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結論

一、討究特徵之總結

第一章列舉中國文化十四特徵,經過許多討究到現在,約可結束。歸根結蒂,一切一切,總不外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一個問題而已。茲就各章所論究,貫串起來以明之。——

(一)很顯然地,其中第十二特徵所謂「無兵的文化」,是源於第十一特徵「不像國家」而來。第九章具有解答,可不煩多論。

(二)而中國之所以不像國家,則為其融國家於社會了。——此亦見第九章。設更問其如何竟可把國家消融於社會呢?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寖寖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只是社會。第三第四兩章即係論證此義。然而其社會生活若僅止於為一種家族生活,或其社會不外一家族本位的社會,則既不能強,尤不能大,缺點甚多,必將無以自存於競爭之世。換言之,在於天演淘汰中最能見優勝者應該是強且大之集團。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不難,難在其缺乏集團組織而竟能長久存活,不被淘汰。相反地,他並且能有極大之發展。此誠何故?於是繼第一層之後,就要說出第二層。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陵古代一般之宗法制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倫理始於家族;而不止於家族,規模宏遠,意識超曠,精神大為提高。家族本位社會是不能存在到今天的;倫理本位社會卻前途遠大得很。凡此均詳見於第五、六兩章。然中國與西洋分途雖早,而在早期還不能分得甚明。周孔教化發生於封建之世;那時還像國家。戰國七雄一面更像國家,卻一面亦正是國家要被消融之始。必到周孔教化收功結果之時,封建既已解消,階級化為職業,國家永被涵容於社會。此看第八第九兩章可以曉得。

(三)就在解答中國所以不像國家之時,便亦同時解答了中國人的家之所以重要——第七特徵。蓋正唯其是從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倫理社會,所以不成階級統治之地緣國家。又正唯其缺乏集團組織以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於倫理作始之家族親戚。除上面所說幾章外,其在前之第二章在後之第十章亦皆所以解答此問題,參看自得。

(四)近代西洋之所謂民主,要在其人對國家有參政權,有自由權,這是在集團生活中個人地位提高之結果。所以中國之缺乏民主——第九特徵——乃是從缺乏集團,不像國家而來,不可誤作壓力太強之沒有民主看。此其理,具詳於第十二章。

(五)集團生活與家族生活,此重則彼輕,彼鬆則此緊,二者不可得兼。像在中國那樣家人父子情誼之重,西洋人沒有;像在西洋那樣國民對國家觀念之明強,中國亦沒有。然中國西洋在此之所以分途,卻端為周孔教化與基督教之相異。故我鄭重指出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以上見第三、四、五、六各章。一般說來,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發展,中國獨否。——中國文化第六特徵,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宗教乃為感情之事,不出於理智,抑且頗遠於理智。周孔教化自亦不出於理智,而以感情為其根本;但卻不遠於理智——此即所謂理性。理性不外乎人情;而宗教感情卻總見其激越偏至,有時不近人情。因此周孔讚美人生,敦篤人倫,與宗教之傾向出世,常要離棄家庭者就剛好相反。宗教之動人,恆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則於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動人而人自不能出。當其代替宗教位居中國文化中心而為之主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了。——見第六章,第六章蓋一面說明了第六特徵「缺乏宗教」,又一面說明了第十特徵「道德氣氛特重」。

(六)西洋中古社會靠宗教,近代社會靠法律。而中國社會如吾人所見,卻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此即是說:在文化比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國走道德禮俗之路。宗教自來為集團形成之本,而集團內部組織秩序之釐定,即是法律。所以宗教與法律是相聯的。道德之異乎宗教者,在其以自覺自律為本,而非秉受教誡於神。禮俗之異乎法律者,亦在其慢慢由社會自然演成,而非強加制定於國家。其間精神正是一貫的。中國古人之迥出尋常者,即在其有見於人心之清明正直,而信賴人自己。所謂一貫精神非他,即是倚乎自力,而非如西洋之必倚乎他力。我所云理性早啟者,正指此點。——凡此請看第六、七及第十、十一、十二各章。唯理性為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真根據,故第十特徵之確切解答應此。

