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自由裁量

周日清晨。

楊銳來的早了一些,打開門坐等來撞自己的牆角。

許正平則來的稍晚些,順便給楊銳帶了早餐,自己喝著豆汁兒,說:「你來北京時間久了,好久不喝這個,還想的不行,我今個兒特地去老宿舍門口買的,喝慣了那裡的,再有名的都比不上。」

楊銳只是擺手:「油條豆腐腦就挺好,豆漿我都不愛喝。」

「豆漿都不喝?你夠挑剔的啊。」許正平嘖嘖兩聲,自己把豆汁兒喝的吸溜吸溜的。

楊銳呵呵一笑:「沒您挑剔啊,昨天的十幾個人,你是一個都沒看上?」

「你有看上的?」

楊銳再笑兩聲,低頭吃油條。

昨天是第一輪的校內招人,如果能滿足需求,楊銳也懶得再從校外找人,還要承擔挖牆腳的麻煩。

可惜,招人不光要知識和技能滿足要求,還得雙方有共識。

就楊銳這樣新嶄嶄的實驗室,其實什麼人來了都有位置,換言之,他新嶄嶄的實驗室,什麼都缺。

比如最基礎的科研汪,一間獨立的實驗室,少說得有四五條科研狗才能順利的運作起來,否則連個擦地洗燒瓶的都沒有,實驗室幾天就癱瘓了。

然而,哪怕過來的有在讀研究生,人家也不願意給楊銳做科研狗。即使楊銳許諾在畢業時如何如何,人家也不想做一名本科生的科研狗。

不光打狗要看主人,這流浪狗也要看看你們家的條件,才決定要不要留下來的,更何況,這些研究生都是有主的,如果是做科研狗,人家還不如給自己的導師做呢。他們到楊銳這裡來,就是想看看有沒有獨立做實驗的機會,如此,其導師才願意放人。

楊銳倒也不在乎他們是在職研究生還是在職本科生,但過來「應聘」的,卻沒有一個人的水平能達到獨立做研究的程度……後世的研究生到畢業,能完全獨立做研究的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楊銳本人的經歷,完全是不可複製的。

楊銳不在乎一個科研組的成本,但他也不樂意單設一個沒用的科研組。

當然,也有水平達到了獨立做研究的程度的助教和講師過來,但幾個人像是商量好似的,開口就是5萬元的經費,也讓楊銳無言以對。

若是對方能發表SCI,楊銳也不覺得5萬元多,事實上,就平均消費來說,能用5萬元人民幣寫出一篇SCI,不算節省,但也不算浪費。

偏偏過來的幾位都只能勉強閱讀英語論文,而他們期望的目標,也就是國家級的中文期刊。

放後世,無非是用五萬元寫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中學教師都能做的事,楊銳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回想一遍昨天的經歷,楊銳不禁對許正平道:「許教授,我今天才知道,您在北大裡面,是開明的。」

許正平之前其實就猜到了結果,不在意的笑笑,道:「不是我開明,是他們想太多了。再說,我也是被你一步步的誘進來的。」

楊銳哈哈大笑。對許正平,他確實是有計畫的進行了合作,相比生硬的招聘模式,這種方式,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並理智的分析利弊。

許正平則是從工作方面考慮,道:「你別看咱們系這麼些個獨立實驗室,換一次實驗室,和換一次工作也差不多了,大家謹慎些也正常,現在大概都在觀望吧。」

「那你不還是說換就還?」

「有的人換工作,也是說換就換?」許正平說著有些傲氣的道:「我能給自己申請來經費,到哪個實驗室都一樣,我也不會在別人的實驗室呆一輩子。再說了,我這不是把位置給佔了。」

一個實驗室里,通常也就是一名老闆,一名小老闆,只有院士或者准院士的實驗室里,才會有多名小老闆出現。

許正平來到楊銳的實驗室以後,其他人再來,最多只能組建相對獨立的科研組,與楊銳在唐集中實驗室里一樣,獨領實驗室之類的就沒什麼機會了。

而許正平申請來的經費,也都是有說道的。

這些經費,都是所謂的項目經費,跟項目負責人走,而非跟著單位走。

它們多數來自於省市部委以及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這些單位都是脫離了北大,而且比北大級別高的單位,等於說,許正平到哪裡,都帶著大筆的經費,自然是想去哪個實驗室,都能受到歡迎。

而許正平的目標,顯然也是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

不過,做實驗室最起碼的條件是要有錢,有支持。許正平雖然能申請來大筆的經費,但這些經費距離獨立建設一個實驗室,還遠遠不夠。當然,許正平如果強行要建,北大估計也不會阻止,但錢花在實驗室里,而成果卻沒有拿到,他以後再申請經費就困難了。

歸根結底,也是許正平的積累不夠,他要是能發表一篇CELL,別說要獨立實驗室了,要實驗室獨立都行。

楊銳幾口吃完了早飯,有些擔心的看看錶,道:「讓你這麼一說,別是沒有外校的人過來了,我和蔡教授都說好了……」

「蔡教授說行,肯定是行的。」許正平環視一周,道:「蔡教授對你是真不錯。」

「恩?」

「蔡教授可是給你的實驗室加了一塊砝碼啊。」許正平嘆口氣,道:「北大的編製,也不是說給就給的。」

楊銳的眼皮子連跳數下。

許正平微笑:「想到了吧?別的學校看重的人才,咱們北大可不一定覺得重,蔡教授等於是給了你自由裁量權,我敢肯定,就這幾天時間,大把的地方院校的教師和研究員,要來你這裡應聘了。」

楊銳嘆口氣,道:「因為我的門檻低。」

許正平默默點頭。

中國的高校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在後世,清華大學一年的研究經費是40億元,可以說,100所「XX學院」的研究經費加起來,都沒有清華一家的多。

當然,100所XX學院一年花的錢,肯定是要超過40億的,師均15萬元的薪水,校均1000名教師的薪水就要150億了,但在薪水和辦公開支之外,在校園土建和銀行利息的開支之外,單論研究經費,這100所「XX學院」要達到校均4000萬元的標準,非得全都建址在精華之地方才有機會。

80年代還沒有985和211這樣的天塹,但地域差距就是最大的天塹。

即使是教育部直屬的學校,也有40%左右的經費是地方出的,為何北京和上海的高校頂著罵聲也要給屬地更多的招生名額?吃的嘴短,拿人的手段。

從外地高校或研究所,再到北京,這顯然是一步跨越。就國內目前的狀況來看,除了上海,北京的科研水平是最高的,也是最有發展的,當然,生活條件與外地省會也是天壤之別。

即使是從北京的其他高校調到北大,從個人發展來說,也是不小的機遇。

如果是蔡教授自己挖人,他當然要挖知名的教授學者,哪怕達不到唐集中的水平,也得有三五分牛氣才行。

然而,蔡教授給楊銳的裁量權,卻遠遠沒有這個要求。

這樣一來,楊銳就自由的多了。

「其實,咱們找幾個潛力驚人的研究員,也不會吃虧。」楊銳摸著下巴,眯著眼。

許正平笑了起來:「潛力驚人怎麼判斷?」

「看名字吧。」楊銳抖擻精神,準備施展自己的摸小牛大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