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後記

撰寫本集時,自衛隊次世代戰鬥機(F-3)國產開發的新聞映入了我的眼帘。唔,戰鬥機國產化本身由於存在F-1這個先例,所以並不會讓我感到很驚訝。值得矚目的內容其實是包括發動機在內都將自行開發這一點。

戰鬥機的發動機是冶金技術及材料開發等最尖端工程的結晶,並不是可以輕易涉及的領域。實際上,我們國家的Gripe 發動機為美國制,中國制戰鬥機J-19所搭載的發動機則是俄羅斯的AL-31FN。唔,儘管是軍事,但並非就和經濟效益毫無關連,所以倘若進口和授權生產在成本上是最佳解的話,選擇這樣的做法本身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近年來戰鬥機相關的技術逐漸在高度化和複雜化,保有本國開發的選項將會成為一大優勢。即使同樣是進口,「不好意思,您不賣我們的話就真的一籌莫展了」和「咦?這麼貴啊?我們自己製造吧」這兩種狀況,價格的談判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嗯,撇開金錢問題不談,對於戰後經過半個世紀,日本的工業終於走到了開發戰鬥機用噴射引擎這一步(雖然還只是謠傳階段),我個人實在有相當深的感慨。

戰爭結束後,國內的航空產業在聯合國的限制下被禁止活動長達七年時間。時值從螺旋槳機進化至噴射機的轉換期,日本在技術的轉折點被逐出競爭行列,與其他國家間形成了令人絕望的技術落差。在這種狀態下仍然試圖將噴射引擎商用化的技術團隊和研究團隊(也就是IHI),老實說讓人感到相當不解。所以自然也會冒出「事到如今國產噴引擎又能怎麼樣?」「研究開發費用能回收嗎?」「按正常邏輯,向國外購買比較快吧。」(以短期來看相當正確)之類的意見。無視於這些聲浪而進行授權生產、國際聯合開發,最終倘若真的實現了戰鬥機用引擎的開發,那已經不能叫做佩服而是傻眼了。半個世紀,花了整整半個世紀啊。就算是先行投資也該有個限度。

這件事情給我們的教訓想必就是「只要不放棄一切,夢想終會實現」吧。即使一次或兩次,一年或兩年的失敗也不可氣餒,畢竟這項挑戰可是花了五十年才快要成功,豈能因些許的挫折就心灰意冷。是的。所以連續十次建造大型艦(艦隊收藏)失敗也不能厭到悲觀。可惡!十次啊,十次!大鳳真的會出現嗎!

以下是答謝部分。

繼前作持續提供美麗插畫以妝點本書的插畫家遠坂あさぎ老師,耐心陪伴我多次改稿的編輯

湯淺先生和小野寺先生,最後是手中拿著本書的您。我在此要由衷地向各位獻上感激之意。謝謝你們。

二〇一五年三月夏海公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