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此所云中國文化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農工生產。農工如何生產,凡其所有器具技術及其相關之社會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於社會之治安,必依靠於社會之有條理有秩序而後可。那麼,所有產生此治安此條理秩序,且維持它的,如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習慣,法庭警察軍隊等,亦莫不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來一無所能,一切都靠後天學習而後能之。於是一切教育設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傳播與不斷進步,亦即在此。那當然,若文字、圖書、學術、學校,及其相類相關之事,更是文化了。

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

然則,若音樂戲劇及一切遊藝,是否亦在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列?答:此誠為吾人所享受,似不好說為「所依靠」。然而人生需要,豈徒衣食而止?故流行有「精神食糧」之語。從其條暢涵泳吾人之精神,而培養增益吾人之精力以言之,則說為一種依靠,亦未為不可耳。

此雲中國文化,是說我們自己的文化,以別於外來的文化而言;這亦就是特指吾中國人夙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從傳遞交通而有,於此而求「自有」「外來」之劃分,殆不可能。不過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國所受變於西洋者太大,幾盡失其故步,故大略劃取未受近百年影響變化之固有者目為中國文化如是而已。

又文化無所不包,本書卻不能泛及一切。中國既一向詳於人事而忽於物理,這裡亦特就其社會人生來討論,如是而已。

二、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從文化比較上來看,中國文化蓋具有極強度之個性,此可於下列各層見之:

一、中國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國文化等,即多從他受也。

二、中國文化自具特徵(如文字構造之特殊,如法學上所謂法系之特殊,如是種種甚多),自成體系,與其他文化差異較大。本來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無不有差異,亦無不有類同。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三、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先若後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移,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

四、從中國已往歷史徵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對於外來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為其動搖變更。

五、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而融成後來之廣大中華民族。此謂中國文化非唯時間綿延最久,抑空間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國文化形成之一大單位社會,佔世界人口之極大數字)。

六、中國文化在其綿長之壽命中,後一大段(後二千餘年)殆不復有何改變與進步。似顯示其自身內部具有高度之妥當性調和性,已臻於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國文化放射於四周之影響,既遠且大。北至西伯利亞,南迄南洋群島,東及朝鮮日本,西達蔥嶺以西,皆在其文化影響圈內。其鄰近如越南如朝鮮固無論;稍遠如日本如暹羅緬甸等;亦泰半依中國文化過活。更遠如歐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來,亦受有中國之甚大影響。近代文明肇始於十四五六世紀之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實得力於中國若干物質發明(特如造紙及印刷等術)之傳習,以為其物質基礎。再則十七八世紀之所謂啟蒙時代理性時代者,亦實得力於中國思想(特如儒家)之啟發,以為其精神來源。〔註一〕

中國文化之相形見絀,中國文化因外來文化之影響而起變化,以致根本動搖,皆只是最近一百餘年之事而已。

三、試尋求其特徵

我們於此,不禁地願問:何謂中國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間,歷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爾發揮出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表到裏,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出來,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地意義或精神,映於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

我們工作的進行:第一步,將中國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說的那些特異處,一一尋求而羅列起來。這種羅列,從最著者以次及於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許多許多,盡不必拘定其多少。不過,當你羅列之後,自然便看出某點與某點相關聯,可以歸併;某點與某點或竟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了。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點為研究入手,設法解釋它的來由。前後左右推闡印證,愈引愈深;更進而解釋及於其他特點。其他特點,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進而推及其他。總之,最後我們若能發見這許多特點,實不外打從一處而來;許多特徵貫串起來,原都本於唯一之總特徵;那就是尋到了家。中國文化便通體洞然明白,而其要義可以在握。

這不過大致計劃如此,其餘曲折,隨文自詳於後。

三大特徵

本書著筆於抗戰之第五年(一九四一)。我們眼看著較後起的歐洲戰爭,幾多國家一個接一個先後被消滅,真是驚心;而中國卻依然屹立於其東部土地上。論軍備國際,論經濟、政治、文化種種力量,我們何曾趕得上那些國家?然他們或則幾天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星期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個月而亡一個國家;獨中國支持至五年了,還未見涯涘。顯然對照出,不為別的,只是中國國太大而他們國嫌小而已。國小,沒有退路,沒有後繼,便完了。國大,盡你敵人戰必勝攻必取,卻無奈我一再退守以後,土地依然甚廣,人口依然甚多,資源依然甚富。在我還可撐持,而在敵人卻已感戰線扯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不禁望洋興歎了。平時我們的國大,自己亦不覺;此時則感觸親切,憬然有悟。

這自是祖宗的遺業,文化的成果,而後人食其福。但細想起來,食其福者亦未嘗不受其累。中國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國之不易興或亦在此。譬如多年以來中國最大問題,就是不統一。例如中國只有廣西一省這般大,不是早就統一了嗎?局面太大了,領袖不易得人。可以為小局面領袖者,在大局面中未必能行。即令其人本質上能行,而機緣會合資望養成亦倍須時間,大非易事。且人多則問題多,局面大則問題大。一處有問題,全局受影響;中樞不就緒,各處難進行。尤其可注意者,在小團體中,每一分子可覺知他的責任。團體愈大,則團體中每一分子的責任感覺愈輕微;團體太大了,寖至於無感覺。一個大家庭的人,易於懶散;一個大家庭的事,易於荒廢,就是為此。反之一小家人就很容易振作。若分析之,又可指出兩面:一面是感覺力遲鈍;一面是活躍力減低。從前廣西有兩年戰亂遍全省,而在北京只我們和廣西有關係的人知道,大多數人則無聞無睹。當東北四省為敵人侵佔,鄰近各省受到威脅,尚時時有所感覺;遠處南方各省便日漸淡忘,而無所覺。這都是國太大,人們感覺遲鈍之例。有時感覺到問題了,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興趣;或者一時興奮,奔走活動而不能持久;則皆為活動力貧乏之證。猶如力氣小的人,望著千鈞重擔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試一試,終於廢然,須知奔走活動,不怕遇著人反對,而怕得不到什麼反應。得不到什麼反應,便不想再幹。在太大的國度內如中國者,卻每每是這樣。

國大,既足為福,又足為禍,必不容等閒視之;其所以致此,亦必非偶然。吾人正可舉此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特徵,而加以研究。往日柳詒徵先生著《中國文化史》,就曾舉三事以為問:

中國幅員廣袤,世罕其匹;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摶結此者,果由何道?

中國種族複雜,至可驚異。即以漢族言之,吸收同化無慮百數;至今泯然相忘,試問其容納溝通,果由何道?

中國開化甚早,其所以年襈久遠,相承勿替,訖今猶存者,又果由何道?

此三個問題,便是三大特徵。再詳言之:

一、廣土眾民〔註二〕,為一大特徵;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為一大特徵;——如蘇聯亦廣土眾民,然其同化融合,在過去似不逮我;

三、歷史長久,並世中莫與之比,為一大特徵。

第四特徵

從以上三特徵看,無疑地有一偉大力量蘊寓於其中。但此偉大力量果何在,竟指不出。

如吾人所知,知識實為人類文化力量之所在;西洋人「知識即強力」(Knowledge is power)之言極是。中國文化在過去之所以見優勝,無疑地亦正有知識力量在內。但中國人似非以知識見長之民族。此觀於其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