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頭

有一種石頭,人們叫它「水漂石」。這種石頭有深紅、灰褚、灰白等顏色,它的硅質瓣呈多孔洞組成的斑點狀,比較堅硬,但比重很小,可以長時間漂在水面上。

石頭也會怕癢嗎?在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新樂鄉拗石灣,確有兩塊「怕癢」的石頭。它們一上一下,摞在一起,上面的一塊有四立方米,下面的一塊有一部分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約五立方米。如果有人觸到石頭的「癢處」,它便會發出「咯咯」的笑聲,而且上面的一塊會不停晃動。據當地一位老翁講,石頭的「癢處」是上石的一個小眼,他還是孩子時就常去用手壓那小眼,以「怕癢石」的笑聲和它笨拙的晃動取樂。

我國的地質礦產工作者在江蘇省蘇溧地區發現一種身懷「六甲」的怪石,為其取名「孕子石」,它呈灰黃色,質地堅硬。從表面上看,它平凡無奇,但當人們用鐵錘把它敲開時,裡面就滾出許多直徑二厘米左右的石彈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這些小子石呈圓形,顏色比母石稍淺些,成分與母石一致。

地質工作者說,這種石頭懷子的現象,在我國岩石學上還是首次發現,歷史上也無這種現象的記載。當前地質學家還無法解釋其成因,有關人員正在對此深入研究。

在武陵山區深處有一精美奇特的怪石,能準確地預知天氣,當地農人稱之為「神石」。

這塊石頭位於該縣境內的鍾靈鄉石門村一座小山的頂部,呈圓形,直徑有一二○厘米,厚約二十厘米。外觀呈銀白色,光滑平整,晶瑩秀麗。每到天晴的前三天內,此石身便發出「嘰喳、嘰喳」的聲音,在五十米內能清晰地聽到;當有大雨或寒潮到來的前三天,這塊石則發出「嗡、嗡、嗡」沉悶的響聲,方圓半公里內都能聽到。當地的人們根據此石的不同音響,判斷出天氣的變化,及早安排農事。

這塊堪稱世間一絕的「神石」為何有此奇特功能,至今還無人破譯。

無獨有偶,在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馬武鄉鹹水村的安田,也有一塊能預報天氣的石頭。如果此石的某一方集滿了水珠,就預示那一方將要下雨。若水珠集在石頭中央,則表明附近各地將普降大雨。石頭表面潮濕發黑時,則預示當地將陰雨連綿。在陰天的日子裡,如果石頭表面乾燥發白,便是將要天晴的象徵。因為這塊石頭預報的天氣情況總是十分準確,所以被當地土家族人譽為「雨化石」。

奇怪的石頭,不但我國有,國外的許多地方也多有發現,有些現象與我國的差不多,有些則大相逕庭。

在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比利牛斯山中,有一塊會哭的岩石,人們稱它「哭巖」。這塊不足三十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在天氣晴朗的午後它會發出像女孩一樣的哭聲。世界各地的遊客被這一神奇現象所吸引,紛紛前來,興致勃勃地聽「哭巖」的「表演」。

南斯拉夫西南的坦加斯村有一塊奇怪的石頭,它形似雞蛋,上粗下細,有兩米多高。看上去它像站不穩的樣子,但就算你力氣再大也推不倒它。最奇妙的是,在每年五月和十月裡,這塊石頭會噴出白色的氣泡來。這些白泡噴出的時間有長有短,一般在半天到一天左右。科學家們雖然對這塊石頭進行了長期研究,但至今也找不出原因。當地人把這塊神奇的石頭稱為「氣泡石」。

菲律賓巴丹省一名潛水的漁民,在水中看到一塊奇異的紅色石頭。在水中拾起時有涼快的感覺,當石頭離開水面暴露在空氣中時,便開始發熱,而後冒煙燃燒起來。

一支地質調查隊在非洲麻利用朗東部的耶葛山脈調查礦脈,意外地挖到了一塊直徑約五十厘米、會發光的圓形石頭。令人奇怪的是,人一摸這塊石頭就會渾身發麻。隊員們想把這塊石頭帶回去研究,但六個人竟然拉不動它。這塊石頭呈藍色,裡面有許多很小的圓形石子。隊員們想把它打開看個究竟,但六個人用鐵錘敲了好久也敲不破它。

三天後,那六名隊員忽然感到全身發麻,視力也逐漸衰退。經醫生診斷,原來他們中了那塊石頭放出的毒。不到一個月,六名隊員全部去世了。那塊放毒的石頭被科學家們取走,正對它進行多方面的細緻研究。

