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聯軍崩潰

卻說孫權得知周瑜中箭被俘的消息以後,心中卻是有些惴惴不安。

孫權雖然相信周瑜忠於孫氏,卻也不敢保證,周瑜會不會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將事情公布天下,而後投降陳旭。

畢竟,當時孫權制定的策略,乃是在戰場上利用自己隱藏的心腹,直接將周瑜殺死。

不曾想,周瑜警惕性實在太強,雖然被一射色中肩膀,終究還是沒有性命之憂。

「陳文昭派遣信使過來,想要面見主公。」

就在此時,周泰走進營帳之內,對著孫權輕聲說道。

可以看出,周泰這個江東虎將,現在也有些清減了,這段時間周泰一直十分自責。

周泰覺得,若不是自己給周瑜帶了一封信,事情也就不會弄成這個樣子,周瑜這個東吳的頂樑柱,也不會與孫權反目成仇了。

孫權心中鬱悶,聽見周泰的話以後當即眉頭一擰,問道:「陳文昭此時派遣信使過來,所為何事?」

周泰搖頭道:「末將並不知曉。」

孫權背負雙手在屋內來回走動了幾次,最終還是說道:「帶關中信使進來。」

沒過多久,一個關中信使就走了進來,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將其遞給了孫權。

「吾主讓我將此信交給吳王,並且期待吳王的回覆。」

孫權心中雖然有些驚疑不定,終究還是接過了書信,看完裡面內容以後,孫權一直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在屋內來回走了幾圈,孫權忽然說道:「秦王所提條件我都答應,只不過我家侄兒卻必須待在江東。」

「我只希望,秦王能夠遵守承諾。」

信使帶著孫權的回覆離去,周泰也沒有詢問書信裡面究竟是什麼內容。

他看著孫權略帶疲倦的樣子,亦是緩緩退出營帳。

目送周泰離去以後,孫權才將書信拿了出來,反覆將裡面的內容觀看幾遍,而後將其燒毀。

這封書信,乃是陳旭以秦王名義寫給孫權,告知孫權周瑜已經投降了關中。

只要孫權願意將周瑜家眷,以及孫紹送到長安,陳旭就可以向孫權保證,絕對不會把孫策之死公佈於眾。

孫策的死,一直是孫權最擔心的事情,當初他派人毒害孫策,其實也都是在隱秘中行事,陳旭根本不得而知。

只不過,後來陳旭派人再三調查,才在機緣巧合下知道了這個消息,關中也有許多細作為此殞命。

自從這件事情泄露以後,孫權其實一直心中不安,生怕有朝一日事情會敗露。

可是今日,陳旭和周瑜卻向孫權保證,只要交還周瑜家眷,這件事情就不會被公佈於眾。

孫權自然不會相信陳旭的保證,這才故意將孫紹扣了下來,乃是暗暗威脅周瑜:「若是不想孫紹殞命,就將此事爛在肚子里吧。」

當然,有了孫紹這麼一層關係,孫權也不敢害了孫紹性命。

如今的孫紹,可是維繫雙方口頭約定的重要人物,一旦孫紹意外殞命,難保周瑜不會狂性大發豁出一切。

長安城內,周瑜得到了孫權的回覆以後,不由苦笑起來。

「孫權果真還是如此謹慎、多疑,想要將阿紹扣在江東充當人質么?」

送給孫權的那封書信之中,雖然也提到要將孫紹送到長安,只不過就連周瑜自己,對此都沒有抱太大希望。

這不僅僅是人質的問題,而是孫權根本沒有理由這麼做。

畢竟,把周瑜家眷送到長安,只要孫權能夠操縱輿論,還可以落得一個仁義的名聲。

然而,若孫權真的將孫紹送到關中,先不說孫權將會失去人質,天下人又會怎麼看待孫權?

