,與售貨員售票員這樣的工作比起來,產業工人又顯得臟累。所以,80年代人相親,做售票員的都比工人好找工作,售票員們也不願意嫁工人,他們更喜歡會開車的司機。

至於做辦公室的,比如會計出納,後勤庶務,都屬於白領工作,工作強度比藍領更低,工作環境比藍領更好,向來是工人嚮往的上升渠道。

這時候,如果聽工廠家屬院里的閑言碎語,永遠少不了誰誰找了誰誰,「以工代干」了的話題。

不待蘇先凱和顧蓮細問,楊銳當先邁步,道:「咱們先進實驗室,看看條件,邊走邊說。」

蘇先凱和顧蓮一前一後,遲疑著走進實驗室。

今天是儀器交流日,隔壁實驗室的兩名教師在氨基酸分析儀前面記著數據,一併七八名學生圍在跟前瞎忙活。

許正平也不得不陪在跟前,十幾萬美元的儀器,放在北大也是頂昂貴的傢伙事了,誰要是給弄壞了,那是一定賠不起的,只能楊銳自認倒霉。

這也是許正平急著讓楊銳招人,以及購買普通儀器的原因之一,交流儀器太熬人,要是有手底下人幫忙看著也行,偏偏沒有。

許正平自己倒是帶著幾個學生,但都是他抽出來的本科生,不似30年後,隨便拉兩個副教授就能帶碩士研究生了,84年才恢複高考,研究生招生的數量更少,教授們都排不過來,許正平更是不夠資格。

全套的氨基酸分析儀以現時的標準來說是很高級了,但距離全自動還差著不少,用起來光是旋鈕就是幾十個,乍看如操作飛機一般,許正平也是剛開始學用,不敢保證學生能用好,只能自己在旁監督。

蘇先凱自然而然的走過去看了起來。

楊銳繼續與落在後面的顧蓮閑聊。

略微熟悉一些以後,顧蓮的話也多了起來,一會兒,略微認真地問:「你真能給我調工作?」

「能調。」楊銳點頭。

「這可是跨省調動工作,還是往首都調。」

「我知道。」楊銳在京城的資源也不少了,而他收穫的某些人情,或者屬於附加產品,或者是不用白不用,某些情況下,人情來往還能增加情誼——土豪專享系統,有錢任性。

顧蓮有些相信,又有些懷疑,想了一會,嚴肅的問:「你想讓我們家老蘇做什麼工作?他就是一個搞生物的,按說也不能太危險吧,是不是?」

說到這裡,顧蓮的語調都變了。

楊銳哭笑不得:「我們是大學,沒有危險工種,就是正常工作。」

「那你為啥還要幫我調動工作。」

「這不是為了讓蘇先凱同志能安心工作嘛,是我們實驗室的福利。」

顧蓮更懷疑了:「老蘇有這麼值錢?」

「確實挺值錢的。」楊銳心想,工程院院士級的幼牛,能不值錢嗎,都不用等他做到工程院院士,就是未來十年,都不知道要創造多少台挖掘機的價值。

科研其實是一件很反人性的工作,他既需要一個人對科研抱有濃厚的興趣,又要求一個人能夠忍受枯燥,同時,它還要求深厚的知識儲備。

要求其中的兩點其實是容易的,但同時具備三點卻是異常困難的。

而且,同樣是科研的興趣,興趣的方向又有極大的不同。

就像是優秀的牧羊犬總是稀缺的一樣,實驗室的頭犬也總是稀缺的。

在楊銳讀研的時候,許多博士生導師都嚴重傾向招自己的學生,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有十個學生考自己的博士生,其中只有一名自己熟悉且喜歡的碩士生,而今年的名額只有兩個,那麼,只招自己熟悉且喜歡的碩士生;如果有十個學生考自己的博士生,其中沒有自己熟悉且喜歡的碩士生,而今年的名額只有兩個,那麼……努力勸說自己熟悉且喜歡的碩士生考博,並給出種種許諾。

實在是培養一名頭犬太花費精力了,越是有名和忙碌的學者,越不願意招學生,也是這個原因。

如果說實驗室是一支籃球隊,那像是蘇先凱這樣的未來工程院院士,就像是高中籃球隊里,身高兩米二的青澀籃球手,楊銳絕對是勢在必得。

有這樣一隻小牛在自己的實驗室里,他不知道要省下多少精力。再者說,小牛做的一切論文,還都得掛上他的通訊作者,他的實驗室名字,在其獨立之前,任何收益也歸屬於實驗室。

沒有比這更一本萬利的生意了。

顧蓮卻沒有楊銳的自信,在實驗室里如無頭蒼蠅似的轉了一會,又將蘇先凱拉了過來。

蘇先凱同樣暈著呢,聽了顧蓮的話,又回頭看看被人圍起來的氨基酸分析儀,以及孤傲的掃描電鏡,小聲對楊銳道:「您是不是找錯人了,您實驗室里的兩台儀器,我都不會用,我也不知道能幫上什麼忙。」

「不會用沒關係,我教你。」楊銳笑得像是牛外婆似的。

「我只是剛畢業,還在繼續理論學習……」蘇先凱的姿態擺得低了又低。

「沒關係,咱們先在實驗室里做練習,到時候看你練習的情況決定,擅長實驗呢,你就做實驗,不擅長實驗呢,你就做理論,都可以。」楊銳依舊笑得像是牛外婆。

做科研的,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動手能力弱,都是很正常的事。比如著名的泡利不相容的泡利,就是只擅長理論,基本不插手實驗的,楊振寧也是如此。

楊銳不知道蘇先凱歷史上的發展軌跡是怎麼樣的,所以讓蘇先凱自己嘗試。

對於這個級別的幼牛,楊銳也有足夠的自信來調教。

大犇們之所以有三個牛那麼強,往往並非是因為他們的基礎有多紮實,更多的還是眼光和前瞻性,尤其是那些常年身處在科研一線的大犇,他寫出來的論文只包含了他所擁有的部分知識和認識,而那些不確定的,尚未完成的,需要保密的知識和認識,就往往只有被言傳身教者所知了。

錢學森與他的師兄們的成功,就可以看做是一次只是擴散的成功。

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掌握著全世界最尖端的技術,「超音速之父」的名字不是白叫的,整個超音速時代都籠罩在馮卡門的陰影下,想當然的,這些可以用于軍事的前沿知識並不會全部發表成論文,但在其實驗室里工作的學生們,接受知識的渠道卻不僅限於論文。

於是,直到六七十年代,馮卡門實驗室的學生們都是航空技術的領先者,這些遍及五大洲的學生,也將「卡門科班」的名字發揚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