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後記

關於這個故事裡的女主角姥沢真冬,其實是有一個明確的範本人物存在的。論起演奏巴哈作品的名家無人能出其右,而他完美的琴技、孤高的詮釋和特立獨行的種種事迹也廣受世人流傳;堪稱難得一見的鋼琴天才。

據說他是一位太過美好而顯得遙不可及的人,就連曾和他一起表演過的大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都說:「從沒看過比年輕時代的他更完美的人。」同為指揮家的朝比奈隆也曾在唱片封面的曲目解說上提到:第一次和那個人見面握手時,只覺得他纖細而冰冷的手感覺就像少女一樣。

這位鋼琴家名叫葛林·顧爾德,不過很可惜——他是男的。

據說顧爾德習慣邊彈鋼琴邊哼歌,錄音時也停不下來,不管製作人怎麼說他都依然故我。況且他演奏鋼琴的方式本來就十分特別,一聽就知道是出自他之手。在他剛出道時,這個邊彈琴邊哼歌的習慣似乎也招來不少批判的聲音。

話說回來,聽說前陣子有一張顧爾德的翻版CD問世——先以儀器分析他的出道作品,再用自動鋼琴以相同方式演奏出來;所以無論是在哪個時間點按下哪個琴鍵、彈奏時的強度和長度,都和原版如出一轍。個人覺得這是唯有鍵盤樂器才辦得到的有趣嘗試,而且音質也相當清晰……當然也聽不到哼歌的聲音就是了。

相對的,也有人覺得「沒有顧爾德哼歌的聲音聽起來很寂寞」。唉,聽音樂的人就是這麼任性啊!

聽古典樂常會遇到許多不同的人演奏同一首曲子的情形,每當接觸從未聽過的曲子時,也往往會將「第一次聽到的演奏版本」當成「那首曲子應有的演奏方式」。我第一次聽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就是顧爾德演奏版,後來才知道他詮釋的貝多芬算是極端的特例,據說評價也毀譽參半。

然而剛開始聽古典樂的我就有如剛孵化的雛鳥,顧爾德對我而言就像是母鳥般的存在。如今聽到其他鋼琴家演奏的月光或熱情,我還是會覺得怪怪的。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其實顧爾德並非每一首都擅長,他本人也明白宣稱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而其中一首深受顧爾德喜愛的作品,就是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也就是「離別的鋼琴奏鳴曲」。

可惜顧爾德並未錄製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就在一九八二年結束了短暫的五十年人生。甚至沒有「告別」——這麼說或許太傷感了。

這部作品寫到一半時,我突然想到整理了一下堆疊成山的CD,試著分類成演奏者還在世、樂團仍在活動的「健在組」,以及演奏者已過世、樂團已解散的「不在組」。沒想到「健在組」的山還疊不到十張,「不在組」的山已經因太高而崩塌,讓我莫名地哀傷了起來——結果就丟下寫一半的稿子和整理一半的CD,自暴自棄地去睡覺了。總有一天「健在組」將會一張也不剩,而「不在組」的高山也終將崩塌,最後只剩下一片荒蕪的沙漠吧……

感傷了半天,剛剛在網路上看到「齊柏林飛船一日限定復活演唱會」的新聞,又讓我有了新的想法。第一集也曾提到齊柏林飛船的鼓手Bonzo已經不在人世(新任鼓手居然是他的兒子),儘管如此,齊柏林飛船的音樂卻沒有消失。

眼前這個時代就連葛林.顧爾德已逝的琴聲都能藉由自動鋼琴復活,聲音也將化為檔案存在於世上的每個角落,並且永遠流傳下去。或許將來有一天也能聽到附帶哼唱的告別呢!

一九七七年發射的航海象一號太空船上,載著一張給外星知性生物的訊息唱片,其中便收錄有顧爾德演奏版的巴哈平均律練習曲集第二冊第一首C大調。倘若某個星球上經過進化的生命體回收了這張唱片,即使地球毀滅,他的音樂也仍得以存續。這麼一想,沒有「告別」或許才是正確的。

這次也給責任編輯湯淺大人添了許多麻煩——我不在家時害您找不到人,真是抱歉。買了手機卻放在家裡就出門,結果還是聯絡不到。真是非常抱歉。也要謝謝幫我繪製可愛插畫的植田亮大人。此外還要感謝給我機會脫離繭居生活、讓我有力量繼續寫作、賜給我勇氣丟下稿子跑出去打麻將的「野貓會」成員,謹在此向各位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杉井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