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電影藝術 假亦真來真亦假

從影生涯極短暫,只有兩年;電影作品非常之少,僅有四部。但他卻能在世界影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事隔二十多年,他電影的魁力依然不減。這是為什麼?是他的功夫絕頂,還是他的演技超群?或是其他的原因——

李小龍真正的從影生涯僅兩年,主演了四部功夫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另一部《死亡遊戲》只拍攝了十五至二十分鐘的膠片,他死後出品的《死亡遊戲》已不是他創作中該片的原貌。

李小龍從影生涯極其短暫,影片作品數量亦非常之少,卻部部堪稱精品,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轟動與賣座是不足以說明李小龍電影的巨大成就的。在李小龍成名之前和之後,都有極走紅的影星影片,但過了若干年後,再觀其作品,人們會覺得新聞媒介炒錯了對象。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看李小龍的電影,仍會深深地為之震撼,仍會覺得魅力無窮。

原因安在?

厚積薄發

李小龍在武道上,可謂一帆風順,少年得志。而從影,卻是命途多舛,大器晚成(相對他壽命而言)。在好萊塢,他的潛能曾偶露崢嶸,在幾部電視劇中擔任過配角,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李小龍在《青蜂俠》中的加籐一角首次跟觀眾見面時,一位評論家撰文道:「李小龍的演技確實突出,看得出他並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李小龍六歲上銀幕,十三歲習武,其間的準備已是非常充分,自然會初上螢屏便令人刮目相看。但由於好萊塢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等諸多原因,使得他遲遲不能如願以償。

他自小喜好表演,在好萊塢從影不成,逼著他觀賞研究了不少出色的影片,涉獵了許多電影方面的書籍,琢磨自己在未來影片中的表演,加之天賦不低,一有出頭之機,自然水到渠成。

李小龍是真正以功夫大師的身分來做功夫演員的。他的功夫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應付影片中的功夫表演自然遊刃有餘。但他表演絕不輕鬆,這是因為他對所有事物的追求都是無止境的。

在港台影壇,像他這樣身懷絕頂功夫的人躋身影壇是非常之少的。有人甚至毫無功夫,卻拍出了名噪一時的功夫片,他們依賴的蒙太奇手法和特技鏡頭,給觀眾造成功夫蓋世、天下無敵的假象。另有不少人雖會功夫,卻是那種適宜於表演的功夫,花巧而不實際。

功夫亦如美女,化裝出來的美女是不耐看的,耐看的是天然本色。李小龍的功夫片,絕不會給人「技窮」之感,只會覺得他僅在此片中露了兩手,還有眾多的絕技藏而未露。李小龍的武學功底博大精深,他展示的功夫自然耐看。

李小龍還是個學者化的演員,他的武學、哲學造詣很深,但他的氣質毫無書卷之氣,這往往會使人忽視他的知識內涵。這種內涵,作用於電影的效果是間接的,但又是深沉的。

淺顯是不少港台影片的通病,淺顯的影片卻往往能媚俗,博得觀眾廉價的掌聲。雖轟動一時,最終卻如過眼煙雲。商業片原本如此。收回成本、再創利潤是製片人的唯一目的。

李小龍的影片也屬於商業片,但他較好地做到雅俗共賞,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影片有豐富深沉的內涵。這正是他多年修養積蓄的結果。

李小龍絕不為錢而濫拍片,他一年兩部的進度遠遠低於港台明星拍片數量的平均水平,他追求的是少而精。

李小龍回港發展之初宣稱:「我就是有意地讓世界人士作一比較,是中國拳術高明,還是外國拳術高明。人是不可以貌相,人受人尊敬的是技術、知識和智慧。我相信在動作片中,對各種首要的條件我已經付出了忠誠,花費了很多時間去磨練,我有信心,自己的表演是最好的。」

李小龍絕非咄咄狂妄之辭,此時的他已修煉多年,準備充分,火候已到,第一部片便不同凡響,並顯出他巨大的潛力與後勁。

武道要義

李小龍跟傳統的中國武師不同,後者對武道要義秘訣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只是在性命攸關的非常時刻授其嫡傳弟子。李小龍卻不然,他不惜採用最有效的現代傳播媒介來弘揚他的武道哲學,來宣傳他的截拳道。

這自然是電影。

截拳道動作的最大特點是:「簡單」、「直接」、「神速」。它幾乎沒有過程,拳腳就決速直接地擊於敵手的要害,將敵手打倒。

例如在《精武門》中,李小龍被敵手重重封死。若是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術,總是要運用多套招式化解,連消帶打,險象環生。李小龍卻是用「切破法」,拳腳快速兇猛,簡單明瞭。李小龍借自己的打法,來證實某些武藝實在不適宜實戰,應當摒棄。

