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發光之謎

「舍利子」最初是佛祖釋迦牟尼骨灰的別稱。「舍利」是梵文的譯音,意思為「身骨」或「靈骨」,即死者火葬以後的殘餘骨灰。不過,這裡所說的「舍利子」並不是普通的骨灰,而是釋迦牟尼骨灰中的結晶體,顏色有白、黑、紅三種。

釋迦牟尼的俗家名字叫悉達多,他生活在距今二五○○—二六○○年以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一個王族子弟,受過良好的教育。

悉達多年輕時因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和種姓制度,提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張。為了推廣自己的宗教理論,他經過六年苦行,遍訪名師,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宗教哲學思想。此後,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傳播教義,發展信徒,逐漸形成了一大宗教。

釋迦牟尼活了八十歲,後來在婆羅雙樹下逝世,他的遺體在火化後,被八個國王分取,建塔供奉。因骨灰被稱作「舍利子」,這塔也就被稱作舍利塔。

以後,有不少高僧死後,骨灰也被稱作「舍利子」,被當做佛寶收藏起來。

前幾年,我國的一些寺院相繼出現「舍利子」半夜發光的奇蹟。漆黑的夜晚,寺院中的「舍利子」竟發出熒熒的磷光,或暗紅,或淡紫,或淺黃,美麗而又詭異。

「舍利子」為什麼會發光呢?篤信佛教的人認為,修行程度的高低、悟道是否徹底,決定其在佛教世界中等級的高低。釋迦牟尼是佛,他是最先覺悟者,修行已經達到功德圓滿的地步,他死後的遺骨自然會發出光華來。那麼,功德圓滿的人圓寂以後一定會形成「舍利子」嗎?佛經中沒有提到,佛教徒當然也不知道。因此,這種說法找不到科學上的道理,未免有點兒玄。

關於發光現象,另一些人認為,「舍利子」發光是能量場在起作用。那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在修行時善於吸收天地宇宙之間的浩然正氣,然後將這些精華吸收到體內,久而久之,就凝聚成一種儲藏能量的結晶體。當人體火化以後,這些結晶體就留了下來,成為「舍利子」。而到了晚上,這些白天看不見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形成奇特的發光現象。

但是,這種說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陷,就是同樣都通徹佛理的高僧,為什麼有的屍骨火化以後生成「舍利子」,有的屍骨火化以後卻不能生成「舍利子」呢?

第三種說法似乎能找到科學上的依據,持有這種說法的人認為,不能光從能量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一些「舍利子」,發現所謂「舍利子」的成分和焙燒以後的膽結石或腎結石的成分很相似,因此「舍利子」很可能是焙燒以後的結石。那麼,為什麼高僧體內的結石特別多呢?他們認為,高僧的活動量較小,終日靜坐參禪,食物也大都以素食為主。此外,高僧們的飲水也較少。因此,他們的體內極易生成膽結石。可能你要問,人們一般認為常吃脂肪者易生膽結石,吃素的高僧為什麼也易患此病呢?

這是因為,儘管高僧們嚴忌葷食,但由於活動少,所以會產生脂肪代謝紊亂的現象。而且,經常吃食糖和碳水化合物的人,雖然飯量較小,但仍會使體內能量過剩,脂肪堆積,所以極易形成膽結石。

這些專家還認為,高僧們一般都不吃早餐,長此以往,不利於膽囊收縮,排出隔夜的膽汁,膽囊內膽汁過分濃縮時就容易形成膽結石。研究者們還發現,高僧們雖然不食葷,但他們的飲食十分精細,大量食用含鈣較多的豆製品。此時,如果再食用菠菜、竹筍等含草酸較多的疏菜,就很容易形成含草酸鈣的腎結石。

當然,「舍利子」是結石的說法也有缺點,因為它不能解釋為什麼一些身體很瘦的高僧死後,在屍骨火化時,「舍利子」的數量和體積常常會超過肥胖的高僧。因為既然肥胖者容易生成膽結石,那麼為什麼他們的屍骨中「舍利子」的數目反而少,而且體積反而小呢?還有,結石一般都不會發光,而「舍利子」在無光照射時會發出光芒,這一點用「結石說」顯然是無法解釋的。

圍繞「舍利子」的爭論,結果到底如何目前還無法預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