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德和小德

孔子談年齡和行止的關係,甚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直說到七十,就沒有說下去。想來是由於古人壽過七十者不多之故。而且說到七十,已經是「從心所欲」,到了八十,不知是不是「為所欲為」?

在七十的從心所欲之後,孔先生覺得有些不妥,所以又補充了三個字:「不踰矩」。設了一個界限,還是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在那個長方形之內,七十老人,你就從心所欲吧,隨你怎麼從心,不可踰越這個範圍。孔子沒有詳細說明這個「矩」的內容,只有憑常識判定,而各人識見不同,所以成為千古懸念,無有定論,大可自由心證,也就形同虛設。

倒是他的弟子中,有人作進一步的解釋。此人姓卜名商,號稱子夏。卜先生提出的解釋是:「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這種說法,雖然一樣模糊不清,可是至少將德行分成了大德和小德,比他老師的說法要具體一些。他的意思是:大德的門檻,要嚴守,不可踰越;小德的門檻,無所謂,可以隨便出入,不必拘泥。

這就鬆動活潑多了。

不過問題又來了,甚麼行為屬於大德,不可踰越;甚麼行為屬於小德,可以自由出入?若沒有明確規範,你定你的規矩,他定他的規矩,豈不是說了等於沒說?德行標準各有不同,照塔利班的標準,女人叫陌生人看到了臉都是大罪,當然不能「出入可也」。照上海一些女學生的標準,教師講話也構成罪名,也不能自在出入。

有幸在自由文明社會,總算可以略有概念:以法律為準,不犯法的事,就是「小德」,出入可也。

文明真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