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科研前沿

「你是哪個單位的?有什麼事?」喬所長用不喜的目光看著楊銳。

「我是華銳實驗室的,來說明一下情況。」楊銳笑的很是謙遜,他沒有必要咄咄逼人。

隨他同來的塗憲用目光示意王曉芸,然後自我介紹道:「我是塗憲,王曉芸的愛人,以前是北京鋼鐵學院的,現在是華銳實驗室的研究員。」

「我記得,我參加過你們的婚禮。」喬所長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記得,上前與塗憲握握手。

接著,幾個人的目光依舊是看向楊銳。

王曉芸和塗憲是什麼人,他們大約是知道的,只有楊銳是陌生的。

另一方面,楊銳的外表也夠有吸引力的,就像是一輛外觀酷炫的跑車,你不用知道裡面的機械是什麼工作原理,只看外表就知道,這東西肯定不簡單。

至於怎麼個不簡單方法,就有待觀察了。

「你們說到哪裡了?」楊銳運用起極有魅力的笑容,很有掌控力的樣子。

王曉芸小聲給他做了大致的解釋,主要是刪節版的。

喬所長等人摸不清底細,安靜的呆在旁邊,不時的用眼神交流,等王曉芸說完,問道:「楊同志,你在華銳實驗室里做什麼的?」

他們雖然稱呼王曉芸是小王,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四五十,五六十的人了,看王曉芸帶著尊重的向楊銳認真複述,都顯的奇怪。

楊銳微笑道:「我是華銳實驗室的負責人。」

「你是華銳實驗室的……負責人?」喬所長險些沒笑出來。

張書記年紀更大,肆無忌憚的道:「這不是胡鬧嗎?小王,這就是你要去的華銳實驗室?讓一個小孩子負責?」

和其他幾個所長不同,做政工的張書記在所里向來是扮黑臉的,就是年紀大了,也沒有多少改善。

梅所長手插在白大褂里,亦是不滿的道:「小王,你研究做的還是挺不錯的,多的我不敢說,到我這個年紀,你肯定比我做的好的多,但前提是你要繼續做研究,不能為了賺錢,就去這樣子一個實驗室,平白毀了前程……」

「梅所長,華銳實驗室是很優秀的實驗室。」王曉芸為幫楊銳正名。

梅所長搖搖頭,明顯不信。

張書記端起茶杯潤了潤喉嚨,一副準備長篇大論的姿態,道:「小王,我年輕的時候是做軍醫的,以後就到咱們所來了,我個人是沒做過多少研究,但我管過的項目可不少,這麼多項目里,你知道我見過多少年輕人?老喬老梅都是做研究出身的,你問問他們,見過這樣的實驗室負責人沒有?」

他現在也不顧及著楊銳了,只當他是靠著家裡面來混的紈絝子弟。

王曉芸實在擔心楊銳的面子上過不去,這時候,楊銳要是把幾個人大罵一通,她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到時候,幾個人就是不批她的辭職,換工作的事真的會黃掉。

王曉芸偷看楊銳一眼,趕緊道:「幾位領導,你們不能光看年齡說話,楊銳是做出了成績的,華銳實驗室的多篇論文,都是楊銳領銜的……」

「他署名第一作者?」喬所長的嫌棄的看了楊銳一眼。

「不是……是,楊銳是第一作者,他是真的參與了研究。」王曉芸解釋的慌忙。

喬所長失笑:「參與了研究?」

「主持研究,我們即將在《CELL》上發表的文章,就是楊銳主持的項目。」王曉芸說的更緊張了。

她不提CELL還好,說了CELL,在場的幾個人都露出諷刺的笑容,如果說一家沒聽說過的研究室做出了頂級論文,大家或許會用猜測的語氣討論一番,但是一名20歲的年輕人做出了頂級論文——他以為他是誰?勞倫斯-布拉格(25歲獲得諾貝爾獎)還是弗雷德里克-班廷(32歲獲得諾貝爾獎)?

