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鱗部第一 龍形刺身

2008年10月29日22:42

第一帝國的奠基者劉邦,為宣傳部門的官員增添了不少麻煩。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中國,前朝的貴族們依然掌握著很大的權力,在與秦對立的「山東地區」,這一情況尤其嚴重。他們中的任何人,都有組織武裝,顛覆帝國的威望。而劉邦不過是一個平民——他的父親被稱為太公。這是當時對長者的一般稱呼。他的母親叫劉媼,意思是劉姓的老太太。帝國的歷史編纂家們始終沒能考證出他們的確切名字。一種說法是,作為賤民,他們被禁止擁有名字。

但這一切無損於神聖的帝國。宣傳者驕傲地宣稱,劉邦是神的後裔。太公與劉媼結婚後,並沒有立即使之受孕。劉媼在午休時被一條紅龍強姦了——這種顏色恰好是帝國的象徵——這才生出了劉邦。儘管這一傳說包含著難以容忍的倫理缺陷,但至少為帝國的肇造者提供了權力的依據。

不久,帝國的譜牒學家們又研發出了劉姓血統的高貴品質。他們驚訝地發現,劉氏在夏王國時代就已經成為貴族。其中最著名的劉累曾在國王孔甲的手下任職,所做的恰好是管理宮廷中的龍。龍於是理所當然地成為帝國的圖騰。

沒有任何記錄說明當時國王孔甲飼養龍的目的。很顯然,這種龐大而暴躁的動物不適於觀賞,也沒有證據表明其與夏人宗教有關。研究者發現,最初的龍看起來與豬非常接近。有學者因此得出結論,這可能表示龍具有「可食用」的屬性。他們甚至從文字分析中得到佐證:第一帝國中期的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字與肉有關,呈現「能夠飛行的肉類」這一形象。因此,古代中國人飼龍很可能是為了取食它們的肉。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劉累的後代並沒有保住貴族的頭銜。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在殷、夏兩國爭奪權力的戰爭中,他們站錯了隊,最後與夏王國的遺民一起遭到貶黜。隨著這支貴族的衰落,養龍的技術也漸漸失傳了。從此,官方文獻中再沒出現飼養和食用龍的記錄。

但非官方文獻中的食龍記錄並不罕見。第三帝國的蒙古族作家蒲松齡,就曾記錄下一則傳聞:

山東淄川附近有一處名叫龍堆的山包。當地人說,一旦發生饑荒,就可以去小山包下挖肉吃。那肉和平時見的牛羊肉沒什麼兩樣,味道也很鮮美。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後來發現在割取肉時,如果有人提到「龍」字,天上就會打雷,嚴重的甚至會劈死人。甚至籠、聾、隆這樣的同音字也不能說。大家才知道,這就是龍肉。

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原因,現存古籍中並沒有龍肉的食用方法。只是在晉代博物學家張華的著作中,留有一些線索。《博物志》第四卷提到龍肉時稱,將生龍肉切細,用醋腌漬後可以直接食用。這種吃法不免讓人聯想到刺身。張華同時提到,經過腌漬的龍肉,表面會浮現青綠色的花紋。於是,人們用醋浸泡龍肉,製成美味的龍肉刺身,又將上面的花紋,刺到自己的身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