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一、何謂階級

從第二章到第七章,全為說明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與西洋之往復於個人本位社會本位者,都無所似。但倫理本位只說了中國社會結構之一面,還有其另一面。此即在西洋社會,中古則貴族地主與農奴兩階級對立,近代則資本家與勞工兩階級對立。中國社會於此,又一無所似。假如西洋可以稱為階級對立的社會,那麼,中國便是職業分途的社會。

我們要討論階級問題,第一還須問清楚,何謂階級?一般地說,除了人類社會之初起和人類社會之將來,大概沒有階級之外,在這中間一段歷史內,階級都是有的。假使我們不能把階級從沒有到有,從有到沒有,首尾演變之理,瞭然於胸,便不足以論斷文化問題而瞭望人類前途。階級既然是這樣一個大問題,殊非短短數十行,所能了當。茲且試為說之如次。

從寬泛說,人間貴賤貧富萬般不齊,未嘗不可都叫做階級。但這裡既特指西洋中古近代為例,而論證像那樣「階級對立」的階級,非中國所有,則茲所說亦即以此種為限。而且真的階級,在文化過程中具有絕大關係的階級,亦只在此。所以即此,固已得其要。

此種對立的階級,其構成是在經濟上。社會經濟莫不以農工生產為先為本。除近代工業勃興,壓倒農業外,一般地又都以農業為主要。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假若一社會中,土地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裏,而由另一部分人任耕作之勞;生產所得,前者所享每多於後者。那麼,便形成一種剝削關係。中古之封建地主階級對農奴,即如此。又近代工業生產離不開工礦場所的機器設備。假若一社會中,此項設備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裏,而由另一部分人任操作之勞;生產所得,前者所享每多於後者。那麼,便又形成一種剝削關係。近代之產業資本階級對勞工,即如此。總起來說,在一社會中生產工具與生產工作分家,佔有工具之一部分人不工作,擔任工作之一部分人不能自有其工具,就構成對立之階級。對立雲者,在一社會中,彼此互相依存,分離不開;而另一面又互相矛盾,彼此利害適相反也。

此種經濟關係,當然要基於一種制度秩序而存立。例如,中古社會上承認封建地主之領有其土地,以及其他種種;近代社會上承認資本家之私有其資產,以及其他種種。不論宗教、道德、法律、習慣,都這樣承認之保護之。此即造成其一種秩序,其社會中一切活動即因之而得遂行。秩序之成功,則靠兩面:一面要大家相信其合理;更一面有賴一大強制力為其後盾。此一大強制力即國家。於是說到政治上了。政治就是國家的事。國家即以釐訂秩序而維持秩序,為其第一大事——是即所謂統治。經濟上之剝削階級,即為政治上之統治階級;此一恆例,殆不可易。土地壟斷於貴族,農民附著於土地,而貴族即直接以行其統治,此為中古之例。人人皆得私有財產,以自由競爭不覺造成資本階級;資本階級利用種種方便,間接以行其統治;此為近代之例。以統治維持其經濟上之地位,以剝削增強其政治上之力量,彼此扣合,二者相兼,從而階級對立之勢更著。

階級之為階級,要當於經濟政治之對立爭衡的形勢求之。至於貴賤等級,貧富差度,不過與此有關係而已,其自身不足為真的階級。形勢以明朗而後有力,階級以穩定而後深固。是故下列幾點卻值得注意——

一、一切迷信成見足使階級之劃分嚴峻者;

二、習俗制度使階級之間不通婚媾者;

三、階級世襲制度,或在事實上幾等於世襲者。

這些——特別是第三點——均大足以助成階級。反之,如其不存成見,看人都是一樣的;婚姻互通,沒有界限;尤其是階級地位升沉不定,父子非必嬗連那麼,階級便難於構成。中古封建,差不多於此三點通具,所以階級特著。近代以來,前二點似漸消失,末一點則從世襲制度變為事實上有世襲之勢,所以仍有階級存在。

階級之發生,蓋在經濟上對他人能行其剝削,而政治上則土地等資源均各被人佔領之時。反之,在當初自然界養生資源,任人取給;同時,社會沒有分工,一個人勞力生產於養活他自己外,不能有多餘,階級便不會發生。無疑地,階級不是理性之產物,而寧為反乎理性的。它構成於兩面之上:一面是以強力施於人;一面是以美利私於己。但它雖不從理性來,理性卻要從它來。何以言之?人類雖為理性的動物,然理性之在人類,卻必漸次以開發。在個體生命,則有待於身心之發育;在社會生命,則有待於經濟之進步。而階級恰為人類社會前進程中所必經過之事。沒有它,社會進步不可能。此其理須稍作說明。

