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二話 Jung

我繼續說道。

「至於我,則比較趨向於採用榮格(Jung)的理論——他曾以弗洛伊德為師,然而後來卻因為與老師的那些見解有了分歧,而與弗洛伊德決裂。」

相較於我的熱心解說,你卻好像置若罔聞似的,只是從窗戶眺望著閃耀星光的夜空。

明亮的星星預示著幸運,朦朧的星星則預示著不幸。

而你看著夜空搖擺著身體。

「榮格的理論,感覺比較像是……通過比較對照人類的心靈而提出的。」

我其實對於心理學了解得並不是很透徹,但是卻拚命地查閱了許多相關的資料。

——為了幫助你。

「比如某個人,從來都不會做出暴力的行為,性格一直都很平和。但其實是因為那人一直表現出來的,都只是『很平和』的第一人格而已。在那人的心裡,也一定有非常殘忍與極端,『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格。南轅北轍的兩個傾向,表與里,現實與夢,猶如歪曲的鏡像一樣存在著。」

所有的傾向都是互為對照而同時存在的。

那就是被榮格認定為第一人格、第二人格的規則。

這裡並不是指『多重人格』之類不太可信的傳聞。比利·密里根的特別人生雖然是非常精彩的故事,但稍嫌誇張了一些,讓大家對於所謂『人格』的說辭產生了偏見。

其實,不管是誰的心裡,都有互為對照,分別為『表』與『里』的兩個人格。

「所有人在平常生活中表現的都是第一人格,但也可能因為某個偶發事件而表現出第二人格。比如,做夢的時候,一邊哭泣一邊發脾氣而無法控制人格的時候,在親近的家人面前突然鬆懈下來的時候……」

一直以來都很溫柔平靜的人,突然發起脾氣時,我們常會用『變了個人』來形容。

其實那也只不過是那人的人格改變,表現出了第二人格而已——不過是按到了開關——所以形容他『變了個人』也蠻正確的。

也就是『表』與『里』翻轉了過來,表現出完全相反的傾向而已。

「丈夫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行為舉止正大光明,但是在妻子面前卻酗酒施暴,一副大男人主義的蠻橫模樣,這種事情我們常常聽說。或者有的人在網上常發豪言壯語,讓人覺得很有趣,可是實際與那人見面卻很低調老實,也就是所謂的『網路弁慶』——這種事情我們也常常聽說。」

(譯註:原文為『ネット弁慶』)

那些情況,其實就是他們在家與在外、或是在網上與在現實,會切換不同的人格。

對於這種狀態,榮格是這麼解釋的:他們在能夠放鬆的自家,或是電腦面前,就會把出門在外使用的人格收回來,表現出另外一個人格。

但那並非是疾病。

每個人都有相反的第一與第二人格。有點像是某種物理定律,比如有作用力就會有反作用力一樣。所以,榮格用科學的手段來徹底檢視人類朦朧曖昧的心靈世界,發展出一套理論——他將心靈的法則,用化學符號來表示。

「一般來說,這兩個人格是處於平衡狀態的,這樣的狀態是自然而穩定的。如果失去平衡的話,就會像是『變了個人』一樣。就像失去平衡的船上下翻轉一樣,把自己的里人格給暴露出來。」

但那不是心理問題,不管是誰都有可能發生。人類是有喜怒哀樂的,人心絕非連續的,而是一邊不停地翻轉調整平衡一邊度日,就像黑白棋一樣不斷的改變。

突然之間大發脾氣,也只是里人格偶然之間表現出來罷了。

真正的問題是,在原本的人格被反轉之後卻無法復原。基本上,所謂的里人格都具有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的傾向。暴躁、殘忍暴虐、缺乏溝通能力、卑鄙下流等等……

若一直表現出這些人格的話,對於正常的社會生活會造成極大的阻礙。

如果那時旁人注意到這個人『怪怪的』,並讓他儘快接受治療,還是可以恢複原樣的——只要把被反轉的人格再一次反轉過來就可以了。

就算沒有恢複原狀,也可以逐漸適應這個被反轉的人格。因為,有時候里人格更加開朗,更易平易近人,反而更受別人喜愛。只不過對於旁人來說,切換了人格之後就覺得不再是同一個人了——像是『變了個人』一樣,雖然樣貌沒有改變,卻已經變成另外的人了。

總之,雖然這會讓人誤以為是心理問題的表現,但那是程度比較輕微的人格變化,其實每個人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心靈失去了平衡,於是人格被反轉過來,這種狀況容易造成旁人的迷惑,就只是這樣而已。

我們只要維持心靈的平衡,注意不要讓人格反轉過來就好了。如果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復原的話,尋求旁人或醫生的協助就可以了。

雖說如此,但不管是表人格還是里人格都是『自己』的一部份,所以很難判斷自己的內心是否保持著平衡。心靈是肉眼無法觀察的,也不像皮膚病或蛀牙那麼容易察覺——很難確切地感受到疼痛或是外表的變化,也很難檢查出來。

若看不到,也就診斷不了,就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管理不了。

就連自己有沒有病也不知道。

「但是,還是有機會從縫隙間窺視自己的里人格,而那個縫隙就是夢。」

我打算切入正題,身子略微往前傾了傾。

而你就只是這麼出神地呆立著。

「人類的心靈,大致可以分成『意識』與『無意識』兩層。表人格就是『意識』,與現實相連接的上層。然而,內心深處卻蔓延著『無意識』,第二人格就在那裡徘徊。那裡記錄著過去的記憶與見聞,將各種各樣的事情化作象徵。可以從中窺視這些被化作象徵的『無意識』之縫隙——也就是所謂的夢。」

你身處夢境之中。

也就是——身處你的『無意識』之中。

「『意識』是無法一直運作下去的,需要休息。所以才會有睡眠,讓人類的身心每天都能休息。做夢之時,『意識』被『無意識』給取代。這時你一直都身處內心世界,『無意識』成為了主角,徘徊著,遊盪著。唯獨在你『意識』休息的時候,剎那之間的『無意識』的故事——那就是夢。」

那就是我們現在置身之處。

你在夢境里的記憶與感情,都會化作象徵。其中有一些特別的東西,你對它們留有強烈的印象,比如小紅傘、信號燈——還有其他種種事物,化作鮮明的象徵,對你的『無意識』產生非常細微的影響。

給予夢境,也就是『無意識』某些變化,產生某些效果。

因為是效果,我暫時將其稱為『effect』。(譯註:エフェクト,即英文的效果。之後統一翻成效果。)

你必須要在『無意識』之中收集那些化為象徵的事物,通過解讀它們來整理自己的內心。就像其他人每晚做夢時所做的那樣——向自己的內心妥協,盡情漫遊於『無意識』之中,治癒自己內心的傷痛。

然後,必須回到現實。

體諒並整理自己的心,獲得滿足之後,就必須從夢中醒來。

如果不這樣做,你的現實就會——

你的『意識』就會無法得到救贖了,你就永遠都無法回到現實里了。

一直被『無意識』拉著走,任其擺布是不行的。

因為聯繫著現實世界的是你的『意識』,必須要讓它蘇醒,面對現實——那才是正常的生活,而我希望你能好好地活下去。

縱使你的現實再怎麼殘酷,失去平衡翻覆的船隻還是得航行於名為現實的汪洋大海中。

我明明已經下定了那樣的決心,拚命地向你訴說著這些。

然而你卻不發一語,就只是緊緊地盯著我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