(七)云何為自覺自律?好好惡惡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覺;基於自覺而行吾所好,別無所為,是曰自律。如我好公平而惡不公平,我本此而行,非屈於力或誘於利而然,亦不因屈於力或誘於利而改,即是其例。說理性,即指自覺自律之條理天成而言;說無對,即指自覺自律之渾然不二而言。道德根於理性無對而來,為人類生命之最高表現。卻不料中國古人直欲將社會秩序依託於此,而不尚政刑〔註一〕。有如孟子所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其信賴人而愛人,愛人而信賴人,曠觀世界誠所未有。由此端萌開展去,三千年來中國文化遂以大異於他方。他方文化發展,總不出乎力與利之間,以力量求得利益,利益則培養拓大其力量,力量又求利益,利益又培大其力量。如是循環推進不已,利與力二者互通為一。蓋從生物之生存發展以來,原來外此一回事;人類文化最初從身體出發,正亦莫能外也。所謂中國之大異於他方者,第一表現在政治消極上,其次表現在經濟消極上。——

表現在政治上者,即缺乏集團,不像國家,根本消極於政治,不向此方面發展。此何以故?集團生於鬪爭,國家起自武力。政治上一事正要從「力學」上瞭解才得。中國人雖然亦跳不出利與力之循環圈,而不能無事於力。但它卻於人身之外直搗出人心來,每在有對之中表現無對,遂使政治力學上驟亂其例。這在遠古至戰國以前,即是階級不甚凝固,缺乏封畛;在戰爭國以後至清季,即是化階級為職業,以相安代統治。所有近兩千年來之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政治永無進步,蓋在此。——請參看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各章。

表見在經濟上者,即農工商業一切不入於學問(士人不講求這些),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二千年經濟上停滯不進之直接原因在此。——說見第十一章。然其間接原固,卻更具有決定性。此即科學在中國之夭折無成。科學何以無成?科學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是理智,而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則是理性。道德與科學不衝突,理性與理智更無悖,然理性早熟卻掩蔽了理智而不得申。——說見第十三章。

於此可以看出,前所列第五特徵「文化盤旋不進,社會歷久鮮變」,及第八特徵「缺乏科學」,其關鍵皆在道德之代宗教而起太早。一般說,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並依宗教作中心而發展,道德視宗教遠為晚出,而此獨不然。此其所以為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一章所列舉十四特徵中,第五至第十二之八點,曾在本書各章予以討究者,已為貫串如上。還有其後之第十三第十四,其前之第一至第四各點,書中論究未及,但這裡已不難把它亦貫串起來。——

(八)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此不唯中國人的孝道,世界聞名,色彩最顯;抑且從下列各條看出它原為此一文化的根荄所在:一、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親子關係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宗教主義;——因宗教總是反對這種家族感情的(見第四章)。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國家主義;——因國家都要排斥這種家族關係的。中國法家如商鞅韓非皆曾指斥孝友之違反國家利益〔註二〕。二、另一面說,中國文化又與西洋近代之個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倫理處處是一種尚情無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卻自然必以孝弟為核心而輻射以出。三、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要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靠禮俗者,卻只要厚風俗。在民風淳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而人情厚薄,第一便與家人父子間驗之。此其所以國家用人亦要舉「孝廉」也。又道德為禮俗之本,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從孝引申發揮,如《孝經》所說那樣。

(九)說隱士是中國文化一種特色,亦沒有錯(惜蔣著對隱士缺乏瞭解)。一般高人隱士顯著之共同點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雖再三禮請亦不出來。試問這是任何一封建國家專制國家所能有的嗎?就是資產憲政國家,無產專政國家,或任何國家亦不能有。唯獨不成國家的這鬆散社會如中國,才得出現這種人物。不但出現,而且歷代都很多,在歷史傳記上佔一位置,在社會輿情上有其評價。第二在經濟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務財利,恰為宗教禁慾生活與近代西洋人慾望本位之一中間型。他們雖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之不進步,卻為中國經濟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