一九六四年的夏天,義大利電影劇作家特奈利在一個山洞中發現了一塊與眾不同的怪石,上面有人工雕刻的圖案,琢磨得光亮圓滑。令人驚奇的是,這塊石頭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閃電的作用下,在特奈利住所的牆上投影下一個栩栩如生的遠古時代的人像,其表情驚恐萬分,似乎正在面對一隻兇殘的野獸。

後來,特奈利又在世界各地找了很多這樣的石頭。如一塊美國石頭,投的影是一個戴頭盔的人,用刀插進一頭野獸的肚子;另一塊德國石頭,卻顯示出兩人擁抱的影像。

特奈利對這些石頭進行了仔細研究,並提出了許多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在非洲馬里境內,有一座高山名叫耶名山,一九六五年八月,地質勘察隊隊長阿勃率領六名隊員進山工作。他們在山中發現並挖掘起一塊重達五噸左右的石頭。這塊巨石形如雞蛋,上半部透著藍光,下半部呈金黃色。隊員們設法把巨石搬上卡車,準備運下山後再慢慢進行研究。但是車開了不久,六名隊員就全身麻木、視覺模糊,不久就死在醫院中,隊長稍後也死去了。

在澳洲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巍然屹立著一塊世界上罕見的嶙峋怪石,當地居民自古以來稱之為「愛也斯」,它周長約八千米,高達三四八米,曾有人估算過,僅它露出地面上的部分,就重約幾億噸。它很像古代神話傳說中「自天而降」的巨人,「高聳入雲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氣勢雄偉,表現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更為奇特的是:它每天很有規律地改變自己的顏色——旭日東昇時,呈棕色;中午時,呈灰藍色;夕陽西沉時,驀然變成鮮艷的紅色,熠熠閃亮,蔚為奇觀,把錦繡大地點綴得分外妖嬈。在古代,當地居民把它當作天然的「標準時鐘」,根據它顏色的變換來準確地掌握每天時間,安排生活和農事,從未發生差誤。隨著陽光照射的變化,它往往會給人以各種幻覺:遠遠望去,它時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烏黑發亮的潛艇;時而像一條巨大鯊魚的背鰭。如果碰上光線合適的話,瞬時間內,它像一位穿著青衣的巨人,神采奕奕,儀態端莊,斜臥在一張巨大潔白的軟床上……變幻無窮,綺麗多姿,構成各種奇妙的景象。

自古至今,愛也斯怪石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客。許多人從國外千里跋涉,來到怪石旁遊覽,愛慕和讚歎不已,遊後浮想聯翩,賦詩著文,抒寫情懷。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對怪石的興趣更加強烈,他們對怪石每天變換顏色的原因作過各種探究和猜想。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由於沙漠地勢平坦,天空終日無雲,而怪石表面頗光滑,它好像一面鏡子,對太陽光線的反射力較強,反映著從清晨到傍晚天際顏色的變化,因而它在不同的時間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但一些人認為,上述解釋還不夠全面,難以令人信服,怪石還有一些奧秘尚未揭開。

有些石頭在大雨來臨前有回潮現象,但如此準確、變化多端的石頭,有關專家一致認為還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謎。

湖南省洞口縣竹市鎮荷池村,有一口長寬各一點五米、深二米的近似四方形的石井。數百年來,井水一直清澈、甘甜,是當地百姓飲用的水源。可是,一九七九年以來,每逢下大雨前的一天或兩天內,井水就變成棕紅色,且水味也變得苦澀。這種現象每次持續二至五小時左右,然後井水又恢復原狀。為什麼這口古井的井水會隨天氣變化而變色變味呢?至今人們還不得其解。

在我國許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間發光的珠寶璧玉。這些奇珍異寶究竟是神話虛構還是真有其物呢?

古人曾傳說夜明珠就是鯨魚目。近代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幾種特殊的寶石礦物。據地質學家研究,自然界確有少數幾種礦物,如某些含雜質的金剛石、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白鎢礦、鋯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時,會產生發光現象。

一九一六年,日本寶石學家鈴木敏在所著《寶石志》中寫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種特殊的紅色水晶,被封為「神聖的寶石」。英國當代學者李約瑟認為夜光璧就是螢石。我國也有人推測,某些寶石白天接受陽光曝曬,至夜間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圓珠形或其他形狀,這就是古今中外傳說或史書上載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據一九八四年《河北科技報》報導,我國在廣東某礦帶上發現一種淺棕色的螢石,證實了史書記述的夜明珠確實存在,我國並有蘊藏。但是,這些放光的礦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與古書所述又不盡相同。有沒有無須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寶呢?據傳慈禧太后死後嘴裡就曾含著那樣一顆夜明珠。

唐王翰《涼州詞》「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多少年來廣為傳頌。夜光杯最早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近年屬涼州故地的甘肅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