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百鳥朝鳳(3)

在攝像機鏡頭前,楊銳「撕拉」一聲扯開了牛皮紙包的國際郵件。

這東西第一次撕的時候很有感覺,撕了三四次以後,就不覺得特殊了。

趙蕾卻覺得很有意思,輕輕招手,示意攝影師給了一個特寫,她也輕輕的讀出郵包上的英文:「這是來自美國最著名的學術雜誌《細胞》的郵件,楊銳同學前陣子寫的論文,就發表在這份雜誌上。」

攝影師向趙蕾翹了一下拇指,示意拍攝完成。

劉院長長舒了一口氣,在地上打了個滾兒,準備爬起來。

趙蕾輕笑著用手擋了一下,指了指攝像機。

代表拍攝的紅燈依舊亮著。

劉院長用手撐著老腰,不明所以的看著趙蕾。

「稍等。」趙蕾做了個嘴型,然後招招手,讓攝影師更前面一點來,去拍攝郵包里的東西。

劉院長只好用手撐著地,身子儘可能的往後仰,一時間只覺得腰酸背疼。

不過,為了電視台宣傳,這種事情也顧不上了。

還是楊銳看到了,向前走動了兩步,才將之給釋放了出來。

許正平既不再乎攝像機,也不在乎劉院長,努力的幫楊銳取出包裹里的東西,同時問道:「你又寄了論文過去?」

「《CELL》?沒有。」

「看樣子挺厚的,難道是CELL送給你的新一期的期刊?」

「是個複印件,我看看……」楊銳辨認著全大寫字母組成的名字。

許正平卻比他更快的讀了出來,聲量提高,道:「是《CELL》的新月匯總,這麼快有新月匯總送過來?」

「新月匯總是什麼?」楊銳不明所以,他以前也沒發表過這麼高端的論文。

許正平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振奮的道:「你知道的,CELL這樣的期刊,都是提前一兩個月排版,決定下一期,再下一期刊登哪些論文,除非有受到重視的論文插隊,否則,接下來幾期的版面其實是基本確定的。」

「這個我知道,但與新月匯總有什麼關係?」

「關係大了,如果CELL確定了自己下兩期甚至下三期的排版,那接下來幾個月里,各篇論文在CELL的引用數不是也就知道了?」許正平停了一下,道:「新月匯總就是計算這些引用數的,對於在CELL發表文章的論文作者,他們默認寄送兩年的新月匯總,當然,要你當月有被引用數才行。」

「你的意思是說,我的論文有可能被引用了?」楊銳的眼神亮了亮,卻是一個轉身,背對著攝像機,道:「時間太短了吧,發表出去才多久。《CELL》上的論文都是寫了一年兩年的吧。」

許正平面對鏡頭安之若素,道:「雖然很多論文要寫好幾年時間,但在發表之前,都不知道要改多少次,每一次修改,自然也要增加新的引用和參考文獻了,否則,兩年以前的論文還用兩年以前的知識,新聞都要變舊聞了。」

楊銳認可的點頭,他的論文在發表以前也小修了一次,這是除了直接發表以外最幸福的審稿人意見,即使如此,一次小修依舊鬧的雞飛狗跳,蔡教授甚至藉此批給了他60萬元,給的還是現金。

以己度人,那些需要大修的,需要解釋說明的作者,重做實驗的恐怕都有,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增加一兩篇引用文章算得了什麼。

相反,那些引用的參考文獻少的論文,或者是引用的參考文獻陳舊的論文,往往在審稿人處評價較低。最慘的是不好好看文獻,或者好好看文獻了,終究沒有看到某個角落裡的文獻,然後悶頭做實驗的作者,有些時候,他們辛苦做出的某個中段結論已經有人做過了,換言之,他們原本可以引用別人的論文,省下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偏偏是出力不討好,重新做了一遍,還要被看做是傻瓜和白痴,這樣的論文,運氣好了被要求修改,並增加參考文獻,運氣不好就是直接被拒。

劉院長聽著兩人的對答,卻是比楊銳激動的多,他顧不上自己的老腰,也顧不上攝影機在旁邊,跺腳道:「還商量啥呀,看裡面究竟寫的是啥。」

「哦。」楊銳翻開純粹列印出來的新月匯總,按照字母排序,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論文。

