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不要在領導面前自吹自擂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循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飢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來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一百棵交白,五十棵蔥,一畦菲菜,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大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閒的官職。

作臣下的,最忌諱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漢宣帝並不是一個雄猜之主,但,喜好虛榮,愛聽奉承話,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一個萬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正是迎合這一點,因此是討好上司、固寵求榮屢試不爽的法寶。

韓擒虎是隋朝的開國功臣,統一南北的最後一仗——平定陳國、他擔任一路軍的統帥,首先攻入陳國的都城金陵,陳國的末代皇帝陳叔寶,便是被他俘獲的。勝利後,他將自己在戰爭中的種種謀略、戰術加以總結,寫成一本書,書名題為《御授平陳七策》,意思是說這些謀略戰術都是由皇帝授予的。因此,平陳一戰也就是在皇帝的親自指揮和領導下取得的。他是名武將,在獻媚討好的功夫上也很到家。

好在隋文帝並不是一個與臣下爭功的人,他謝絕了韓擒虎的好意說:「你是想替我揚名,可我不求名,你留著寫進自己家史中去吧!」

不過隋文帝還是因此而增加了對他的好感,授以高官。有一年,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來朝,文帝問突厥:「你們聽說江南有個陳國太子嗎?」對方回答:「聽說過。」文帝便命人將突厥引到韓擒虎面前說:「這就是俘獲陳國太子的人!」讓他在「國際友人」面前露了一臉。

韓擒虎不足效法,隋文帝卻頗值得尊敬。迨及後代,世風日下,掌權者可就不見得有這麼好的品質了。後世掌權者手下有一批文人,專職為掌權者草擬各種文稿,這雖屬於所謂職務作品,其實卻是捉刀者個人智慧的結晶,那些掌權者卻毫不慚愧地將其以個人的名義結集出版,名利雙收,思之令人慨嘆不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