李小龍在電影裡展示的功夫,會使人覺得這不是在演戲,而是實戰。李小龍在片中的打鬥,幾乎不帶表演的成份。譬如《猛龍過江》中那場餐館後巷的巷戰,一切使人感覺「這是真的」,「這正在眼前發生」。

「真實」是李小龍功夫片的最大特點。截拳道,因其「簡單」、「直接」、「神速」,決定了它不適宜表演。它沒有繁瑣花巧的動作,往往動作的開始就是打鬥的結束。因此,截拳道是一種不適宜表演的武術,它不悅目,但實用。

李小龍的「連環三腳」是非常有名的。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中,觀眾見到李小龍凌空飛躍踢腳。其實,李小龍跳不了那麼高,是他在羅維及鄒文懷的說服下藉助了彈床。觀眾對這一動作大為讚賞,李小龍卻極反感,因為缺乏真實感。因此,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中,他就不使用彈床,不惜剔去令觀眾拍案叫絕的凌空翻騰的動作。

電影界、武術界的人士對李小龍功夫片的一致評價是:李小龍演的是真功夫。

李小龍竭力反對運用電影技巧來「製造」人所不及的「絕技」,如「隱身」、「穿牆」、「飛簷逾屋」、「水上飄行」等等(這種絕技在港台功夫片中幾乎氾濫成災)。真功夫或許不好看,但是耐看。假功夫盡可蒙蔽一時,但難欺騙一世。

因此,李小龍在影片中展示的功夫,既不怕電影及武術界的行家挑剔,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截拳道的宗旨是實用,如果摻入虛偽的東西,必然會將現眾引入迷途,從而誤人子弟。

李小龍是為功夫而電影,不似眾多的功夫演員,是為電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龍畢竟是在拍電影,並且是拍商業電影。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為功夫而功夫,把電影觀眾全然棄之不顧。他不可能將他的截拳道拍成科教片,而應是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情節片。

因此,他在不損及他的截拳道要義的前提下,適當地使動作「精采」一些,幅度「誇張」一些,套數「複雜」一些,過程「延長」一些。另外,李小龍還特意為觀眾設計了一些動作噱頭。

他在片中的打鬥前或打頭中,總要搞一些輔助動作,如脫去上衣展示強健發達的胸肌;運氣熱身並練功,舞棍打拳,動作精采之極;用蔑視鄙夷的眼光看著敵手,看得敵手或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或膽戰心驚;瀟灑利索地拉高褲腳,扎馬步;擊中對手時發出勝利的叫喊,或欲發力前的怪嘯——

李小龍在實際比武格鬥中,並不這樣。這些「花架子」對打鬥本身是沒什麼益處的,但也沒什麼害處。這些噱頭卻很受觀眾喜愛,效果出奇地好。在戲院中,觀眾一見李小龍的這番表演,往往會高聲喝采,熱烈鼓掌。

從欣賞的角度講,李小龍的功夫電影真正做到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比眾多「只有熱鬧,而無門道可看」的港台功夫片顯然要高出一籌。

超人哲學

李小龍所飾的角色都是凡人,如《唐山大兄》中的華僑工人鄭潮安;《精武門》中出身貧寒的、霍元甲的弟子陳真;《猛龍過江》中那個什麼都不懂、洋相百出的鄉下佬;《龍爭虎鬥》中的少林弟子李。

然而,他們又都是超人。

人們從這些主人公中,可或多或少地找到李小龍人生經歷的影子。與其說李小龍在演他們,不如說在演自己。

李小龍的電影,具有濃烈的自我意識。無論是當時或是以後的電影觀眾,都不是欣賞李小龍所飾的角色,而是欣賞李小龍本人。

李小龍將自己的功夫與哲學盡悉傾注到主人公身上,如賦予他們血肉。

李小龍的超人哲學,已不再是尼採的超人哲學,而是中西文化撞擊下的,融於李小龍血脈心靈的一種哲學。

李小龍所飾的人物皆出貧寒,他們都又成為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這種地位與名聲的巨大反差,更能體現出他們平凡中的非凡。

他們往往深受傳統價值觀的束縛,心靈嚴重扭曲,而如非人一般。如《唐山大兄》中,鄭潮安胸前佩有母親贈的玉,這塊玉告誡他「小不忍則亂大謀,輕舉動則惹橫禍」。鄭潮安忍得太痛苦了,直至佩玉被對手打碎,母訓不復存在,他的手腳才從鎖鏈裡解脫出來,以牙還牙,以暴除暴。

在《精武門》中,師兄秉承師父遺訓,三番五次警誡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