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想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複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一個人如果整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在世時,他的哲學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最終,他像一個從一場長期艱苦的戰爭中凱旋的英雄,頓時名噪全歐,譽滿天下。各國人士絡繹不絕地去拜訪他,全國的報章雜誌不斷登載他的名字;他的信徒們,三番五次替他做肖像畫、做雕塑,當神一樣供奉在屋中頂禮膜拜,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有兩位太太也曾去造訪。我們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鬱、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樂觀」地躺在沙發上溘然長逝。

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如尼采、克爾愷郭爾、瓦格納、托馬斯·曼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響最大。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先驅,在回憶購買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時,這樣寫道:

一個不知名的幽靈,悄然對我說:趕快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即把我的寶貝翻開。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他花了十四天的工夫,幾乎是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那本書中。他又說:

我像熱愛叔本華的所有讀者一樣,剛讀第一頁,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全書讀完。而且,我感覺到,我是很熱心地、專註地傾聽他吐出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

叔本華的哲學為何有如此深遠的影響?有如此魅力?當然,首先得歸功於他獨樹一幟的「意志哲學」,此外,他超群的語言才華也功不可沒。華萊士在《叔本華的一生》中這樣寫道:

當讀者翻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的瞬間,最先獲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獨特的語言。這裡面沒有像謎團一般的康德式術語,沒有黑格爾詭異的辯證法,沒有斯賓諾莎的幾何學:一切都既清楚而又有次序,全部美妙地集中於對主要概念——意志世界、鬥爭、痛苦——的論述上。

何等直率坦誠!何等生動有力!何等堅強剛直!他的前輩們,曾以種種理論對那不可見的意志提出抽象的解釋,然而這些理論很少能清楚明白地揭示世界的真相,而叔本華,作為一個商人的兒子,在敘述、舉例和推論方面都很詳明,甚至還富有幽默感。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誕生於波蘭格但斯克,他父親名叫海因里希·弗羅里斯,母親名叫約翰娜·亨利德。兩人在1785年結婚,當時海因里希38歲,約翰娜19歲。

叔本華的先祖原是荷蘭人,在他的曾祖父時代才移居格但斯克。他們一家,素來就是有錢有勢的地方望族,俄皇彼得大帝和皇后凱瑟琳到格但斯克遊覽的時候,他的家就作為俄國皇室的專用招待所。家業傳到他祖父手中,他祖父把事業擴展,又置了許多產業,家庭聲勢更加浩大。

他的父親個性剛愎而且暴躁,但天資甚高,長袖善舞具有商業頭腦,並且,早年曾旅居英、法多年,英、法文學知識相當豐富,對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尤為偏愛。他在政治上主張自由民主的共和政體,愛好自由,尊崇獨立。他很欣賞英國的政治和家庭制度,因此家庭布置及傢具等都是仿照英國的風格。叔本華之所以對英國獨具好感,大概就是因為他在幼年時期耳濡目染,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叔本華一生對自己的祖國——德國,有輕蔑的偏見,他比較尊重外國的思想家,他每天都讀《泰晤士報》,但從來不看德國報紙,假如後來不是因為德國報紙登載關於他的新聞,他也許永遠不會過目。此外,海因里希還抱有世界主義的理想,他企圖把叔本華教育成「世界公民」,之所以為叔本華取名「阿瑟」,就是因為此名可適用於歐洲各國。

據說,叔本華的父親,相貌長得可令人不敢恭維。他身體矮胖,廣闊的臉上嵌著一雙突出的眼睛,鼻子粗短朝天,嘴巴又寬又大,並且,從小耳朵就不太靈光。

叔本華的母親約翰娜,舊姓叫特羅志內爾,她的父親是格但斯克市議員。她,聰明美麗,富有文學才華,曾出版不少小說和遊記,是當時很有名氣的女作家,外語也說得很流利。她和丈夫,性情本來就不甚相合,所以,經常借娛樂活動來減少摩擦,旅行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小時候不時隨著父母出遊。

叔本華說:「性格(或意志)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這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現身說法。如果這句話可以成立的話,叔本華在先天上已經播下「怪僻」和「天才」的種子。1793年,格但斯克被普魯士佔領,失去了自由,並改稱為但澤。此事對一向以「自由、獨立、共和」為理想的海因里希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叔本華一家舉家遷往漢堡,因為漢堡是自由市。

1797年,叔本華當時九歲,隨父母遊歷,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勒阿弗爾滯留一段時間,海因里希為了使孩子徹底學會法語,把他託付到一位商業朋友古列佛埃爾家中,然後夫婦偕同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地總共住了兩年,和古列佛埃爾的孩子安狄姆同受私塾教育,這一時期,是叔本華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歡樂時光。

