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袁尚滅亡

長安城內,張燈結綵,節日的喜慶氣息十分濃烈。

陳旭倚靠在庭院內的大樹底下,喃喃自語:「元興七年已經到來,經此一役,諸侯應該再無進取之能。」

「只是可惜了孝直與張任。」

法正非常年輕,陳旭還想要自己百年之後,讓法正輔佐陳政。

卻沒想到,法正終究沒有逃脫短壽的宿命。

「主公!」

陳旭正在暗暗傷懷的時候,忽然聽見了典韋的聲音,不由將腦袋轉了過去。

「兄長喚我何事?」

典韋道:「主公上奏的事情陛下已經應允,下詔追封法正為翼侯,追封張任為忠義侯,二人爵位由他們長子繼承。」

聽到典韋的話,陳旭臉色才舒緩了很多。

逝者已矣,在這個亂世中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陳旭不能讓二人活過來,只能為他們爭取好處,讓他們的後人可以繼承這份榮耀。

是以,回到長安沒多久,陳旭就向天子表奏,要求冊封兩人為翼侯與忠義侯。

陳旭點了點頭,道:「善待他們後人,若其中有才華者意欲出仕,可以給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忠臣之後,自當能得到應有的補償。」

典韋轟然應喏,當即下去傳達命令。

目送典韋離開以後,陳旭又將吳迅叫來,說道:「阿迅在我身旁歷練許久,也是時候獨領一軍了。」

「如今戰事停息,數年之內恐怕不會再動刀兵,你正好可以接管一彪人馬,好在這些人中確立自己的地位。」

吳迅臉色大變,急忙跪伏於地,說道:「末將願意永遠待在主公身旁,當作一員親兵。」

陳旭急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撫其背曰:「讓你一直充當親兵,豈不有些屈才?我看著你長大,知道你的能耐,統領一軍絕對沒有問題。」

「阿迅莫要再推遲,明日就離開這裡,前去領兵鍛煉吧。」

吳迅還想再說什麼,可他也知道陳旭的性格,最終只能默默無語,只是眼中卻露出不舍之情。

陳旭牽著他的手,笑著說道:「又不是見不到我了,何故露出此等小兒姿態?」

吳迅有些哽咽地說道:「我擔憂主公安危。」

陳旭欣慰的看了吳迅一眼,說道:「天下之間能殺我者有幾人?更何況,有國輔兄保護,阿迅完全不用擔心我的安危。」

吳迅最終還是沒有繼續充當親兵,這是他看著長大的孩子,陳旭不可能讓吳迅一直被埋沒。

過完年以後,關中再次忙碌起來,關中文士也有些焦頭爛額。

雖說前番那場戰爭,關中軍力挫幾路諸侯,自己傷亡也不小,特別是益州之地,更是如此。

以益州現在的兵力,根本不能掌控全局,一定要重新徵兵才行。

只不過當初司馬懿用計,留下了將近五萬的荊州軍,很多荊州士卒為了食物,都投降了。

這些人如果安頓不好,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相反,若是能夠將他們成功洗腦,益州就能輕而易舉得到五萬士卒。

好在益州有司馬懿,陳旭倒也沒有太過擔心,相信經此一役之後,司馬懿也慢慢成長了起來,完全能夠獨當一面。

除此之外,那些從兗州遷徙來的百姓,現在也讓陳群焦頭爛額。

這個冬天為了將百姓們安頓下來,官府花費了太大的代價,府庫中的錢糧都有些捉襟見肘。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百姓並非自願遷徙,對於陳旭並沒有多少擁戴之心,心中反而有些仇視。

很多人對於關中政策並不領情,這不由讓陳群安頓百姓的難度,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若是不能讓百姓歸心,恐怕這些百姓不但不會成為關中助力,反而會成為禍亂之源。

