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遼的一國兩制

四月一日不是愚人節,而是載入大宋史冊的偉大紀念日——衛國戰爭勝利紀念。

「終於打贏了!」

「好樣的!」

「大魔王真不是蓋的,他倉促下拉起來的新軍於戰場中慢慢成熟,七十萬對九十萬,統治性收割了整個東北大會戰果實。」

「人呢人呢,這個日子不能沒人支持大魔王。他已經受到了很大壓力,被非議很久了。」

「沒錯,集中性圍觀那些當時說『打不贏遼軍』的蠢貨,需要聲援。」

「說句打不贏遼軍怎麼了?事實上在這之前,宋軍就沒打過幾次像樣的戰。而且說遼國來統治不會比大魔王治下更壞、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笑而不語,用衛國戰爭紀念日的聲浪圍觀精神遼人。媽的你們遼國爸爸九十大軍近乎被全殲在東北會戰中,居然現在還有人嘴硬。」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我們也是這架戰爭機器中的螺絲,我們一起創造的奇蹟。」

「激情燃燒的歲月!偉大的帝國!」

「激動啊,所以我原諒這幾精神遼人了。他們就是嘴硬且不自信而已,也沒壞到哪裡,其中好幾個是我們廠的人,該加班他們也加班,該生產也生產,雖然罵罵咧咧又胡說八道,有點影響士氣。但不要過分追究,不要再給大魔王添加政治壓力。我們越追著這些傢伙懟,大魔王的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就越大。」

「反攻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大宋機械化軍團推至漠北指日可待。」

「傻子啊,推到漠北幹什麼,油費你出啊?動用咱們的子弟兵打仗得有目的,不能只如同逛窯子一樣的為了爽爽。」

「我認為推完燕雲就可以停兵。不能得理不饒人,遼國體量擺著,整個有生力量環境沒遭遇致命破壞。在我們自己的國土打衛國戰爭,和勞師遠征的侵略型進攻,難度是完全不同的。我兒子就在第六集團軍服役,我不願意看到再打大戰了。」

「有道理,新軍的口號是不以勝利為目的,以暗夜中的騎士姿態守護大宋走出這段黑暗歷程,看見光明。現在我們已經基本看見了彩虹,新軍的主體任務完成了。」

「戰戰戰,不打到最漠北就不夠猥瑣。」

這個時刻舉國沸騰,各種觀點,各種議論統一爆發,唯一統一的是喜悅。

這樣的戰果對於大宋來說太陌生,從來沒人想過這麼一個不小心,大宋就真正的帝國崛起、以挑戰者的姿態正式拿下了霸權皇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老一輩的人,也不禁有點懷疑這些戰報的真實性。

雞血的人群太多,導致了自來不喜歡戰爭的文人秀才也非常應景,到處有各種各樣慶賀的詩詞出現。

不論官媒還是私媒,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這幾日統一性宣傳宋軍於東北會戰的第三階段勝利。

媒體總歸老奸巨猾些,不如同百姓那麼放肆。媒體並不知道大魔王接下來的布局和政策,於是只能宣傳「東北會戰勝利」,而暫時不能宣傳世界大戰勝利。

事實上現在遼國的有生力量還在,高麗半島還完整無缺,日本九州島和四國島仍舊處於淪陷狀態,本州島戰火飄然,西夏主力軍也還在青塘地區和種鄂部對持。

大魔王會怎樣利用形勢,以後續的最小代價拿到主體戰爭紅利,大家都不得而知。

當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宋帝國正式進入了作死也不會死的時期……

四月初,東北野戰軍統帥部下令,多個集團軍全面渡過界河,開始逐步推進燕雲地區。

理論上統帥部部已經接到了樞府「暫緩」推進的建議。總之大魔王畢竟是政客,興許有他的考慮。

但巧妙的在於是「建議」而不是命令,於是儘管東北野戰軍統帥部沒有獲得「燕雲戰爭」正式授權,也基本藉助遼人的收縮和真空期,把軍隊推進至了接近長城一線。

推到這裡問題不大,流氓出生的馬金偲、以及機智著稱的全柏林認為以「長城」為標誌,以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漢家土地,政治上不至於被大魔王抽。東北會戰在朝廷訟棍看來是「自衛反擊」,樞府授權的戰爭也是「衛國戰爭」,暫沒授權燕雲經略戰爭,但以長城為標誌,到這裡頂天也就算「慣性下的防衛過當」。

也必須在這裡才安全,海軍陸戰隊楊小雙兵團自來州付出代價登陸後,吃下了中京道大定府,最艱苦的時候,他們兩個兵團不足五萬人,在沒有後勤情況下被十幾萬來自奚六部和渤海人的兵團圍在大定府吊著打,傷亡很大,士氣很差,已經沒有太強戰力。