「喬所長,張書記,梅所長還有鄧所長……」塗憲也站了出來,他們倆口子即將給楊銳做副手了,怎能讓人圍攻楊銳,塗憲鄭重其事的道:「我們在《CELL》上發表的論文,是由楊銳立項,楊銳籌集資金,楊銳確定方向,楊銳主持研究,楊銳最後修改論文並發表的,他全程參與。」

「也許吧,或者你們把短訊或者通訊也叫做論文……」喬所長已經有些厭煩了。

「各位!」楊銳的臉上看不出有多少變化,長的帥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是魅力十足的。

他的目光掃了一圈,就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著,只見楊銳笑著道:「各位,我給你們介紹一下我的工作可好?」

一名科研人員向另一名同行介紹自己只有一種方式,就是介紹他的研究。

科研人員的屬性,完全來自於他的科研屬性。

喬所長呵呵的笑了兩聲,道:「我們恐怕沒那麼多時間。」

「一會就要開會了。」李主任輕聲說了一句。

「聽一下生物學科的新進展,也不耽擱多少時間,反正你們總要花時間了解。」楊銳的中音穩定,極具說服力。

或者說,他也沒準備給幾個人反對的機會,楊銳說完緊跟著道:「我們做的項目是通過克隆突變基因,分析和確定鉀通道的功能,如果你們有關注過最近的消息的話,也許聽說過我在國際醫學與生物大會上的演講。」

就一句話的功夫,楊銳掏出了無數的信息。「克隆」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熱點,「突變基因」也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熱點,「鉀通道」同樣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熱點——楊銳能以一名科研新人的身份,向《cell》投稿並通過,依靠的是全方面的攻勢。

光是這一組項目的名字,就足夠吸引《cell》的編輯與審稿人的矚目了,當然,它也能吸引理查德的矚目,與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諸位領導的矚目。

除此以外,剛剛結束不久的國際醫學與生物大會,也是能讓領導們提神的要點。

北京天天都有國際會議開,80年代更是如此,因為其他城市更沒有機會來開辦。

不過,生物體系的國際會議,一年也開不了幾場,剩下的功夫,地質學的,天文學的,搞電信的,造鋼鐵的,玩林業的,鬧環境的保護的,也都排著隊等開會呢。

國際醫學與生物大會,是今年以來的第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場生物專業會議。

而楊銳登場演講,本身就證明了他負責人的身份。

王曉芸佩服的看了楊銳一眼,不用長篇大論,開始就能抓住重點,這就像是寫論文用摘要就說服了別人一樣,實在難得。

塗憲則適時的跟了一句:「楊銳是在主會議廳做的報告,得到了在場四百多名中外學者的一致好評,《光明日報》等報刊,也做了專題報道。」

媒體也是證明楊銳主持研究的重要佐證。

喬所長和張書記的目光,不約而同的看向梅所長。作為正職所長和書記,他們兩人已然是科研官僚的存在,關心上級好惡多於科研本身。而生物製品研究所內,目前仍在一線的是梅所長,也是多個項目的實際主持人。

此時此刻,梅所長的內心是崩潰的,而他的表情,也是崩潰的。

「在主會議廳做報告的中國人,聽說是北大的,和加州大學的理查德教授做的是相同的項目?」梅所長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仔細看了楊銳片刻,半是解釋的道:「咱們所的兩個名額,我讓給老周了……」

「重新認識一下,我是北大本科生楊銳,我們不是與加州大學的理查德教授做相同的項目,我們是選擇了相同的方向,然後在競爭中獲勝的項目,如果你們關注過,也許聽說了此事,總而言之,項目一共分成三個部分,誘變基因,克隆基因,然後確定鉀通道的功能,我們在第一階段的論文,就將理查德實驗室遠遠的甩在了後面……」楊銳的臉上帶著濃濃的自信,炫耀卻不使人生厭,鉀通道的項目可是實打實的做了半年多,而且衝破重重阻礙,又有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做陪襯,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耀眼了。

同樣的項目,如果是唐集中做出來的,現在估計已是全國讚譽一篇了,楊銳以前的聲望值不夠,但這一篇論文也補的太足,只聽的梅所長等人頭暈目眩。

楊銳沒有真的去做一個完整的報告,而是怎麼簡略怎麼來,但越是這樣,報告就顯的越難,因為每一句差不多都代表著一次實驗難點。

若是正常去做的話,這樣一篇能上頂級期刊的論文,讓十幾人乃至二三十人的大中型生物實驗室做個五年七年不稀奇,做個三年五年不吃虧,楊銳精鍊出幾分鐘的內容,每一秒代表的都是一名研究員數日乃至數十日的思考。

梅所長開始還能聽的懂,然後就開始半懂不懂,當半懂不懂積累的多了,梅所長也開始有聽天書的感覺了。

當然,大的方向他是明白的,但報告聽的不就是細節?當兩三分鐘的不適應期過去,梅所長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處理引物的?」

對他來說,這也是難得的機會,國內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論文,能發表世界級水平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