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歡喜若狂」 (5)

1918年11月末,希特勒離開了帕斯瓦爾克醫院,因為病人「除眼膜發燙外,余無他訴」「適於服役」。後來,希特勒在法庭作證時說,那時他只能看出報紙標題的輪廓,害怕再也不能讀書。「醫院的病歷」,他抱怨說,「是在革命時期寫的。幾乎誰也得不到照顧;我們是成群成群地出院的。例如,我連士兵的工資簿都未領到。」

他被派到十六團的預備營報到。營部設在慕尼黑。途中,他肯定經過了柏林——那時,柏林是在「工人士兵代表會執行委員會」手中——這是士兵、工人和「獨立和多數社會主義者」的聯合體。這個聯合政府已經開始社會改革,這在幾月前看來是不可設想的。它建立了8小時工作制;允許工人有不受限制地組織工會的權利;增加老弱病殘和失業工人的福利;廢除報紙檢查制度;以及釋放政治犯。

希特勒雖然同意這些社會改革,但不信任發起改革的革命黨人:執行委員會是布爾什維克的工具,是前線士兵的出賣者;其最終目標是另一個赤色革命。當希特勒前往設在施霍賓地區鄰近的圖爾肯大街的兵營報到時,他也碰到了同樣的叛逆精神。在當月的早些時候,這所設施已投靠埃斯納政權,受「士兵代表會」管轄。那裡沒有一星半點軍紀,兵營成了豬圈。人們對從開戰的第一天氣就在戰壕里服役的老兵不表任何尊敬。許多人的目的只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這地方比曼納海姆還糟糕。特別令希特勒怏怏不快的是委員們的行為。「他們的活動全都令我反感,我立即決定儘快離開這個地方。」

幸好,他發現了一個對那個地方同樣厭惡的老戰友。「士兵中最懶、最厚顏無恥的、不屑說,就是那些從未到過戰壕附近的人」,希特勒當通訊兵時的同事恩斯特·施密特回憶說,「那地方滿是懶漢懦夫。」約在兩星期後,由於特隆斯坦戰俘營(設在通往塞爾斯堡的途中,在慕尼黑以東約60英里),需要看守人員,希特勒便向施密特建議兩人雙雙報名前往。看守組的成員大部分是「革命軍人」。前來迎接的是一位軍官。他下令站隊,但士兵們引為笑談:難道他不知道操練已被取消了嗎?第二天,士兵中除幾名曾在戰壕里服過役的以外,其餘全被運回慕尼黑。希特勒和施密特留下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