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後記

大家好,我是輕小說匠榊。

在此替各位送上《機關鬼神曉月》第二集。

第一集的後記里曾經提到,「這是部徹底忽略嚴格歷史考證的亂七八糟時代劇,請大家別在意細節」,有類似這意思的文字。

講是這樣講,大致上為了順便撈些點子,有去調查戰國時代的事。拿史實做基礎,「如何從史實里做變化」反倒變成這寫作手法的另一種醍醐味。

再來——比較麻煩的是劇中用詞,特別是對白的部分。

關於這點,大多取決於寫這種時代劇的作者語感(換成影片類就取決於導演或編劇),重點在於要「天馬行空」到什麼程度。

記得在過去(大約二十年前吧?),我曾聽在大學專攻歷史(日本史)的人說過。時代劇在時代考證方面曾逼得某歷史研究者出面。要力求真實,徹底追求真實感,當時的導演非常希望那樣,後來就請那位研究人員監修,連劇中對白都不放過。

不過——常有人說語言是活的。

其中一派認為,拿日本人的口語用詞跟江戶時代初期做比較,早已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叫現今日本人來聽也幾乎沒辦法掌握意思,已經跟「外語」差不多了。

再加上裡頭混入了變種方言,結果就更加混亂。

換句話說,要是在戰國時代的戲劇里放入「正確」對白,基本上,會變成觀眾無法理解的東西。

舉例來說,該部作品裡好像有提過天皇陛下,用「天皇」或「大帝」來稱呼似乎有誤。據說戰國時期的老百姓就直呼天皇為「神」。

話說,開始學習日本歷史後,好像有讀到天皇陛下做出活神仙宣言。

總之那是個圖解關係圖:「最上位執政者」=「殿上人」=「天上人」=「神」再當然不過的年代。基於這點,既沒跟政治沾上邊、又不是貴族的人們就會直呼天皇陛下為「神」,並不疑有他。

所以在作品裡也用「神」這個稱呼比較妥當,該名研究者似乎如此建言,但這樣觀眾就會看得一頭霧水。並不是所有人看時代劇時都跟研究者一樣知識豐富,同理,在作品裡直呼「神」的話,別人會搞不清楚,會覺得:「咦?真的是神嗎?在講什麼?」

特別是綜觀現代日本人信仰的「神」,無論善惡都不是出於神道教的觀點,該說受基督教(一神教)的絕對神權影響還比較深遠些,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有鑒於此,描寫時代劇時確實有許多困難的部分。

愈是認真的人愈會遭資料禁錮,拉出一條明確的「虛實」界線,讓自己動彈不得。

所以像我這種人就乾脆敞開心胸,不去鑽牛角尖,將「拿捏得像」擺在第一——也就是說,真實度設定上不會讓多數讀者覺得不符合「時代劇世界觀」,就在這範圍內著手編寫。

而這方面的「瞎掰方式」、「亂來程度」就視作者風格及表現手法而定,各有千秋之處會進而帶出有趣的部分。在本文里寫到「根據相關書籍」藉此添增真實感,就是司馬遼太郎老師曾經採用的著名手法(實際上並沒有那本書)。

這股風氣來到惡搞創作上,最有名的就是那個吧,變出民●書房(註:此指民明書房。漫畫《魁!男塾》里無中生有的虛構出版社)。

至於另一例——好像是山田風太郎老師吧。

他曾在作品裡很自然地寫到「passus(羅盤)」這個詞。本意是認為寫這個字比較好懂,才刻意在時代劇里用這種不協調的單字,話說原來還有人這樣用啊。

此外還有部TV時代劇叫錢形平次什麼的,裡頭有句台詞是「FIGHT!」,也有這種類似案例呢(笑)。記得曾有某本漫畫指出這種做法很扯。

無論如何——

正因為有既定史實坐鎮,進一步做出變化並架構虛擬歷史時,才會衍生出跟純原創作品截然不同的趣味。

可以的話,希望這份趣味不只有作者享用到,還能讓讀者一同體會其中奧妙。

那麼,我們下一集再見嘍。

二〇一四/三/五

榊一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