論文的右側,分別是兩個數字,「3」和「11」。

「3是當期引用為3,11是未來三期的引用為11,後面還有幾個空白,應該是幾個資料庫的總引用數,比如美國的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之類的,現在應該還沒有統計出來。」許正平半是解釋半是念叨,語氣頗有些古怪。

再看劉院長,已經不顧形象的張著嘴喘氣了。

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外表變化。

趙蕾輕聲道:「請問,引用數為3和11,是多還是少呢?」

「一篇論文,發表了還不到一個月,在CELL上的當期引用數就有3篇,未來三期的引用數有11篇,你說是多還是少呢?」許正平反問。

趙蕾有著極佳的形象和氣質,採訪男性對象的時候,甚至用不著祭齣電視台記者的身份,即可無往而不利,此時被許正平給粗暴反問,卻是有些愣神。

好在她有應付突髮狀況的經驗,轉瞬調整好心情,再次露出笑容,指了一下攝像機,道:「你能給我們觀眾介紹一下嗎?」

她不說自己懂不懂,也省得再起口舌爭執。

許正平瞥了一眼鏡頭,沉吟片刻,道:「引用是指一篇論文里涉及到的知識,是由某篇參考文獻原創的,作者在論文後的參考文獻中列出他參考的文獻,1個引用,就是說有一篇論文,用到了楊銳的這篇論文里的知識,或者說,一個引用就證明楊銳幫助一名學者解決了一個難題。」

「這麼說,3個引用,就說明楊銳幫助3名學者解決了難題?」趙蕾開始擺出了採訪的架勢。

「當然不止3個人了。」許正平道:「這三個引用,是專指CELL的引用,而且專指下一期的引用。就是說,有三名即將在《CELL》發表論文的作者,用到了楊銳的論文,而且是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接下來三期,引用數還會擴大到11甚至更多,哎……總而言之,這種情況很少見,證明楊銳的論文潛力非凡……」

「說明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楊銳的總引用數會得到大幅度的攀升。」劉院長挺胸吸腹,有種大戶人家管家的感覺。

「能給我們做個形象的比較嗎?一般的大學生的論文引用數能有多少?」

「一般的大學生?」許正平哈的笑了出來,旁邊的劉院長也不禁莞爾。

趙蕾其實是懂行的,她讀哥倫比亞大學,雖然就寫了一篇畢業論文,總歸是發表了出去,對各個方面也都有所了解。

楊銳的表現早就脫離了一般大學生的範圍,事實上,國內的研究生也沒有幾個能在SCI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CELL就更像是天方夜譚了,若非如此,又何必拿著攝像機來報道。

趙蕾也是一時著急,說了傻話,卻被許正平和劉院長給笑的臉紅。

她做了個深呼吸,好容易冷靜下來,又繼續採訪道:「就我所知,普通的論文,引用數往往只有個位數,是這樣嗎?」

電視觀眾哪知道引用多少是什麼水平,總得讓他們有一個比較的參照物。

「普通的論文能有三四個引用就不錯了,我說的是對普通的研究人員,不是普通學生,學生論文沒有引用也屬於正常。」許正平站在楊銳面前,幫他把危險和風頭都擋了。

要是別的年輕人,這會兒說不定要不高興,楊銳卻不想出風頭,默默的站在後面,一點都不焦急。

趙蕾點點頭,道:「這麼說來,楊銳的3個引用……」

「是3個cell引用。」

「對,3個CELL引用,是超過了普通研究人員的水平?」

「不能相提並論,我說普通研究人員的論文有三四個引用,說的是他們的論文在長達數年、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引用。按照這樣的標準,楊銳當前的引用數就應該是11個,而且在快速增長,你想想看,一個月就有這樣的數據,數年、十數年以後是怎麼樣的?」許正平這麼說著,也是這麼想的。

趙蕾又問了幾個問題,再採訪楊銳,見他沒心思說話了,也就停下了攝像。

現在的攝像帶不便宜,能省一點是一點了。

楊銳本人其實也處于震驚當中。

趙蕾是以普通人的角度來問話,自然問的又虛又簡單,但楊銳自己知道一個月就有這麼多引用代表著什麼。

這妥妥是要火的節奏啊!

CELL的影響因子常年在30以上,也就是說,發表在這裡的論文,過去兩年的平均被引用數是30以上。

雖然肯定自己的論文在平均值以上,但開始一個月,光是CELL的引用數就達到11個,徹底出乎楊銳的意料。

要知道,一篇論文發表以後的引用高峰往往在3個月乃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