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鱗部第八 分分合合的動物

2008年10月29日22:42

作為食物,魚是美味的象徵,因此馮鍰在向主君抗議的時候強調「食無魚」。作為符號,魚是性愉悅的象徵,因此鯉魚精在窮書生張珍面前流露出誘惑的神情。幾百年來,畫師、手工藝人、貨郎或者鐵匠將一枚魚的圖形剖成兩半——它們通常用木材、鋼鐵、玉石、粘土製成,有時甚至使用桃核或有蹄類動物的腹膜。這兩片魚中的一片被塗成黑色,另一片則是白色。有時,也會是相對應的其他顏色,以求更好的裝飾性。相互對立的顏色被用來表示世事萬物中的二元對立:陰和陽、女性和男性、氣體和流質、真相和謊言——真相往往是陰性的。

把這兩片魚形物合在一起,表示一切事物都保持在其應有的位置上,性的愉悅幫助持有者保持家庭的穩固。把這兩片魚形物分開,就可以當作咒語來使用。將這兩片魚背對背捆綁住,就成為所有咒語中最惡毒的一條。它將引發死亡事件。

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的一些宮廷醜聞被認為與這些魚形咒語有關。此後,對魚的解剖與處置成了重要的准宗教活動,只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靈媒才能從事這一工作。在一些地區,有人將翻動魚身視為最大的禁忌。

晉國作家干寶在他的《搜神記》中記錄了這種禁忌的悲劇起源。華南地區的越國,由一位名叫「無餘王」的人建立。由他算起,第十三代越王叫扶余。據說扶余王生平嗜吃魚膾,活魚取肉,切成碎末,再倒入經過調味的油料。製作這種食物的要領是,切割用的魚必須是活的。沸騰的熱油與新鮮的魚血混合在一起,會產生一種有強烈刺激性的特殊味道。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烹調方法太過殘忍。大部分魚在切割的過程中激烈跳躍,經常因此逃脫廚娘的掌握。這些被割去半邊的魚躍到空中,白花花的肚皮映著青白的天色,不等落在地上就消失了。

因此,當地的漁民常在湖泊與港灣中捕撈到被剁去一半軀幹,側著身體游泳的魚。他們將這些魚稱為「越王肚」。史料記載,越王扶余執政超過「四世」,約一百二十年。在此期間,從吳國的江河到東方的海灣,到處漂滿了這種「越王肚」。側著身體很難快速遊動,因此它們總是兩兩相依。

《臨海異物志》的作者沈瑩曾經提到,越國被吳國吞併以後,這種「越王肚」開始沿海岸線向南方遷移。閩地的居民也開始頻繁捕撈到這些怪異的魚。他們不知道這種魚的來歷,只是看它們成雙成對,形如布鞋,於是稱之為「鞋屜」。

唐代旅行家劉恂不知從何處得到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記錄下來,不過由於抄寫錯誤,這種魚在他的筆下成了「婢屣」,意思是「女奴的鞋子」。他繼續寫道,這種魚的嘴巴長在身體的下方,表示它是一個受到壓迫的女奴。告訴自己這個故事的人說,在潞州府的南部有一個村落,當地一名富商從人口市場上購買了這名女奴。他本讓她成為自己的第二位妻子,因為他認為元配夫人無法生育。但這個設想付諸實施之前,元配夫人就殘酷地打死了這名女奴,將其屍體扔進河裡。後來,女奴受到天神的點化,變成鯨魚吞下了整個潞州城。不過,蛇沒有腳,不需要穿鞋,所以她的鞋子略顯委屈地變成了婢屣魚。一隻鞋走得很慢,兩隻鞋子拼湊在一起就可以快行,所以兩條婢屣魚並在一起遊動,快得讓人覺得眼花繚亂。有幸捉到一對,就可以憑此召喚女奴化成的鯨魚。

也有一些作家注意到,這些魚中的某一些很少成雙出遊,而更喜歡單獨活動。他們於是編造故事,說那些單獨遊動的是越王扶余的化身。這位貪婪的國王在天下的各條江河中尋找那些脫逃的食物。因為它們太過暴戾,沒人願意接近它們,所以,這些魚只能永遠孤獨下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