1799年,叔本華返回漢堡,進了學校,但他的教育完全是為了適合將來從事商業的需要,是他父親的刻意安排,他父親一心想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他在法國受教兩年,法語異常嫻熟,對自己祖國的語言反倒幾乎完全忘卻,因此,在家裡又同時勤修德語。

他的父親是商界名人,母親和當時文藝界人士大半都有往來,很多名人雅士經常到他家做客。也許是在這種兩相比較之下,他開始厭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市儈味,心裡從此埋下學術的種子。

不知為什麼,叔本華在這種十四五歲的小小年紀,學校的老師居然也發現他有哲學的天賦。從這事看來,我們不難了解,叔本華除了驚人的才華外,個性上也必有某些特殊的地方,諸如孤獨、緘默、沉思之類。說他是天生的「哲學坯子」,亦無不當。

叔本華曾向父親要求轉入普通中學,一開口就遭到嚴詞拒絕,後來,他父親也漸漸察覺叔本華的請求並不是小孩子一時天真的瞎想,他父親開始意識到事態嚴重了。不過他父親並不是那麼冥頑不靈,也不是存心要扼殺獨子的興趣,只是文人命蹇的觀念讓他始終不願意輕易放棄原有的計畫。商海的經驗閱歷讓他很懂得人的心理,他知道此時此刻採取高壓手段,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於是他絞盡腦汁想出了兩個方案,讓叔本華任擇其一。一是順其本意走學術研究之途,進入高等學校就讀;二是加入他們夫婦出遊旅行的行列。

1803年春天,叔本華在雙親的陪同下,開始周遊歐洲各國,三人一行經荷蘭遠渡英國,再轉到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國,歷時近兩年,才折回漢堡。即使在遊歷期間,他的父親也命他進修英語、法語,母親囑咐他寫日記,對他的教育絲毫未嘗放鬆。

1804年秋天,叔本華與父母回到但澤,在瑪麗教堂接受了基督教的「堅信禮」。翌年初,遵照父子間的事先約定,叔本華開始過商業生活。首先,在他父親某摯友的店中實習,但他對這種行業始終提不起興趣,經常偷閑看書或耽於沉思。晚年,他曾回憶說,他恐怕是最差勁的店員。

幾個月後,叔本華的父親忽然去世了,屍體在他家穀倉旁的運河上浮出水面,是不慎失足,還是跳河自殺?原因無法證實。不過一般風評,認為是後者。有人說,他父親因不堪經濟上的損失,從但澤遷居漢堡約損失總財產的十分之一,在漢堡生意情況又遠不如以前,所以自殺。但這點理由似乎不夠充分。不過,據說在他死前幾個月,精神好像已經失常,經常憂形於色,性格愈加暴躁,稍不順意,立刻大怒,行為也愈加乖張怪異。附帶說明一下,叔本華的祖母和一個叔父都曾罹患瘋癲症。

孀居的約翰娜,原本就不喜歡漢堡的商人社會,和叔本華的個性也格格不入,於是她在整理完亡夫的遺產後,即同其女阿德萊,移居魏瑪。當時魏瑪人傑地靈,堪稱文人薈萃之地,德國文學巨擘歌德以及席勒、威蘭、格瑞蒙、邁爾等詩人才子,均會集於此,一時傳為美談。

約翰娜攜帶為數不少的錢財,轉到魏瑪後不久,即與這些文人雅士訂交,過從頻繁,書信來往密切,過著奢華放浪的生活。當時,叔本華仍信守當時的約定,獨自留居漢堡,繼承父親的遺志,不過他對商業生活的憎惡與厭煩,卻是與日俱增。那段時間,是他一生最暗淡悲慘的歲月,據說他當時情緒憂鬱、處境惡劣,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他曾數度致書其母,祈求讓他辭去這個工作。所幸母親也能諒解他的苦衷,終於應允下來。這個意外的好消息,使叔本華感動得落淚。從此,他才從囚徒般的生活中解脫出來,踏上學術研究之途。這是他父親死後的第三年,叔本華十九歲。

自此之後,到1813年完成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為止的六年間,他都是一連串的學習研究,這是叔本華之所以成為叔本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這位「智力異常豐沛」的哲學家,此時充分表現出他驚人的學習能力。

1807年7月,他到科塔補習古典語文,在短短的半年內,獲得教授們眾口稱譽,一致預料他「將會成為出色的古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