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司的老底揭不得

人人都有隱私,誰也不想叫別人揭破。但一些人以此為好,其結果就想而知了。

封建君主不少出自平民,甚至無賴,當他們奪取權力後,他們的出身往往成了一塊心病。於是手下的狗腿子趁機溜鬚獻媚,或製造帝王是「神物」的神話,出生之時就是神仙投胎、自神轉化而來,證明君權神授,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料子;或從古代的聖君、帝王血統中尋根,以證明君主血統的高貴。

劉邦在做皇帝以前本是沛縣的農家子弟,沒有一點可資吹噓的貴族血統。而且,劉邦在起義前只不過是一個橫行鄉里的地痞無賴,劣跡斑斑。而在奪取帝位後,張良、蕭何等下屬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苦心孤詣地編造出了許多荒誕的神話,以抬高劉邦的身價,維護他的權威,愚弄百姓。

劉邦生於沛縣,排行老三,所以字季(即老三),與長兄伯(老大)、二兄仲(老二)均是俗不可耐的名字,說明劉家並無多少文化。史書上也沒有留下劉家父母的姓名,只是稱「老頭子」(大公)和「劉老婆子」(劉媼)。

劉邦出生時,與別人大有不同。一日,劉老太婆有事外出,路過一條大深溝,感到腳力疲勞,十分睏乏,就坐在溝邊小息片刻。

那知就在她閉目養神、似寐非寐、非夢非醒時刻,突然看見一個身穿金甲的神人,自天而降,站立在她的身旁。劉媼哪見過這等世面、這樣的人物,嚇得尖叫一聲,竟驚得暈過去。

劉老大公在家,看見老妻出去好半天還沒有回來,頗為擔心。剛要出門尋找,突然只見天上烏雲密布,黑幕重重,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而下。

大公更為焦急,忙帶上雨具,三腳兩步,尋找至大溝澤旁,只見岸上睡著一個人,好像是自己的老妻卻又不敢肯定。此時,只見半空中有雲霧籠罩,迴環浮動,隱約露出鱗甲,像有蛟龍往來。

大公非常害怕,不敢近前,等到雲收霧散,天日復明,才敢上前審視,一見果然真是老妻劉氏。

劉氏被大公叫醒,欠身欲起,狀態朦朧,對外面發生的奇異一無知覺。太公見他處暴雨如注,此處無一絲雨滴,更覺驚詫莫名。等到老妻睡眼惺忪,說是剛才做了一個奇怪的夢,見一身穿金甲的神人鑽入懷中,並昏暈過去。知道此事斷非尋常。

過不多久,劉媼知悉又有身孕,等到十月期滿,產下一子,生得長頸高鼻,左股長著密密麻麻的七十二顆黑痣,與尋常人大不相同。劉太公給這個晚來的兒子取名邦,俗字老三。

劉老三少小無賴,不務正業,四處遊蕩,騙吃騙喝,打架鬥毆,無惡不作,很令老父老母頭疼。

後來,劉邦仗著膽大、不服管教,就被委任為泗上亭長(鄉長)一職,專管催徵納糧、抓丁捕盜之事。

公元前二一○年,劉邦接沛縣令指示,要他帶幾個人押送十幾名囚徒往驪山,幫助修築始皇陵墓,走至豐鄉大澤附近,十幾個囚犯一鬨而散,劉邦一下目瞪口呆,悵然失落。此番回去,失去人犯,定然難以交差,肯定要吃罪;若是逃奔,家有妻兒老小,定受牽累,況且前途又很渺茫,何去何從,實在是難以定奪。窮途末路,劉邦束手無策。

劉邦思量再三,決定還是偷偷回家,與父母、妻子商量商量。因此,剩下押解的幾個人不敢走官家大道,只得從人跡罕至的小道中晝宿夜行,往家急趕。

一日深夜時分,伸手不見五指,眾人以火把照明,仍是急急趕路,走著走著,忽然前邊領頭的一人嚇得驚慌失措掉頭就往回跑,說前邊有一條巨蟒擋道,長約數丈,這回大家是死定了。

劉邦聽後,不以為然,說:「壯士行路,豈畏蛇蟲?」說完,一個人昂首闊步,仗劍前行,到達一水溝,果然只聽嘩嘩直響,一條巨蟒橫架溝中,全然不避眾人。

劉邦一見,也不答話,走近蛇旁,手起劍落,就將大蛇劈作兩段。然後拔開蛇身,繼續昂然前行,到達一僻靜地方,就地打臥,然入睡,眾人始則大驚失色,繼則凜然佩服,都稱劉邦乃是神人。

第二天黎明,眾人醒來,剛要動身趕路,忽見一個自稱是老鄉的人趕來對劉邦說:「怪事,怪事,真是怪事!」

劉邦問道:「有何怪事?」

那人說:「我剛才遇著一個老太婆,在前面遠處荒坡上嚎哭不止,我問她為何如此悲傷?她指著身邊的死蛇,嗚咽著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化蛇擋道,現在被赤帝之子殺死了,說完又淚流滿面。我想這個老婦人直是瘋瘋癲癲,把蛇當做自己的兒子,剛要轉身離開,卻突然發現老婦與蛇已經不見了。你說這是不是怪事?」

劉邦駭然不答,眾人一聽,頓時驚覺劉邦還真是有些來歷,從此死心踏地,追隨著他。

史書還記載說,劉邦無論走到哪裏,頭上總有一股雲氣蓋著,劉邦家人與眾將便由此尋找他的下落,保證十拿九穩。

歷史上不少帝皇的出身並不好,這就需要臣下為他們編造光榮家史。

唐朝天子姓李,於是有人追根溯源說李氏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後裔,以至於唐朝初年道教(創始人為老子)大盛。劉備本是一個一文不名的販夫,發跡後竟也和漢朝宗室攀親,莫名其妙地成了「劉皇叔」,其實,這個冒牌貨充其量也只是祖上姓劉而已。曹操的父親本是一名宦官的養子,按理說本無可資炫耀的家族史,但等到曹丕稱帝後,好事者便旁徵博引得出曹氏原是古代某宗室貴胄後裔的荒唐結論。

權貴顯宦喜歡塗脂抹粉,自然有人大拍其馬庇。但若有人不知趣,揭其老底,輕則丟官,重則丟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老朋友的情份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的少時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才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們倆一塊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打爛了,豆子撤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嚨裏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你忘了嗎?」

朱元璋聽到這裡,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

「為尊者諱」,這是官場的一條規矩。一個人,無論他原來的出身多麼低賤,有過多麼不光彩的經歷,一旦當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靈光,變得神聖起來。往昔那見不得人的一切,要麼一筆勾銷,永不許再提;要麼重新改造,重新解釋,賦予新的含義。這位仁兄哪懂得這一點,自以為與朱元璋有舊交,居然當眾揭了皇帝的老底,豈不是自找倒霉嗎?

可仍有這麼一些不識相的。唐朝初年,有個多事的和尚當著唐太宗的面竟不知趣地奢談唐室宗族乃是隴西李氏,非但與李耳毫不瓜葛,甚至連純種的漢人也算不上。和尚言之鑿鑿,唐太宗無可辯駁,盛怒之下竟以殺頭相要挾,逼迫和尚改變觀點。其實,唐太宗心裡很明白、和尚說的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他不該當眾揭短,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顏面何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