前章曾講,人類的特長在其心思作用(兼具理性與理智)。凡社會進步,文化開展,要莫非出於此。但這裡有一明顯事實: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假若全部或大部分為體力勞動所佔據,則心思活動即被抑阻,甚至於不可能。而心思不活動,即無創造,無進步,又是萬要不得的事。那麼,騰出空閒來給心思自在地去活動,即屬必要。——老實說,有眼光的人早可看出,自有人群那一天起,造物即在向著此一目的而前進;這原是從有生物那一天起,造物即在為著人類心靈之開闢而前進之繼續。但造物主不能出面發言,人們又不自覺,誰能平均支配,讓每個人都有其一部分空閒呢?其結果便落在一社會中一部分人偏勞,一部分人悠閒了。——此即是人世對立的兩階級之出現。從古代之奴隸制度,到中古之農奴制度,再到近世之勞工制度,雖曰「天地不仁」,卻是自有其歷史任務的。後人談起學術來,都念希臘人之賜;談起法律制度來,都念羅馬人之賜。那就不可不知當初都是以奴隸階級之血汗換得來的。同樣,中古文明得力於農奴,近世文明得力於勞工。凡一切創造發明,延續推進,以有今日者,直接貢獻固出自一班人;間接成就,又賴有一班人。設若社會史上而無階級,正不知人類文明如何得產生?

然則人類就是這樣以一部分人為犧牲的生活下去嗎?當然不是。歷史顯然昭示,進步之所向,正逐步地在一面增加生產之中,而一面減輕人力(特別是體力)負擔。——此即經濟之進步。由於經濟之進步,而人們一面享用日富,一面空閒有多;求知識受教育之機會,自然大為擴充。人們的心思慾望,亦隨以發達。——此即文化之進步。凡此文化之進步,在一社會中之下一階級亦豈無所分享?而在心思慾望抬頭之後,他們此時當然不能安於其舊日待遇。社會構造至此,乃不能不有一度變更調整。調整之後,略得安處,而經過一時期又有進步,又須調整,社會構造又一變。如是者,自往古迄於未來,蓋劃然有不可少之三變。第一變,由古代奴隸制度到中古農奴制度。這就是由完全不承認其為人(只認他作物),改變到相當承認其為人。在前奴隸生產所得,全部是主人的,只不過主人要用其中一部分養活奴隸。今農奴生產所得,除以一部分貢繳地主外,全部是自己的。他開始同人一樣亦有他的一些地位權利,但尚非真自由人。第二變,由中古農奴制度到近世勞工制度。這就是由相當承認其為人的,改變到完全承認了。大家都正式同處在一個團體裡面。團體對任何個人,原則上沒有差別待遇。彼此各有自由及參政權。不過在生活實質上(生產勞動上和分配享受上),則還不平等;——即經濟上不平等。第三變,由近世勞工制度到階級之徹底消滅。這就是社會主義之實現;經濟不平等,繼其他之不平等而同歸於消除。其他之不平等,更因經濟之平等而得以消除淨盡。社會當真回復到一體,而無階級之分。凡此社會構造之三變,每一變亦就是國家形勢之改變。——由奴隸國家到封建國家,再到立憲國家,最後到國家形式之化除。而每一度國家形式之改變,亦即是政治之進步。經濟進步、文化進步、政治進步,事實上循環推進,非必某為因而某為果。不過說話不能不從中截取一端以說之;而經濟隱若一機械力,以作用於其間,說來容易明白。又一切變易進步,事實上恆行於微細不覺,並不若是其粗。然說話卻僅及粗跡,在短文內,尤不能不舉其劃然可見者而說之。又事實上一時一地情勢不同,生命創進尤不如是整齊規律。然學問卻貴乎尋出其間理致,點醒給人。讀者有悟於其理,而不概執為規律,斯善矣。

要緊一句話:生產技術不進步,所生產的不富,就不能無階級。古語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實寡了就不能均。要達於均平(經濟的、政治的),必須人人智識能力差不多才行。不是享受的均平,就算均平;要能力均平,才是均平。明白說,非大家同受高等教育,階級不得消滅。然而教育實在是一種高等享受(高等教育更是高等享受)。這其中,表示著有空閒;空閒表示著社會的富力。像今天我們這一班人得以受到教育,實為生產力相當進步,而又有好多人在生產上服務,才騰出空閒來給我們。假如要他們同時亦受同等教育,那麼,大家便都吃不成飯。想要同受教育,還同要吃飯,那必須生產力極高,普遍用物理的動力代替人力才行。且須明白:所謂同受教育,必須是同受高等教育;吃飯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