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眾的情緒反應

在有強、弱雙方發生紛爭的事件中,大眾對事件的反應,都會傾向同情弱的一方,而對強的一方表示慨憤。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基於鋤強扶弱的心理而產生的反應,都能合乎法律道德人情。因為世事總是強的欺躪弱者,絕少有反過來的情形。此所以北京青年楊佳殺警察,由於楊弱警強,大眾就同情楊而譴責警。昨日在網上看到一帖,標題是:「楊佳殺警案真相大白!」急忙觀看,全文數百字,無一字提及楊案,只是報導了在某地,兩青年因小故被拉到派出所,在所內一個被打死,一個被打傷。

報導雖然對楊案不著一字,但以標題點明,盡在不言中,發帖者堪稱高手。警由於長久以來,在全國範圍內這種惡行太多,而且都沒有懲處,所以成了空前強大的強勢,所以大眾的同情,向楊佳傾斜。

在哈爾濱的警民衝突,死了一人的事件發生後,衝突的一方,又是警察,大眾自然嚴厲的譴責:警察打死了大學生!民情澎湃,若有「黑社會份子」煽情,鐵定會發生暴動。當地警方,極速在電視上發表現場監視錄影,清楚看到在衝突中,竟然一反常態,民悍於警,一民(後來的死者)在戰鬥赤膊上陣,執拾水泥塊,奮勇向前,威武無比,身份明確,原來是「衙內」!

「衙內」是極負面的稱謂,指的是橫行不法,魚肉良民的權貴子弟,全國範圍內,大小衙內的惡行滔天,比警察更甚,警察至少還有維持治安的職稱,衙內則百分百惡,而且有強大後盾,百分百強!

在知道雙方身份之後,大眾反應立時逆轉,同情又到了警察這一邊。

這是極典型的大眾情緒反應例子。至於究竟誰是誰非,既然是情緒反應,當然不能作理性探討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