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

死而復生,還目睹自己的葬禮,當然是駭人聽聞的經歷。中國古代的虢公,死了之後萬人哀悼,而他竟然又復生了。大約二五○○年前的一個早上,虢公遽然倒下,看來是一命嗚呼了。虢公的死訊傳出後,一個叫扁鵲的遊方郎中,到皇宮請求見一見虢公屍體。扁鵲發現虢公尚有微弱氣息,兩腿之間,猶有餘溫,這些眾御醫沒有發覺的現象,使扁鵲瞭解了虢公的病情。原來虢公還沒有死,他只是昏迷不醒。扁鵲向弟子子陽示意,子陽就取出一套應急用的針,扁鵲指點子陽把針一根根插入虢公身上不同部位。不久,虢公開始蠕動,跟著便睜開眼睛並坐起來了。於是喪禮取消了,不出一個月,虢公也就完全康復了。

百姓聽說國君仍然活著,許多人都認定虢公不是從瀕死中救回來的,而是死而復生,扁鵲則必然是個術士。可是扁鵲自己辯解,根本不曾施用什麼法術。虢公沒有死,只是昏迷,是醫生運用一種極古老、極可靠的針刺方法救活的。

有一個關於針刺效能的傳說,一名獵人冷不防鼻樑上中了一箭,拔去了箭後,久久不愈的頭痛也痊癒了。針刺這種醫術的起源似乎可上溯至石器時代,許多不同地方,都發現戳刺皮膚的石製尖銳工具。雖然針刺療法總是和中國聯繫在一起,但愛斯基摩人、古埃及人和非洲土著班圖人,也有相似的治病方法,在醫治某些疾病時,把身體某些部位劃破。巴西有一個吃人部落,據說也使用吹竹,用箭刺入人身體相當於針灸穴道的部位。

最早見於文字的針刺治病記載,出自於中國古代醫學傑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醫學的寶典,是春秋戰國及西漢時期,古代醫學家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書中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源、診斷、治療原則諸方面,都有頗為詳明的論述。《內經》的「素問」部分,闡述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治則、針刺、攝生和運氣等醫學原理。「素問」對針刺療法的解釋極為詳盡,介紹九種不同的針,長度由約三厘米到二十四厘米不等,並為人體表面總共三六五個穴道命名,同時按適於所醫治的疾病編列。至於製作針灸針所用的各種不同原料,書中指出金針雖然價格昂貴,但醫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因為金針能刺激經絡,恢復神經功能,而銀針則有顯著的鎮靜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所載的醫療辦法,似由黃帝創意施行,但除了黃帝,中國歷代還有許多帝王,對生理學,特別是對神經系統,有濃厚的興趣(要在內外科有效使用針刺療法,先明瞭人體神經系統是極為必要的)。據稱公元一世紀,王莽在醫生和御醫協助下,曾切開一名敵對者的屍體,用竹籤細查人體神經系統。一千年後,宋徽宗曾雇了一個畫家,畫出經支解的罪犯的器官。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個顯示人體整個神經系統的銅人。《黃帝內經.素問》還提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奇恆之府和轉化之府的名稱,論述了臟腑生理功能的不同特點,說明了氣血能反映全身內臟變化的道理。

儘管針刺療法在中國極為流行,事實上也頗有療效,西方人對針刺療法,直到近代才逐漸有所瞭解。歐洲人對針灸所知不多,一七一二年,東印度公司一位叫威廉.登.賴默的荷蘭醫生,出版了一本介紹針灸的書。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醫生,開始對針灸發生濃厚興趣。

針灸怎樣發生作用,至今尚無人真正知道。我們只能說,針插進身體一個特殊部位,往往能夠解除和另外一個表面看來完全無關部位的痛苦。這是怎麼一回事?好像從來無人能予以充分解釋說明。

針刺療法,以人體器官與肌膚間的神經聯繫為基礎。器官患病而使人感到痛楚,用針刺在皮膚下面與生病器官相通的穴道,從而解除痛楚。雖然某些穴道與某些器官直接相通,但穴道和器官在人體上可能距離很遠。舉例來說,醫治頭痛有時需把針插在腳趾上,醫治膽汁過多,更在肩膀上扎針。

古代中國人把神經系統分成十二條經絡,即連接針灸穴位和各主要器官的通路,如心、肺、肝、腎與膀胱的通路。又如,心臟經絡沿臂膀內側直至小指。這條通路說來有趣,幾乎正是心臟病引起痛苦感覺的通行路線。十二條經絡中,每條經絡的穴位都有各自的名字和功能,如肺經絡的「雲門穴」,經針刺後,能治氣促、氣喘、風濕、扁桃體炎和粉刺,脾臟經絡的「天蹊穴」,與支氣管炎、咳嗽及消化性潰瘍之類的疾病有關。

近年來,仍以古代經絡學說為依據的中國針灸,引起世人注意,用針刺進行麻醉,功效顯著。進行醫療手術時,利用針刺麻醉,能夠代替藥物麻醉。這種方法不僅避免了麻醉劑的副作用,簡便安全,有利於患者手術後恢復健康,而且可以廣泛地應用於頭部、頸部、胸腔、腹腔和四肢等各部位的各種大小手術,所以越來越被醫學界重視。

懷疑針灸功效的西方人,將大部分針刺麻醉的成功事例,歸因於某種精妙的催眠術,但有許多理由充分說明這種猜想的不當,比如蒙古人好幾百年來,就用針刺方法為動物治病。然而有一件事情倒是真的,即針刺麻醉能否成功,視病人的精神狀態而定,針刺麻醉並不是對人人都有效的。因此,病人要先經過嚴密甄別,然後決定是否使用針刺麻醉法進行手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