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一、中國社會構造

中國之缺乏階級不像國家,是其負面,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即社會以為國家,二者渾融莫分,則為其正面。關於負面已說於上,正面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在前亦已點出,但說得不夠。本章將更從正面申說之。

前曾說:家族生活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其後中國人家族生活偏勝,西洋人集團生活偏勝。繼此,則中國由家庭生活推演出倫理本位,同時亦就走向職業分途。而西洋卻以集團生活遂爾展轉反覆於個人本位社會本位之間;同時亦就演為階級對立。階級對立,正是集團間的產物,不發生於倫理社會。倫理社會自然要職業分途,二者相聯,且有其相成之妙。

何以說階級對立是集團間的產物呢?階級所由興,不外是被外族征服統治,或由內部自起分化之二途。前者是集團之二合一,後者是集團之一分二。要之階級形成於權力之下,而權力則生於集團之中,此不易之理也。假如說集團社會是立體的,則倫理社會便是平面的。倫理為此一人與彼一人(明非集團)相互間之情誼(明非權力)關係。方倫理社會形成,彼此情誼關係揚露之時,則集團既趨於分解,而權力亦已漸隱。此其勢,固不發生階級對立。

倫理秩序著見於封建解體以後,職業分途即繼此階級消散而來,兩方面實彼此順益,交相為用,以共成此中國社會。例如:遺產均分於諸子,而不由長子獨自繼承,即此倫理社會之一特色,西洋日本皆所罕見,在我卻已行之二千年。蓋倫理本位的經濟、財產近為夫婦父子所共有,遠為一切倫理關係之人所分享,是以兄弟分財,親戚朋友通財,宗族間則培益其共財。財產愈大者,斯負擔周助之義務亦愈廣。此大足以減殺經濟上集中之勢,而趨近分散,阻礙資本主義之擴大再生產,而趨於消費本位(對生產本位而說)。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在西洋恆見其積個人之有餘者,在中國恆欲以補眾人之不足。遺產均分,不過順沿此情勢而來,又予以有力之決定。有人說:封建社會的核心,是其長子繼承製度。英國社會所以能產生資本主義,正是靠此長子繼承製,預先集中了經濟上的力量。由封建領主之商業化,和大資產者的大墾牧公司,合起來便造成今天他們資本社會的始基。中國所以總不能進一步到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受了封建社會的桎梏;實實在在就為中國這種遺產制度,把財產分割零碎,經濟力量不得集中之故。這話確是有見地〔註一〕。當知,凡此消極使社會不演成階級對立者,便是積極助成了職業分途。

試再取西洋來對照,將更有深一層之明瞭。西洋資本主義,全從個人營利,自由競爭而發達起來,其前提則在財產所有權歸於個人掌握,個人能夠完全支配其財物。只有這樣,才促進人們利己心的活動;只有這樣,才增高人們利用其財物的能力。然而這卻是由近代法律襲用羅馬法,才有的事。羅馬法是所有權本位的法律,全副精神照顧在物權債權這些問題上。而中國法律則根據於倫理組織,其傳統精神恰好與此相反(忽略這些問題)。在西洋沒有這種近代法律,則中世農村那種協同生活的基礎不致破壞淨盡,近代自由競爭演成的階級社會無由出現。翻轉過來看中國,便恍然此倫理本位的社會組織,非獨事實上成為一個人在經濟上有所進取之絕大累贅,抑且根本上就不利於此進取心之發生。黃文山先生曾十分肯定地說:「我深信中國的家族倫理,實在是使我們停留在農業生產,不能迅速進入資本主義生產之唯一關鍵。」〔註二〕或即指此。

倫理社會這塊土地,不適於資本主義之滋生茁長,這是沒有疑問的。但若人們在經濟上的進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會上一大危機嗎?這卻又從職業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濟。一個人生在階級社會裏,其一生命運幾乎就已決定了。特別是封建社會為然,而資本社會亦不例外。農奴固然不能轉為貴族,勞工亦難得作資本家。他們若想開拓自己前途,只有推翻這種秩序,只有大革命。但在中國這職業分途的社會,便不然。政治上經濟上各種機會都是開放的。一個人為士為農為工為商,初無限制,盡可自擇。而「行行出狀元」(諺語),讀書人固可致身通顯,農工商業亦都可以白手起家。富貴貧賤,升沉無定,人人各有前途可求。雖然亦有有憑藉與無憑藉之等差不同,然而憑藉是靠不住的。俗語說得好:「全看本人要強不要強。」所以進取心,在這裡恰好又普遍得到鼓勵。倫理本位就是這樣藉職業分途為配合,得以穩穩行之二千餘年,得以通行到四方各處。不然,是不行的。

