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慷慨赴死

陽城之內,閻象與受傷了紀靈被押上來以後,陳旭即刻降階而行,前去迎接兩人。

「手下士卒不懂事,多有得罪,還請兩位勿怪。」

話畢,陳旭親自上前,將綁在兩人身上的繩子解開。

紀靈雖然受傷被俘,但是對於殷勤的陳旭,仍舊沒有什麼好臉色。他冷哼了一聲,說道:「敗軍之將,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閻象卻是沒有說話,他仔細打量了陳旭一陣,忽然問道:「時至今日,我尚且不明白,大將軍為何會有這種膽量,敢以數千騎兵追擊我等十數萬大軍?」

「象更不明白,大將軍如何迅速擊潰,那些被捨棄的八萬袁軍,而有餘力前去追殺我等。」

「不知大將軍,可願為我解惑?」

閻象話音一落,文昭麾下諸將,全都將目光放在了陳旭身上。就連火爆脾氣的紀靈,亦是如此。

當初攻破袁軍營寨之後,軒轅關守軍也都傷亡慘重,城內兵力更是捉襟見肘。與之相反,袁術雖然大敗,仍舊有十萬之眾。

面對如此情形,哪怕賈詡、田豐也不認為,陳旭能夠帶領幾千人馬,大破袁軍。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

這場追擊戰,陳軍不但沒有太大的損失,而且俘虜將近八萬袁軍。

就連袁術麾下大將紀靈、橋蕤,謀士閻象也都被俘虜。袁術、張勳等人之死,也與陳旭的追擊不無關係。

如此輝煌的戰果,甚至要遠遠超過,當日攻破袁軍營寨一役。

雖然諸將對於八萬袁軍投降之事,隱約之間有些猜測,卻也並不能確定。是以,在聽到閻象的詢問以後,眾人心中都有些火熱。

賈詡、田豐對視一眼,也都緊急盯住陳旭。

這一次能夠大破袁軍,陳旭本人的謀劃居功至偉。至於他們這兩個所謂的軍師,卻被陳旭本人掩蓋了光芒。

「哈哈哈哈!」

陳旭大笑一聲,道:「兩位還是先坐下來休息,某這就為你二人解惑。」

閻象對紀靈使了一個眼色,兩人這才不急不緩的來到蒲團前面,跪坐下去。

見兩人坐定,文昭臉上笑意更濃,他長跪而起,正色說道:「閻主薄的疑惑不外乎兩點。」

「其一,我哪裡來的膽量,以幾千士卒追殺貴軍數十萬人馬;其二,貴軍為何在面對我方追兵之時,降者無數。」

說到這裡,陳旭停頓了一下,而後緩緩說道:「閻主薄應該知曉,如今天下乾旱連年,各個地方糧草缺乏極其嚴重,關中、并州亦是毫不例外。」

「若非如此,吾也不可能如此託大,以數萬兵馬,迎戰袁公路三十萬大軍了。」

「並非陳某不願盡起大軍,與袁公路決一死戰。而是境內的狀況,根本不可能支撐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前番吾用陰謀詭計,僥倖奪取貴軍營寨,繳獲糧草輜重無數。」

「然而,貴軍人多勢眾,縱然一時失利,仍有十數萬兵馬。只要給袁公路充足的時間,他完全可以再次拉起,一支幾十萬的軍隊。」

「那個時候,必定再次兵禍連連,戰亂不休。若是持續消耗下去,關中、并州的百姓又不知會被餓死幾許。」

「正是深知這點,吾才不願放虎歸山,下定決心以數千騎兵追殺袁軍。如此行事,並未魯莽、狂妄,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說到這裡,陳旭不由苦笑了兩聲。其餘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諸將只看到了雙方勢力的懸殊,卻沒有想到,放任袁術帶領大軍離開的後果。

