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七 思路與字面

前面在不同的地方談到:作文是把流動於腦子裡的意念,即所謂「思路」,用文字形式寫到紙上的一種活動;這思路,下筆之「前」是「總括全篇」的,可以粗略,表現為模糊的影象,可以細緻,表現為明朗的影象;細緻的,可以大致保存在記憶里,也可以明確地固定在提綱里。這細緻的思路,不管是否固定在提綱里,到下筆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原封不動地化為文字寫到紙上呢?如果能夠,是不是「應該」原封不動地化為文字寫到紙上呢?這是問題之一。還有二,是下筆之「時」,思路在流動,手隨著,把意念變為文字,寫到紙上,這思路是「部分」的(自然要參照總括的),更明朗的,但也會有剛才提出來的那樣的問題,即能不能、應該不應該原封不動地化為文字,寫到紙上呢?這兩個問題性質一樣,都是思路與字面的關係問題,兩者接近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問題不簡單,因為情況複雜,有時甚至近於微妙。大致可以這樣認識:總括的,兩者有一致的可能,但經常不一致;部分的,兩者常常一致,也會常常不一致;一致要有條件,不一致也會有好處。以下說說這樣認識的理由。

先要提一下,這裡所謂「一致,是用的常識的意義。例如我現在拿著筆拼湊所謂文章,看見窗外樹上飛來一隻喜鵲,隨口說了一句:「樹上飛來一隻鳥。」又例如把這句話原樣寫在紙上,這所思和所寫,就意義說一致嗎?顯然不一致,因為所思是「喜鵲」,所寫是「鳥」。讀者大概要說:「你把鳥改為喜鵲不就一致了嗎?」其實仍然不一致,因為所思的「樹」、「飛」、「喜鵲」是具體的,到紙上,「樹」、「飛」、「喜鵲」是抽象的概念,是符號,能表示所思的那個「樹」、「飛」、「喜鵲」,卻不就是那個「樹」、「飛」、「喜鵲」(由讀者領會方面看更是這樣)。這裡談思路與字面的關係,是為了說明作文,不是辨析知識的性質,當然不必鑽這個牛角尖,所以可以滿足於常識的意義,說所思的「樹」和所寫的「樹」意義一致。

還要提一下,這裡所謂思路是指清晰的思路,不清晰,寫到紙上不成文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所謂字面是指通順的文字,不通順,寫到紙上不成文理,也就不是這裡想談的問題了。這樣,我們可以進而考察能不能一致的問題了。

古人有「文不加(添字)點(刪字)」的說法,見漢末禰衡作《鸚鵡賦》的序。且不管這是不是吹牛;至少就理論說,把所思照樣寫下來,成為妙文的可能總是有的。但是顯然,這要有條件,條件是思路清晰、細緻到成為所謂「腹稿」。這容易嗎?

應該說不容易。因為要在學識積累和寫作經驗方面有深厚的底子,又要碰巧是寫某一併不複雜的內容,其時心緒還特別清澈。這樣多方面的條件一時完全具備,機會不多;即使具備了,我們也要承認,所寫比所思(如果有辦法衡量)常常會妥善一些,或者經過修改,可以更妥善一些。這是不容易一致的一面。還有另一面,是要把一致看作理想,目標,心嚮往之,以求接近一致。怎麼能夠這樣?辦法是在鍛煉思路方面多下功夫,即多思,多練,使它的流動蹤跡接近於文。這樣,提筆作文就成為,思路在腦子裡迤邐前進,筆隨著在紙上一行一行前進,到適當的地方,思路在這個題目(有時也可以沒有成文的題目)上停往,筆隨著寫了結尾,文章完成。這是作文的純熟境界,或說思路的完美境界,雖然難,我們總當知道有此一境,只要努力,並非絕對不能達到。

自然,理想終歸是理想,我們總不能忘記現實。現實是所寫和所思經常不能一致,或不當完全一致。我的經驗,除了寫便條、日記等篇幅短、組織不要求肢體俱全的文字以外,只要勉強可以稱之為「文」,所寫總不能與所思完全一致,有時甚至差得很多,連自己也感到非始料所及。這是說總括的。部分的,偏離的情況不像總括的那樣厲害,但是,對所思而言,到實際去寫,有時要有所增,或有所減,有時要換個說法,以求語暢達而意確切,總之是沒有原樣化為文字,寫在紙上。

所寫不能與所思完全一致,有原因。這主要是三種:

(1)人的心理活動永遠不會靜止,因而思路不能不隨著時間變。有時變得少,如舊時代文人寫詩,初稿寫成,過後總要改動一些字。有時變得多,如有的思想家的大著,再版的一些說法,竟至與初版打架。這是因為時間先後不同,認識有變化。作文,對於如何立意措辭,下筆之前有個思路;到提起筆寫,帶著筆往前走的不再是下筆之前那個思路,而是此時的思路。兩個思路可能很接近,但難於盡同。思路不能盡同,所以字面不能與前一個思路一致。

(2)思路與字面相比,總是思路粗得多,字面細得多。思路,就下筆之前那個總括的說,即使已經明朗甚至固定為提綱,總不會細緻到成為腹搞。這粗略的變為紙上的文,綱就必須帶出目,干就必須加上枝葉,這且不說;重要的是在粗變細的過程之中,常常會發現,有些意思應該說而原來沒想到,有些意思原來想那樣說而現在覺得不如這樣說,還有些意思,原想先說甲後說乙,現在覺得不如先說乙後說甲,等等。總之是不能不變,變就不能一致。下筆之時的部分思路,同寫的時間距離近,但常常也會偏離,這在上面已經提到,不再說。

(3)思路是設想,其中不免或多或少地攙雜些想像的成分,到過渡到紙上,成為可讀之文,有些不切實際的想像成分就必須放棄,或脫胎換骨。要放棄,要變換,是因為:a.意念在思路中是比較模糊的,化為文字,模糊的變為明朗確定,原來不妥當的成分就容易顯露,被察覺;b.思路變為文字,前後的連貫,部分和部分間的照應,如果有欠缺、不妥,就容易顯露,被察覺。這樣察覺了,當然要改,因而就不能一致。

這類改動,我們說是字面發揮對思路的審核作用,可以。但字面是筆隨著思路的流動寫到紙上的,所以溯本求源,應該說靠後的思路對靠前的思路發揮審核作用。審核,合用的,通過;不合用的,不能通過,因而要改,也就是不得不安於不一致。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如何對待呢?很明顯,如果靠前的思路能夠天衣無縫,不勞靠後的思路審核,或者經過審核,證明確是天衣無縫,那就至少有兩種好處。一種是,作文就可以思路前行,筆下緊跟,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就是說,可以少費周折,速度快。一種是,行雲流水的風格可以表現得更明顯,也就是能夠造詣更高。因為有這樣的優點,所以前面說,這是作文的純熟境界,思路的完美境界,我們應該雖不能之而心嚮往之。能的基礎是鍛煉思路,這自然不能要求一蹴而就;但是為了趨往,接近,也不可放鬆努力。這是一面。

還有另一面,是要在眼望天際的同時,不忘腳踏實地,就是說,要安於不一致,儘力用靠後的思路校正靠前的思路。這種校正的努力很有好處,舉其大者如:a.正在寫的文章可以漸近於妥善,也就是滿足作文的眼前的要求;b.可以積累經驗,使未來的作文、靠前的思路漸近於妥善,也就是滿足作文的高遠的要求。這樣眼望天際,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終有一日,筆鋒會以行雲流水的步伐,走到文不加點的境界吧?

或者謙退一些,只求能夠逐漸接近也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