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八 課內和課外

前面說過,語文課性質特殊。這特殊表現在「熟」是根本,「知」是枝葉;或者從反面說,單是「明白了」用處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費思累」就能夠恰當地表達出來。這性質的特殊規定了學的方法,也就規定了教的方法,簡單說是必須有利於「熟」。熟要靠多方面的條件,就活動的範圍說,是既要重視課內,又要重視課外。

提起課外,我想先談點個人的經驗。那是遠遠的以前了,我在農村上小學,除了秀才老師晚上偷講半本《孟子》,共和國教科書《國文》開頭的「人、手、足、刀、尺」以外,語文課學了什麼都不記得了;沒忘記的卻是課外偷閑看的各種小說,由《三國演義》到《濟公傳》,不論堂皇的還是荒唐的,都看。中學時期,課堂聽了什麼,也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只記得很長時期管理圖書館(規定由學生管),於是常常坐在書庫里翻閱新文學作品,由魯迅、郁達夫,直到葉靈鳳和徐枕亞。上了大學,講課的都是知名人士,可是課不多,於是大部分時間就坐圖書館閱覽室。這回像是搜查遺產,由《易經》到《人境廬詩草》,都想看看是什麼寶貝。因為沒有計畫,浪費時間不少;但是平心靜氣地回顧一下,總當承認,自己能夠勉強寫通文章,主是還是得力於課外。我,可不在話下;許多大作家,就說魯迅先生吧,《日記》具在,可證寫作本領不是來自三味書屋,而是來自課外。這裡說這些閑話做什麼呢?是因為有不少人,學語文,總是寄全部希望於課內,因而也就忽略了課外廣泛地讀,大量地寫,而矯枉必須過正。——過於頌揚課外也是枉吧?所以這裡想談兼顧,是既在課內用力,又不放鬆課外。

課內怎樣教,由秦漢的博士起,到今天的語文課止,方法,形式,理論,實驗,多得很。應該承認,都或多或少地有成效。為了不岔入歧路,專說現在,也應該承認,還沒有個有保證的十全十美的辦法,因為有不少學生,到畢業還不能符合要求,既作文能夠通順無誤。教法,甚至從概括的要求方面說也不容易規定,例如,會有不少人認為,應該是透徹理解課文,並能分析語句結構。這不對嗎?當然不能這樣說。但我總覺得,單是這樣還不夠,因為還不能保證「熟」,甚至未必有利於熟。熟,要靠多讀多寫,也就是要多靠學生自動;著重理解課文,分析語句,是偏於被動的「記」,這對於熟似乎沒有多大助益。

教師是引路人,所謂教得好,就是能夠引導學生走上一條路,這條路能夠保證學生多讀多寫(即多自動),因而能熟。如果承認,這是個可遵循應遵循的原則,課內怎樣教就容易設想了。

(1)先由概括方面說是,凡是靠學生自力能夠明白、能夠做的,教師應該少插手。例如一篇用現代語寫的課文,主旨淺明,詞句通俗,學生理解毫不費力,就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只指導他們怎樣讀就過去。這樣節省不少時間,可以多讀些別的。有人也許要擔心,這樣做,有關的人,如學生、學生家長、學校領導,不會說教師不負責嗎?依照舊框框,很可能這樣說。我以為,這關係也不大,反正將來有效果證明;並且,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據理解釋,說這有利於學生多讀多寫,是更負責。

(2)但是也要講。講什麼?多年來我總以為,語文教師的最大職責是引路,走要學生自己邁步;但怎樣邁步,學生未必清楚,所以還要教師示範。示範是舉例,所以應該把講看作舉例,也就是希望學生能夠聞一以知十。舉例的講法包括四種內容。a.講難的。例如文言,一般說,比較難,白話的,如魯迅作品,常常有難點,都要講。這類講的作用,對現在說是變不懂為懂,對將來說是立升高的階梯。b.講好的。有人說,課本所選都是好的。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改為講上好的。這很重要,但是難於說得鐵板釘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教師無妨把自己的寸心所知說給學生聽聽。這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如講某一篇,教師推為上好的,應該講清楚好在哪裡;另一方面,可以比較,如某篇高,某篇差些,也要說清楚是為什麼。很明顯,這是引導學生磨鍊眼力,以便他們漸漸能夠自己往前闖。自然,評價,不容易,而且難保不錯誤;可是,既然要引路,就不能不勉為其難。c.到適當的時候,比如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語文水平,碰到機會,可以講點壞的。這有兩方面的用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好之所以為好,壞之所以為壞;另一方面,認清了,才可以更堅定地不走上差路。d.連類而及。比如講了上好的,學生有興趣,就可以告訴他們,像這樣上好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者的,還有哪些,可以找來讀;講到寫法的某某方面,就可以引導他們順著某一條路,也寫。總之,講要不停止於講,而要擴大學生的讀寫面,並引導他們走正路,走近路。

