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慕尼黑  一 音樂的魅力

一八七九年三月十四日,德國烏爾姆小城。

這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帶著茫然的神情降生?不知道。但歷史註定要把這一天變得無比神聖。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無數智慧的星球,並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類溝通了文明的資訊,他們也會為這一天脫帽致敬。

這一天的榮耀,就來自於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嬰孩的第一聲啼哭。

遺憾的是,人類在經歷偉大瞬間時,又總生不出偉大的感覺。平凡、普通、沒有喧嘩、也無激動,愛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過給他的父母帶來常人的歡樂。

愛因斯坦的雙親都是猶太人。早在西元十六世紀,愛因斯坦的猶太祖先便從不知名的地方遊蕩到德國。不知什麼原因,他們突然放棄了猶太人四處遷徙的古老傳統,轉而鍾情德國大地的山川、河流與森林,開始了定居生活。到愛因斯坦父母這一代,除了些微宗教習慣外,他們實際上成為地道的德國人,說德語、愛德國,把德國視為自己的祖國,把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德國人。

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母親波林.科克兩家人一直定居在德國烏爾姆城。一八七六年八月八日結婚後,兩人的小家先在慕斯特廣場,後移居到班霍夫街。一九四四年,行將滅亡的第三帝國在遭至滅頂之災時,也讓愛因斯坦的出生地做了殉葬品,盟軍的連續空襲使愛因斯坦父母的住所成為一片廢墟。

猶太人善於經商賺錢的傳統沒有在赫爾曼.愛因斯坦身上得到驕傲的體現,或是漫不經心,或是不善投機,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在生意場上表現平平,勉強維持著一家的生計。但他是一個精神上的樂天派,心靈平靜,誠實溫和,德意志民族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韻味讓他如癡如醉。赫爾曼.愛因斯坦本來極有數學天賦,中學時代就引人注目,可父母沒錢供他上大學,他不得不棄學經商。渴求知識、渴求精神充實的願望使他討厭帳本,每到晚上,他總和心愛的詩人席勒、海涅的作品作伴,還要在客廳裏高聲誦讀。讀到精彩的地方,他會突然定住腳步,以誇張的動作摘下夾鼻眼鏡,臉上綻開無比純真的孩童般的笑容,一雙善良的眼睛盯著親愛的妻子,說:

「聽,聽呀,親愛的波林,這詩多美!」

愛因斯坦的母親像大多數猶太女性一樣,賢慧能幹。她的家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極高,愛文學,更愛音樂。共同的愛好使得愛因斯坦的父母間的關係非常融洽,他們不僅營造了一個充滿溫馨和諧的愛之屋,更為愛因斯坦的誕生和成長孕育出品味極高的文化氛圍。

愛因斯坦再偉大,也該感謝他的雙親。父親的數學天賦,母親的音樂天賦,恰到好處地合成出一個偉大的愛因斯坦。非凡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就是愛因斯坦繼承父母天賦的明證。

一個天才的童年,總會有些超乎尋常的故事。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大得不同一般,而且頭骨呈稜角形,頭骨的這種異狀,後來永久性地成為愛因斯坦的特徵。愛因斯坦的母親曾為頭胎兒子的異樣頭骨而受驚,愛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孫子,也低聲嘀咕:「太重了!太重了!」她不是說孫子的體重,而是孫子大而怪的頭形讓她不安,一個弱小的身軀,如何支撐得住這個碩大的腦袋?她們當然還不曾意識到:就是這個大而怪的頭腦,將滋生出多麼偉大的意識。

小愛因斯坦落地不久,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在烏爾姆的小本經營就遇到了麻煩。在其弟雅各的建議下,他們決定遷居慕尼黑,合辦一家安裝煤氣和自來水管道的小企業。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一八八○年,赫爾曼全家來到了慕尼黑,六月二十一日在該地申報了戶口,十月十一日,新企業開了張。最初一段時間,生意比較興隆。當時正值氣體白熾光年代,這些新技術產品似乎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赫爾曼.愛因斯坦兄弟兩人又拿出了幾乎全部的積蓄,加上波林父親的資助,開辦了一家電子技術工廠,製造發電機、電弧燈、測試儀錶等電氣器材。這家企業在一八八五年五月六日正式註冊。從此,愛因斯坦的父親為經營這個企業奮鬥了十年,有過輝煌,但最後仍以失敗告終。在一八九四年,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又一次不得不帶領全家去義大利尋求新的謀生之道。

