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夢湖

茵夢湖,這一本三萬三千多字的中篇小說,至少已經被我看過七八遍了;每看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感覺,新的發現。這是一部世界文學名著,在量的方面,它比任何作品都薄;而在質的方面,它是那麼充實且富於人情味。看的時候,它使你有時心情恬淡,輕鬆活潑;有時緊張,連呼吸都感覺困難;看完之後,你的心難過得只想流淚,卻又哭不出來;你同情依利沙白的遭遇,更可憐來因哈的孤零。依立克,這位頭腦簡單,不懂得愛情,只知道死死地守著父親遺留下來的田產過著平淡的生活,不懂得什麼是詩,什麼是人生的老好人,你也不由得要可憐他,為他不應該娶得伊利沙白而惋惜。

茵夢湖,你這感人肺腑的偉大名著呵,我真不知應該用什麼文字來讚美你,歌頌你!施篤姆筆下的文字是那麼樸實無華,一點也不奧妙,也不神奇。他絲毫不賣弄技巧,只是完全用他真實的情感,如畫的背景,來忠實地敘述這感人的故事,來描寫這幽美的風景:使人覺得好像在沙漠的旅途中,突然遇到一個熱情的旅伴,他不但施給你甘泉,而且會引你走上青翠的綠洲;又如你在黑夜行路,突然遇到持燈的人,立刻,你看到了光明,也感覺溫暖。真的,我曾經不知向多少青年朋友介紹過這本書,我告訴他們:「千萬不要性急地看完它,你要細細地咀嚼,最好一個字一個字地朗誦它,一遍又一遍;等到你感覺到已經完全明白了這部作品的內容,和它給你的啟示後,你再去介紹你的朋友去讀,去欣賞。」

記得是三十多年前,當我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我第一次看了這本小冊子,立刻把它推薦給同學,她問我:「好處在那裏?」我回答她:「實在太好了!我無法形容它!最好還是由你自己去體會吧。」

一直到今天,我還有這種感覺,這本書太好了!我們用不著綴些庸俗的讚美詞來畫蛇添足,凡是讀過它的,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寫得太好了!簡直無法形容!」

現在我將本書的內容簡單地介紹一下,以供沒有看過這本書的青年朋友做個參考。

本書作者施篤姆(Theachar Woldsen Satrm 一八一七—一八八八)是德國北部的人,家住海濱,風光綺麗;自然的美景,影響作者的靈感,他的作品簡直每行都是散文詩。茵夢湖自從一八五二年出版以後,馬上被譯成世界各種文字,中國的譯本.一共有十一種,以梁遇春中英對譯的比較精確而流利。抗戰前,曾有若干學校,採作課本;其內容是敘述一對兩小無猜的小朋友,從小相親相愛,男的叫做來印哈,女的叫做依利沙白,她五歲的時候,恰好來印哈十歲,他們一塊在樹林裏蓋房子,做凳子,採野花,欣賞風景,聽鳥叫,看蝴蝶飛舞。在說到獅子的時候,來印哈說他長大了要到印度去,那裏是一個非常美麗,一年到頭沒有冬天的國家。

「可是我總不好一個人去。」依利沙白說。

「哦,你儘可以去的;到了那時候,你一定是我的妻子了,別人是不能干涉的。」

多麼天真的話,孩子們是不懂得甚麼叫夫妻的;可是他們從大人那裏,學來了結婚那一套玩藝兒,而且懂得說:「現在你快點老實告訴我,你可以和我一同去嗎?如果你不去,我就一個人去;那麼,我再也不回來了!」

這是來印哈說的,後來這句話終於成了讖語。當來印哈在依利沙白家裏住了幾天,實在感覺太痛苦,決心離開的時候,依利沙白對來印哈說:「我知道,你是永遠不會回來的了,你別騙我,你是永遠不會回來的了!」來印哈回答她:「不錯!永遠不會了!」這是多麼傷心的句子,那怕是鐵石心腸,看到這裡,也會為他感到難受!

現在我再接著敘述那簡單的故事:

幸福的日子,往往是短暫的,來印哈為了到外埠去升學,他只得忍痛和依利沙白分別了!他是位少年詩人,常常用詩和故事來抒寫他對依利沙白的相思,當他們將要分別的時候,許多朋友主張來一次郊外野餐,一位老人,分配他們到樹林裏去尋找莓子。

「這樹林裏生著許多的莓子,誰知道到那裏去找,便是屬於誰的;你若是不會去尋找,那就只好去吃白麵包了,世間上的一切,都是這樣的。」

老人的話是真理,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人;可是依利沙白和來印哈,找了很久,還沒有找到莓子,卻發生了深深的愛情。

接著描寫來印哈在聖誕節那天所感到的鬱悶和快樂。依利沙白送了他許多禮物,有餅,繡了花的襯衣,手巾和袖頭,還有一封充滿了少女之愛的情書。

來印哈因為功課忙,曾經有很長的時間沒有給依利沙白寫信,以致引起了她的懷疑,當她們第二次別離的時候,兩情繾綣,依依不捨,他告訴依利沙白,兩年後回來,那件秘密就可以明白了。

誰知來印哈的秘密沒有宣佈,而依利沙白已經和伊立克結婚了!這是一個莫大的刺激,來印哈的精神痛苦不堪,當他應伊立克的邀請,去到茵夢湖邊小住的時候,一對舊情人相見,倍覺傷心!作者寫得最好的一段,是來印哈出現在依利沙白面前,她那種又驚又喜又傷心的表情,以及來印哈游向湖中採白蓮花弄到滿身是水,精疲力竭,仍然得不到那朵純潔美麗的白蓮,這正象徵他永遠得不到依利沙白一般。全書共分十小段,每段冠以小題,其實第一和第十完全是一個景,可以合倂的。作者用倒敘法把這平凡的故事輕描淡寫地獻給讀者;可是它有一種魔力,能夠深深地迷住讀者,使讀者如親歷其境,親見其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