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彷徨的眼神 PROLOGUE

C.E.70發生的地球與殖民地間的戰爭,令人類世界起了極大的變化,不只造成了自然人與調整者在情感上的溫差,也因軍武科技的革新帶來了戰術運用的改變。但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仍是地球上各國的勢力分布。

開戰初期,地表上大致存在著三股勢力:其一是由舊殖民地理事國大西洋聯邦與歐亞聯邦等國家所組成的機構,稱為地球聯合;其二則是反對前述國家並表明支持殖民地立場的大洋洲聯合、非洲共同體等組織;其三便是不屬於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立場,包括赤道聯合、斯堪地那維亞王國,以及奧布聯合首長國。

扎夫特在一次空降作戰烏洛波羅斯作戰中,將中子干擾器鋪設於地球全境,又為了確保軍事據點,以地球聯合麾下的所有宇宙港為攻擊目標,試圖搗毀地球前往宇宙的門口,將聯合的勢力封鎖於地表。自此之後,戰局便轉往赤道上零星少數的宇宙港。大西洋聯邦強硬合併原本不願與之結盟的南美聯邦,說穿了也是企圖掌握巴拿馬宇宙港而己。

同時,扎夫特接連攻下東亞的高雄、南非的維多利亞等原屬聯合勢力的宇宙港。聯合陣營原想以壓倒性的物力資源取勝,沒想到卻陷入空前的苦戰,實在與當初的預期大相逕庭。聯合軍在阿拉斯加總部的毀滅性作戰雖然暫時扭轉情勢,卻還是讓巴拿馬宇宙港落於扎夫特的分遣隊手中。在這個時候,聯合軍打進宇宙的通道似乎己全被阻斷。

至此,地球上只剩下兩座擁有質量投射裝置的宇宙港,一是扎夫特麾下的維多利亞,另一便在中立國奧布境內。原本與世無爭的奧布,自此便在這場大戰中烙下了名字――企圖強佔該港的地球聯合軍對它發動了武力攻擊,結果雖然沒有得逞,卻使奧布成了大西洋聯邦的屬國。

不久,維多利亞被地球聯合軍奪回,主要戰場移往太空,最後在第二次雅金?杜維攻防戰後划下句點。雙方達成協議,兩軍斂起了干戈。

地球上的局勢卻仍舊動蕩,只是改變了形式。遭大西洋強硬并吞的南美興起獨立聲浪,反抗勢力發動一場又一場的游擊點;在維多利亞爭奪戰中創下重要貢獻、擁有開膛手愛德之別名的愛德華?哈勒森於停戰後投身祖國獨立運,並且不惜與聯合軍反目成仇的故事,在此間廣為人知。

奧布也一起,在一連串櫃面下的政治或外交動作後,很快便宣布脫離聯合的統治。當C.E72年的尤利烏斯條約簽訂時,世界各國的統治區域已經回覆到開戰前的範圍。從各方面來說,南美和奧布也形同取回了獨立自治權。同時,殖民地同意只保留直布羅陀和卡潘塔利亞兩處據點,將該地設為條約監督兼駐地球公使館,此外的所有據點一律放棄。

從地圖上看來,各方勢力範圍的分界線似乎都恢複原狀,那些改變也都被導正了――就表面上而言。

現實卻非如此。包括遭受侵略的奧布在內,大戰末期被迫成為聯合盟國的這些國家並沒有完全取回如以往那般自主的中立立場,最具體的事證就是尤利烏斯七號墜落――後來被稱為滅世事件的意外發生之後,有人提倡世界安全保障條約機構,而它正是由舊地球聯合組成的軍事同盟。奧布、赤道聯合、斯堪地那維亞王國等曾經中立的國家,連同以反抗抗爭取獨立的南美聯邦等國都選擇加入這個軍事同盟――選擇與這個曾經令他們飽嘗辛酸的對象妥協。

或許,正因為這些國家嘗盡辛酸,執政者們才會如此決定吧。這個對象會使出什麼手段來對付反抗者,他們是再清楚不過了。

就這樣,聯合只手遮手,幾乎掌握了整個地球,然後再次向殖民地發出了宣戰通告。在十足自信中揮出的拳頭,想不到竟然撲了空。與開戰同步進行的核子攻擊,被殖民地防患於未然。聯合首腦們原本期望能速戰速決,這會兒已再難指望。遭受攻擊的殖民地以最基本的自衛為由,決定正式投下兵力;扎夫特也隨即擬定反攻計畫,以卡潘塔利亞為中心的大洋洲聯合與非洲共同體,因此成為地球上的親殖民地地區。

儘管如此,聯合的統治範圍仍然大得驚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