在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的經歷中,慕尼黑的十四年,慘澹經營,充滿苦澀的味道;可對於小愛因斯坦,這卻是溫暖、安寧、幸福的十四年。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嬰孩到一個初具知識、略顯個性的少年,乃至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在日後震驚世界,慕尼黑的時光總是值得回味的。

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市,巴伐利亞州首府。在上巴伐利亞,海拔約五一九米,南距阿爾卑斯山邊緣四十八公里,伊薩爾河從市中心穿過。慕尼黑德語稱「明興」,意為「僧侶之鄉」。約西元七五○年建立隱修院,標誌城市的發端。十二世紀下半葉僧侶獲准在當地運鹽商路與河流會合處建立市場,後建起橋樑要塞。選帝侯馬克西米連一世(一五九七至一六五一)統治時期,城市規模和財力擴大,興建了許多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多樣,景色迷人,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愛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時代,恰逢慕尼黑大發展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拓進取的人格意志,通過各種渠道,浸潤著小愛因斯坦的心田。

慕尼黑郊外,遍佈清新的田野和幽靜的森林。愛因斯坦一家的住處,位於慕尼黑郊區的林德林地區,濃蔭蔽地,綠茵環抱。天性浪漫的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生意之餘,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帶領全家郊遊。小愛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於大自然,他常常瞪著兩隻好奇的眼睛,緊閉雙唇,默默地跟著父母,默默地注視著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與神秘,一次次衝撞著愛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靜謐養成愛因斯坦獨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啟迪,給了他排除人世紛繁煩惱的慰藉。直到以後,愛因斯坦也總是尋求遠離繁華都市的鄉村作為居住地。在柏林,他覺得住在哈裴爾河河畔最舒適。此外,他最喜愛的是北海群島和德國的東海海岸,尤其是阿倫斯霍卜和黑敦海島。流亡之後,他住在美國普林斯頓,住房四周就是一座大花園,住房像綠色海洋中的一個孤島。人們常以為這是愛因斯坦生性孤癖、不善交際的表現,其實不然。就文化背景來分析,愛因斯坦父子對慕尼黑郊外純樸、自然的風景的神往與欣賞趣味,有著濃郁的時代感。

在愛因斯坦誕生前一百年,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神已為愛因斯坦準備了優良的文化個性基質。毫不誇大地講,愛因斯坦日後無與倫比的創造性思維正源自於他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應和醒悟。就像德國古典的園林毫無創造性,只有拙劣的模仿一樣,沒有身處原始自然風光中的自由呼吸,人是很難讓個性自由伸張、讓思維迸發出創造火花的。

慕尼黑郊外的自然風光在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種子,同時,也過早給他帶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孤獨」。但這種「孤獨」不是那種人生的痛苦感,而是一種有強烈人格意蘊的自由、創造品性。如此強調獨立的個性既催生出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中的創造性思維成果,又讓愛因斯坦的生活方式顯出許許多多常人眼中的怪癖。一九四六年,業已六十七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無顧忌地說: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註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於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

這當然不是淺薄的自我標榜,甚至不是對芸芸眾生的精神開導,他只會永遠按自己的個性以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評判一切。所以,他並非因想鶴立雞群而顯得孤獨,而是他從來就無法理解,更無法去效法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時,所有的人朝一個方向前進,而愛因斯坦獨自一人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信念的堅定使得愛因斯坦從不懼怕孤獨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訴人們:看,這才是正確的出路。

當然,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可能向世人解釋自己個性的內涵。他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同學,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愛因斯坦的妹妹後來回憶說:「每逢那樣的時刻,他會變得臉色蒼白,鼻尖發白,不能自制。」有幾次,愛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二歲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愛因斯坦五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議,愛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