賈詡、田豐雖然想到了這點,但是他們終究乃是一介文士。兩軍對壘,出謀劃策兩人自然不在話下。

但是論起行軍打仗,臨陣決策,以及個人的魄力,他們終究比不上陳旭。

若是沒有這種孤注一擲的魄力,陳旭也不可能由一介黃巾首領,在短短的十幾年裡,打下如此大的基業。

閻象也為陳旭的魄力而感到震撼,他問道:「大將軍難道就不怕我等反戈一擊,留下那些前來追擊的兵馬么?」

這種話絕非妄言,袁軍當時有十數萬人馬。這些縱然都是潰軍,若是發起瘋來,也不是區區六千騎兵就能夠抵擋的。

更何況,陳旭還把六千騎兵兵分成了三隊。

文昭卻是笑了兩下,說道:「我軍全是騎兵,只要小心不中埋伏,縱然不能勝利,也不會有大的損失。」

「更何況,哪怕六千騎兵可能會全軍覆沒,吾亦願意賭上一把。」

說到這裡,陳旭身上露出了一絲瘋狂的神色。

「兩軍交戰,從來沒有十拿九穩的事情,領兵追擊,雖然有可能兵敗。但是不領兵追擊,又豈會有今日的大捷?」

「戰場之上,當進則進,當斷則斷。若是畏畏縮縮,終究難成大事。」

眾人聽聞這番言語,全都沉默不語。

紀靈最先沉不住氣,他問道:「大將軍又是如何,迫降八萬袁軍?」

文昭答曰:「孫子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愚以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說到這裡,陳旭在心中默默想道:「馬謖兄弟,先借你的話用一用,還望勿怪。」

他前面所說的那句話,乃是南中之人雍闓、孟獲叛亂,諸葛亮前去平叛之時,馬謖說的一番話。

諸葛亮正是採納了馬謖的攻心之策,這才在斬殺雍闓以後,赦免孟獲的罪行,並且折服其心。致使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無叛亂。

文昭繼續說道:「吾之所以犯下兵家大忌,在兵力遠遠少於袁軍之時,仍舊兵分三路。不僅僅是為了以疲兵之計,拖垮袁軍;更是為了以攻心之計,使得袁軍失去戰心。」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攻。」

「以騎兵機動的優勢,不停騷擾袁軍,慢慢消磨他們的銳氣,拖延袁軍行軍速度,只是其一。」

「子龍、嚴正領兵追擊袁軍之前,吾已再三交代他們:若遇敵反抗,則不惜代價將反抗之敵盡數消滅;若袁軍望風退避,則不可妄殺一人。」

聽到這裡,眾人都是精神一振,知道重頭戲來了。

文昭環顧四周,說道:「殺反抗之敵,乃為震懾,為喪袁軍之膽氣是也;不胡亂殺人,是為懷柔,以慢其心是也。」

「習慣,是件非常可怕的東西。袁軍盡皆為潰兵,本來都已經毫無戰心。當他們發現,只要避退追兵鋒芒,就沒有性命之憂以後,他們就會慢慢染上望風而避的習慣。」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率領騎兵追上袁軍之時,他們沒有第一時間激烈抵抗了。」

「因為,他們都會下意識地認為,只要不抵抗,就能夠活命。」

「更何況,那時閻主薄帶領昏迷的袁公路,以及袁軍諸將逃跑。數萬袁軍,都已經成了無頭蒼蠅,又如何會有戰心?」

「吾更是趁此良機,以食物誘之。飢腸轆轆的袁軍士卒,望風而降完全是水到渠成。」

將目光放到閻象身上,陳旭不無感嘆地說道:「假如那時,閻主薄能夠親臨前線,鼓動士卒奮死一擊,勝負猶未可知也。」

「及至後來,袁公路身旁只有五百騎兵,縱然反抗,亦不過以卵擊石罷了。」

言及於此,該解釋的陳旭都已經解釋完畢。他挺直了腰桿,沉聲說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吾雖然不及霸王項羽,袁公路也比不上高祖皇帝。然而,放虎歸山,坐視袁術興風作浪的事情,吾卻是做不出來。」

聽到這裡,諸將盡皆拜服。

閻象苦笑兩聲,不無感嘆的說到:「大將軍有勇有謀,魄力過人,閻象敗在大將軍手上,不冤啊。」

「吾往常自詡智謀過人,今日才知那是坐井觀天,不知所謂。吾只是覺得對不起主公,若非我一再獻上了錯誤的策略,恐怕如今戰局也不會是這樣了。」

文昭卻是反駁道:「閻主薄有經天緯地之才,又何必妄自菲薄?」

「先生屢次向袁公路獻計,他要麼沒有聽從先生計策;要麼對於先生的計策,沒有徹徹底底的實施下去。」

「饒是如此,先生的計策,亦是給我軍造成了巨大傷亡。並非陳旭自大,愚以為若非先生在彼,袁公路又何懼之有?」

「如今漢室衰微,天下群雄四起,陛下正缺乏先生這樣的人才,好用來匡扶社稷。不知先生可願來我軍中任職,為陛下效力?」

閻象搖了搖頭,說道:「主公對我有知遇之恩,縱然兵敗身亡,吾亦絕不會轉投他處。」

「如今既然被大將軍俘虜,還請大將軍能夠全我忠義之名。」

話畢,閻象閉目不語,無論陳旭再如何勸說,他都是一動不動。

眼見卻說不了閻象,陳旭再次將目光放在了紀靈身上,說道:「紀靈將軍勇冠三軍,乃是沙場宿將。如今亂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