恐怕那個時候,當初本來被周瑜招攬的孫策舊部,就會看出其中貓膩吧。

陳旭卻是笑道:「公瑾但請放心,只要我等保守這個秘密,阿紹就不會有性命之憂。」

「從今以後,公瑾就好好在關中任職吧。」

看著陳旭臉上和煦地笑容,周瑜當即跪伏在地,道:「多謝主公看重,瑜當以死相報!」

陳旭急忙將周瑜扶了起來,撫其背曰:「我不要公瑾以死相報,只願公瑾在我百年之後,能夠輔佐阿政即可。」

如今的關中,老一輩武將、謀士年齡都大了,年輕一輩雖然慢慢成長起來,可是主要謀士除了司馬懿之外,沒有太多人可堪重用。

而且對於司馬懿,陳旭心中多少還有些忌憚,需要找一個人對其進行掣肘。

周瑜雖然已經四十齣頭,可是相比起陳旭等人,還是要年輕許多,只要不出現意外,至少還能活上十幾年。

憑藉周瑜的忠誠以及能力,必定可以在日後輔佐陳政成就一番事業。

陳旭身為陳政父親,又一手打下了關中偌大的基業,在此時替關中的未來未雨綢繆,絕對算得上是用心良苦。

周瑜急忙說道:「主公正值壯年,何故說出如此喪氣之話?」

陳旭微笑著搖了搖頭,不再繼續這個話題,反而問道:「對於眼前戰局,公瑾有何看法?」

周瑜當即昂然答道:「若主公信得過我周瑜,還請讓甘將軍隨我前往益州,好為主公打下荊州之地。」

陳旭和周瑜對視一眼,而後哈哈大笑起來,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益州之地如今屯兵十幾萬之眾,可是黃忠領兵回返荊州以後,和徐庶通力合作,又仗著荊州水軍厲害,這才堪堪擋住陳政的進攻。

事實上,憑藉益州如今的實力,想要攻入荊州並非難事。

只不過,益州卻缺乏像周瑜、甘寧這樣的水軍將領,單單憑藉陳政、徐晃等人,還不至於能夠拿下荊州。

如果周瑜、甘寧抵達益州,統領益州大軍攻打荊州,未嘗不能擊敗徐庶。

東吳營帳之內,自從周瑜被關中軍俘虜以後,太史慈就開始變得鬱鬱寡歡。

雖說當初太史慈拒絕了周瑜的策反,可是對孫權懷疑的種子,也漸漸埋藏在了心底。

太史慈乃忠義之人,孫策對他更是有知遇之恩,如果得到確切消息,孫策真是被孫權所害,太史慈恐怕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這段時間,太史慈也在派人暗暗探訪實情,奈何無論太史慈如何探訪,都不能查到任何蛛絲馬跡。

可是現在,太史慈忽然得到消息,孫權居然要將周瑜的家眷送到長安。

雖然孫權說得大義凜然,聲稱周瑜被俘不願投降,陳旭卻又愛惜周瑜才華,不忍將其斬殺。

周瑜被陳旭軟禁起來,孫權感念周瑜對於孫氏的忠誠,為了周瑜一家團聚,才將周瑜家眷送往長安。

這種理由說的大義凜然,卻也只能騙騙那些普通士卒,得到他們的稱讚罷了,其餘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言論。

而太史慈,就是其中之一。

孫權反常的舉動,不得不讓太史慈懷疑,而且太史慈相信周瑜的忠誠,也相信周瑜的智慧,絕對不會中了如此簡單的反間計。

那麼就只剩下一個真相,那就是孫策之死真的有問題。

這一日,太史慈非常罕見的在軍營之中喝酒,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孫策對於太史慈有知遇之恩,兩人更是君臣相歡;孫權成為江東之主以後,對於太史慈這個上將,也是器重有加。

可以說,兩者都對太史慈有大恩,太史慈也不可能反叛孫權,好為孫策報仇。

只不過孫權的狠毒,還是讓太史慈感覺有些心寒。

「我當何去何從?」

太史慈醉了,直接卧倒在地上呼呼大睡,第二日就消失不見,只是他的上將印綬,卻被掛在了營帳之內。

太史慈悄無聲息的走了,沒有留下一句話,也沒有為自己想尋找借口。

孫權得知太史慈掛印而走的消息以後,頓時感覺天旋地轉,差點昏倒在地。

「不曾想,就連子義也棄我而去。」

這一刻,孫權真的惶恐了,他自從繼承東吳基業以來,就不停拉攏人心,對於孫策舊部也都其中有加。

孫權本來以為,憑藉自己的付出以及人格魅力,縱然孫策之死的事情暴露,也能得到諸將的追隨。

不曾想,先是周瑜意圖反叛,又有太史慈一言不語掛印而走。

兩人一文一武,都是東吳真正的頂樑柱,可是就因為一個已經死去多年的人,他們卻背棄了孫權。

這讓孫權在惶恐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孫權卧在床榻上面,在心中暗暗感嘆:「兄長,我真的不如你啊。」

太史慈的離去,在東吳軍營之中,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那些孫策曾經的舊部,案子被周瑜拉攏過,一開始也認為這件事情乃是陳旭的反間計。

只不過,周瑜、太史慈的舉動,以及孫權的反常行為,卻是讓東吳一些將領心生懷疑。

他們雖然不至於像太史慈那樣掛印而走,卻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