如果宋軍集群不推到這裡,遼國一旦有反撲,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二十五集團軍就容易被人包餃子。統帥部的打算要在這裡「看護」他們兩個英雄兵團。

到此一來,就真的開始修整停兵,暫時取得了平衡,等著朝廷新一輪的政治博弈產生結果,燕雲經略戰爭到底打還是不打,這不是將軍們的管轄範圍……

早在四月初老狐狸王拱辰撮合下,耶律洪基的外交特使就進入汴京了,要求展開外交對話。

王拱辰參與不意外,他和遼國前三排原本就是朋友。這也不能說他賣國,外交口的人自來都這樣,且像王拱辰一樣持有「見好就收」思維的人不止一個,事實上許多人都是這個思維,包括大魔王自身,都未必想升級燕雲經略戰爭。

因為有個問題是,現在遼國的統治基礎沒丟失,他們在燕雲的影響力仍舊很大。就是歷史上的幾十年後,遼國政治真正的病入膏肓,宋軍打燕雲時候仍舊遭遇了無休止巷戰。

從另外一個程度上講,遼國於這時期的「一國兩制」有其獨到之處。

說起來,契丹政權對待其他部族非常狠,近乎奴隸統治,那是一言不合就對異族排隊槍斃的。

但自石敬瑭和平交割燕雲十六州後,因燕雲不論文化、經濟、還是人口的體量相對於遼國都太大,所以遼國就是歷史上最早嘗試「一國兩制」的政權,這導致了遼國南北府制度的形成。

南府是管理漢人的,不論官員還是政策都不以契丹模式為習俗,幾乎全部照搬南朝大宋模式,除了燕雲的漢人治漢外,在「燕雲特別行政區」外的北府領域,也大量啟用了漢人官員。甚至因為是政治示範工程,針對性狠抓,燕京的政治效率和廉潔度等等還超過南朝大宋的一些地區。

這對於契丹八部「八旗子弟」是利空,因為他們的特權和存在感降低。但對於整個遼國的國力則是利多。否則沒有燕雲地區以生產為主的漢民給養,遼國怎麼維持這樣的軍隊規模?怎麼確立很長一段時期的陸地霸權?

客觀的說,遼國前期的霸權,就來自燕雲漢人生產力的支持。加上前期皇帝還不算太昏,這才是遼國願意接受漢化和一國兩制的基礎條件。

理論上講,漢人的生產力真是大幅高於游牧的。

在王雱革新的農牧技術逐步傳入遼國前,游牧的全部生產力是狩獵和畜牧,獵物是有限的,自然條件的水草資源也是有限的,這便從技術層面決定:每平里草地上,超過一個人口就算資源不夠,必然會發生相互砍殺的局面!

搞農牧科學出生的大雱推算過,游牧民族沒其他生產力的情況下,包括牛馬羊在內,每個人口必須養五頭以上牲口才能生存,其中馬算1的基數,牛算1.3基數,羊算0.6基數。總基數低於5時,他們就會去搶別人、或者拿起戰刀去殺死多餘的人,讓「土地承載力」重新取得平衡。

那麼理論上計算營養,每平方里草場承載5個基數的牲口,還必須是草場質量不差的地區,譬如宋國的草場就沒這個基數。譬如遼國領土的最北方草場也沒這個質量,所以越往北人口越少。

這樣一來,實際從大自然層面、以及畜牧技術層面,就限制了游牧族的最大人口數量。

遼國就算領土牛逼,峰值時候,契丹八部的人口總合理論上也不會突破千萬。

遼人官方的「戶口統計」連參考都沒價值,可以忽略。但這就是從「能量守恆」角度、所決定的契丹八部的最大人口數量。

但漢人則完全不同,漢人群居定居愛生產,操作的好,甚至每1.2畝土地就能承載一個人口。於是優惠模式下的燕雲漢人加盟後,才逐步形成了遼國人口承載力的大幅提升,這段歲月導致契丹八部人口有了很大積累。必須有人口,才有帝國。兩百萬騎兵不是憑空而來。

大魔王的推論是:燕雲的漢人在初期承載了遼帝國崛起。崛起後的遼帝國,又用軍事霸權威壓各方,反哺燕京地區成為了亞洲第一貿易中樞,從各方吸血、以便維持霸權。

這就是遼國模式。其實和後世賊鷹搶人來養海軍,海軍又做打手護航反哺政府一樣。

於是燕雲地區無疑就是遼國第一核心利益。理論上在亡國之前,不可能放棄這樣的核心區域。大宋南朝雖然自來「北望燕雲回歸」,但時至今日,這還算不得是宋國第一核心利益。

所以這個時期宋軍推進過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