這一日,陳群前來面見陳旭,道:「主公擄掠的百姓太多,雖然河南尹與河內郡兩郡,勉強能夠將他們安頓下來,田地卻也會顯得有些緊張。」

「最為重要的是,這兩個郡中百姓,幾乎都不怎麼擁戴主公,若是有人在暗中煽動個,恐怕會釀成大錯。」

「愚以為,應當將這些百姓分散遷徙到其餘郡縣,這樣既能加快融合速度,也能將他們分化,引起禍端的可能性也會小上很多。」

陳群的想法很簡單。

陳旭治下百姓,對於官府都是十分擁戴,假如把這些擄掠來的百姓,分散到各個地方。

當他們從其他人口中,聽到了對於官府的讚譽之後,在潛移默化之中,很容易就能讓他們對官府產生好感。

而且把百姓分開,縱然有些人心思不純,想要鬧事也沒有可能。

陳旭聞言卻是眉頭緊皺,道:「如此一來,二次遷徙百姓,不僅會讓他們怨聲載道,恐怕還會消耗更多錢糧。」

「這些年關中雖然有了不少家底,也經不住這樣消耗啊。」

百姓們剛剛遷徙到這兩個郡城,雖然還沒有徹底安頓下來,多少有了一個落腳點。

再度遷徙,定會引起百姓們的恐慌。

至於再度遷徙的花費,也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不得不讓人操心。

陳群卻是說道:「長痛不如短痛,主公若是將這些百姓,全都聚集在河內郡與河南尹,沒有五年時間,絕對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擁戴。」

「而且還必須保證在五年之內,給予這些人良好政策,他們也沒有被人煽動鬧事,才有可能讓這些人歸心。」

「如今諸侯並起,日新月異,主公又有幾個五年揮霍?若不能迅速讓這些百姓徹底歸心,又怎會有餘力再攻其餘諸侯?」

說到這裡,陳群臉色一肅,道:「現在將這些人分散遷徙,雖然短期會引起他們的抵觸情緒,這種抵觸總不會高過被擄掠之時。」

「哪怕會消耗很多錢糧,只要他們能夠早日融入關中,消耗的錢糧又算得上什麼?」

陳群精通內政,非常清楚人口的重要性。

錢糧沒了可以再創造、生產,人口才是一個諸侯的根基,雖然關中現在剩餘的錢糧不多,可是只要擠擠,終歸還是拿得出來。

陳旭聞言沉吟良久,這才下定決心,道:「此事全權交由兄長處理。」

陳群得到答覆以後,也不再過多停留,當即心急火燎離開了,整個關中再度沸騰起來。

目送陳群離開,陳旭心中也不由微微一嘆。

對於關中,陳群可謂是盡心儘力,若是換成了其他人,絕對不會做下這等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只不說雙方認親以後,陳群也歸於陳氏一族,他自然盡心竭力為陳旭考慮。

關中強,則陳旭強,陳旭強,則陳氏興。

相比起陳旭,陳群這個漢代土生土長的士人,對於宗族的感情更加濃烈。

至此,關中上下開始發展生產,安撫百姓,徵召軍隊,訓練士卒,根本沒敢有絲毫鬆懈。

雖說幾年之內,關中沒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卻也不能妨礙關中備戰的激情。

就在整個關中,都風風火火投入內政發展的時候,一個消息從北方傳來,卻讓眾人心中驚駭。

卻說當時益州戰事危機,陳旭不得不放棄大好局勢,從豫州撤兵準備馳援益州。

那個時候,本來虎視眈眈牽制袁譚的陳宮,也率領王延、張遼撤退,只有袁尚以及烏桓人,繼續與沮授交戰。

陳宮之所以撤退,乃是覺得袁尚已經佔據整個幽州,又有逢紀、審配二人相助,縱然不能戰勝袁譚,也可以僵持許久。

以袁尚牽制袁譚,消耗冀州的實力,正是陳旭定下來的戰略。

如今這個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陳宮自然不會再耗費并州錢糧,準備坐山觀虎鬥。

事實上,袁譚撤兵返回冀州以後,與袁尚交鋒幾場,雖然每次都佔據上風,卻始終未能將袁尚擊潰。

雙方之間的戰局,也因此陷入了僵持之中,這正是陳宮樂見其成的事情。

只是讓陳宮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半月之內,幽州卻是風起雲湧,變化之快讓陳宮都感覺宛若生活在夢幻中。

原來,就在袁譚久攻袁尚不下之時,沮授卻向袁譚建議,招降審配、逢紀二人。

袁譚聽見這個建議,自然是滿口拒絕。

先不說能不能招降這兩個人,僅僅使他們背叛過自己,袁譚也絕對不會再收留二人。

只不過沮授勸諫再三,並且曉以利害關係,又有許攸在一旁支持,袁譚才回心轉意。

得到袁譚許可以後,沮授仍不罷休,反而要袁譚承諾,當審配、逢紀二人投降以後,不僅不能為難他們,反而要重用此二人。

袁譚也知道現在的冀州風雨飄搖,勢力比起以前減弱了很多,心中雖然不願,終究還是答應了。

只不過,袁譚並不認為,沮授、許攸能夠說服二人投降。

可是讓袁譚沒有想到的是,沮授、許攸二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