中國社會之所以落於職業分途者,主要是因為土地已從封建中解放,而生產則停留在產業革命以前,資本之集中壟斷未見。此時從生產技術言之,小規模經營有其方便,大規模經營非甚必要。同時,又沒有歐洲中世那樣的行會制度(基爾特)。於是社會上自然就只是些小農小工小商,零零散散各為生業了。馮友蘭先生所謂「生產家庭化」,所舉一家子石印館,一家子鐵匠鋪之例,正指此。無論種田、作工或作買賣,全靠一家大小共同努力,俗所云「父子兵」,天然成為相依為命的樣子。中國人常愛說「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蓋其事實有如此者。此即倫理情誼由職業分途而得鞏固加強。反之,若在階級社會便不然。像近代大工廠大公司,將一家大小拆散為男工、女工、童工,各自餬口,幾乎不必相干,固不必說。即在中世紀,亦無合一家大小以自營生業者其事,而是生活於集團之中,有異乎倫理之相依。更且縱著有集團與集團之分,橫著有階級與階級之分。其分離對立相競相剋之勢,掩沒了人生互依關係,尤使倫理觀念難以發生。

中國不是沒有行會,卻不像歐洲那樣竟為堅實之集團,正為重心分寄於各家庭家族了。因其不成集團,所以在師徒東夥之間,又為倫理之相依。它可能有私人恩怨,各個不同;卻沒有從行會分化出之階級對立,如歐洲之所見者。階級只是集團間的產物,於此又可證明。近代工業社會,勞資兩方相維以利,相脅以勢,遇事依法解決,彼此不發生私人感情。而此則師徒東伙朝夕相處,可能從待人厚薄、工作勤惰上,彼此深相結納。在勞資兩方必不同一立場共一命運者,而在此可能同甘苦共患難。蓋階級對立之勢成,則倫理關係為之破壞。反之,階級分化不著,則職業各營乃大有造於倫理。又因富貴貧賤升沉無定,士農工商各有前途可求,故有家世門祚盛衰等觀念。或追念祖先,或期望兒孫,父詔其子,兄勉其弟,皆使人倍篤於倫理,而益勤於其業。

從讀書人授徒應試,到小農小工小商所營生業,全是一人一家之事(與其他人幾乎不甚相干)。人人各自奔前程,鮮見集體合作,既不必相謀,亦復各不相礙(階級社會則相礙)。因此,中國社會特見散漫。中國人之被譏為一盤散沙,自私自利(見第一章),其中蓋不無誤會(見第十三章),然而這一傾向,不待說,自是極可怕的傾向。其所以終不大顯弊病,則職業分途又從倫理本位得其配合補救之故。前說,中國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推廣發揮。以倫理組織社會,舉社會各種關係而悉倫理化之,亦即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是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於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係,各負有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係之人,亦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展轉互相聯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大家庭。觀其彼此顧恤,夫寧有所謂自私?職業分途就是這樣藉倫理本位為配合,得以穩穩行之二千年。假非近百年忽地捲入集團競爭漩渦,幾遭滅頂,還是不易看出其缺點的。

還有,此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亦正是由政治經濟兩方面互為影響,協調一致,以造成的。例如:土地之不易集中,資本之不易集中,經濟上難為一部分人所固定地壟斷,其種種因素,除如上面暨第八章所已說者外,政治上之「限民名田」、「重農抑商」一類運動,亦為一有力因素。此類運動自西漢以來,史不絕書;除北魏訖隋唐均田制度一段略有成功外,所收實效遠不如其聲勢之大,是我們承認的。但其成功雖有限,其破壞資本主義之路卻有餘。蓋自變封建為郡縣,統治階級既以分解散漫,流動不定。此時由政治上之無階級而鮮壟斷,亦自不容許經濟上之有壟斷而造階級。主動於其間者,仍為破壞封建之士人。歷史所示,甚為明白。士人有知識、有頭腦,而顧無權位、無恆產;既反對權位之壟斷於前,乃更反對資產之壟斷於後。藉不談士人代表理性,論其勢固亦宜然。一旦在政治上有其機會,則極力主張實行。資本主義之不成,中國遂沒有資產階級之統治如歐美者。則是又由經濟轉而影響於政治,兩方互為因果,大抵如是。階級缺乏,則政治為難,中國政治乃不得不倫理化。由政治之倫理化,乃更使社會職業化,職業又有助於倫理。如是倫理與職業,政治與經濟,展轉相成,循環扣合,益臻密洽,其理無窮。

二、向裏用力之人生

中國式的人生,最大特點莫過於他總是向裏用力,與西洋人總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