(3)還可以離開課本,講些像是閑話的非閑話。語文,牽涉的面很廣,為了擴大讀寫面,尤其為了充實思路、磨鍊思路,幾乎無不可談。比如說,學生(無論課內課外)可能提問,如果這個問題是與語文有密切關係的,就可以順水推舟,給全班講一講;又如教師看到報刊上有一篇文章,值得學生讀,就可以用一些時間,大致介紹一下;等等。總之,只要有利於學生迅速前進,都可以靈活運用。

(4)這種靈活的辦法當然也適用於作文課,這在前面談課堂作文的時候已經說過,不重複。

(5)要鼓勵學生勇於獨立思考。這突出的表現是,教師所講,學生可以抱懷疑態度,甚至提出不同看法。同教師唱對台戲,這可以嗎?我認為不只可以,還有很多好處。俗話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老師。人不能全知全能,教師自然也會錯,這一點先告訴學生,偶爾錯了,就都覺得無所謂;並且多數不錯,態度坦蕩蕩,反而能夠取得尊重。這是消極一面的好處。重要的是積極一面的,是有助於學生大踏步前進,因為獨立思考既是多讀多寫的結果,又是多讀多寫的動力,這個互相促進的過程同時還是鍛煉思路的過程,總之是學好作文的必要條件和充足條件。

以上是說課內。以下說課外。學生不只學一門課,課外時間當然不能都由語文課佔用。但語文課應該分得一份,或者還是比較多的一份。怎麼利用?原則容易說,好好利用,學好語文。顯然,這個原則過於原則,沒有實用價值,因為從那裡出發,可以走往截然不同的方向。舉我不久前親見的事為例,兩個年輕人,都是來問夜大學的文言習題的:一個題是指出某一篇中的詞性活用,並說明原是什麼詞,這裡活用為什麼詞;另一個題是分析某一段所有句子的結構。這會有什麼用處呢?恐怕唯一的用處是佔去所有的課外時間(或者還要侵略其他課),而所得不過是累得要死。因此,利用課外時間,原則應該具體些,不只規定要走,還要大致規定往哪個方向走。簡單說吧,是要有利於多讀多寫,有利於熟。

我的想法,教語文課,上課照本講,下課留習題,作文,到時候出題,到時候批改完發還,是個容易走的路(不是說不勞累)。原則改為有利於多讀多寫,有利於熟,情況就大變。

可以想見的要做以下這些:

(1)培養讀寫的興趣。這要引導,不只講道理,講讀法寫法,有時甚至還要把可讀的作品送到眼前,可寫的機會送到手下。還要有耐心,因為這類興趣絕不能一蹴而就,又學生的資質不同,愛好不同,有些就是慢,所以要等待,在想方設法之中等待。

(2)引導,寄大希望於興趣,如果學生(可能是少數)引而不前,興趣總是很微弱,怎麼辦?這在上一節已經說過,為了學通,必須嚴格要求,使他們只有前進的自由,沒有不前進的自由。辦法是擬定周密的讀寫規程,比如某一時期內要讀完什麼,每天要寫日記之類。當然,規定要實事求是,不可超過學生力之所能及。

(3)還要兼顧因材施教的原則。一班幾十個學生,以語文程度和語文興趣為尺度排隊,可能多數排在中間,少數排在兩端;兩端,一端高,一端低。高,胃口大,消化快,自然要多吃;低的相反,要少吃。為了適應不同的情況,講,以及讀寫的要求,都要有分別。這種類似舊時代學塾的教法,教師自然要多費力;不過為了對症下藥,有成效,也只得勉為其難。

(4)多創造、多利用讀寫的機會。這方面的辦法,有些是固定的,更多是隨機的,說也說不盡。比如可以協助學生成立讀書會,辦牆報,這是固定的。隨機,機無限,比如同學生一起逛大街,聽見路旁一個人形容熱鬧說,「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就可以告訴學生,這是李後主《望江南》詞里的句子,李後主作皇帝不成,詞卻寫得好,願意讀,可以找來看看,專集有什麼本子,選本可用什麼。寫的機會也多得很,比如報刊徵文,可以鼓勵他們寫了應徵;甚至班上有什麼事需要教師寫個通知,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某學生代辦,等等。

(5)同學生多接觸、多交談,在接觸和交談中建立共讀共寫、並肩前進的友情。這方面的活動很重要,因為,如果處理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