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之謎

山西省的介休市,是個在地圖上極不起眼的小城市,從介休市南行十多公里,有一個三面臨溝、一面靠山的村,叫張壁村。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張壁村村民平靜的躬耕生活被打破了。在這個佔地僅零點一二平方公里的小小山村中,密集著我國迄今尚未發現的集文化、宗教、軍事於一體的古建築群,而且發現了一個結構精巧、令現代軍事專家拍案叫絕的古地道,這些建築和地道,留給了文物學家難解的千古之謎。

據歷代的《介休縣志》記載:介休有九寨四十堡,唯獨沒有記載張壁堡,這是編著者的疏漏,還是有意避而不談?令人費解而又耐人尋味。

城堡的設計者堪稱曠世難得的建築奇才。城堡周長一三○○米,從南至北三○○米,從東至西四○○米。彈丸之地,竟有空望佛行宮、關帝廟等九座廟宇,九口深水井,集軍營、校場、倉儲、民居、地道於一村,建造規範整齊,民居佈局井然有序,廟宇點綴適當得體,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好,極具神秘色彩。

那麼,這個神秘的古堡又是什麼人所建的呢?

奇怪的是,史書和《介休縣志》各種版本找不到構築張壁堡的隻言片語,查遍縣城及有關碑碣,也無從稽考,這實屬於一大歷史之謎。

張壁古堡的地道至少有三五○○米長,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距地面僅數米,下層距地面十多米。每層都有貫眼可通話、瞭望。而每層地道隔一段距離就有大小不等的拓寬區、旁洞,小則二—三米空間,大則可放兩個班的兵力。地道下層有較寬敞的倉庫可儲糧草,還有餵馬的馬廄。有趣的是,地道距地面最薄的地段設在兩個堡門洞下和重要的交通道口,地面上碾米、步行,甚至咳嗽、談話,地下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張壁古地道始建於何時?至今仍眾說紛紜。在古代沒有火器和現代化設備的情況下,要攻破這樣堅實複雜的地下工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它絕對是世界戰爭史上不可多得的創舉。

古堡南門外關帝廟的東側有三孔磚砌的窯洞,中間一孔裡有一座兩頭靠牆、上漸達頂的木雕神龕,龕前還設有供桌供椅。「文革」期間,要把「千手觀音殿」改為倉庫,當人們搬掉神龕後,發現後牆壁有破綻,出於好奇,便動手撬磚。結果,奇蹟出現了,原來裡面是個牆櫃式的神龕,供奉著一尊塑像,坐姿如佛,神態似道,衣著像官,誰也搞不清塑的是什麼人物。

過了十年,有一位參觀者看到塑像外表的泥剝落,用手撫摩時,才發現內中是一尊實心鐵鑄像。

一九九四年,幾位著名的專家和教授也參觀了這一奇蹟。他們說,我國的鑄像都是分解開鑄成,然後再焊接起來,中間是空的,像這種整體實心的鐵像,還沒有見過。

那麼,這尊鐵像到底是誰?為什麼要用磚密封?為什麼外面要加泥塑?為什麼又用「千手觀音」遮掩?這又是個千古之謎。

天下的二郎神都是三隻眼,《封神演義》一書也有文字記載,唯獨張壁古堡的二郎神是兩隻眼,這又是一個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