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解體諸因 後記

我記得自己讀過的第一部分屍小說,是江戶川亂步的《盲獸》。嚴格來說,那並非分屍,而是在施虐情慾的作用下,將女人活生生切成數塊;這震撼人心的內容,替當時仍是小學生的我帶來了相當的閱讀體驗。從那以後,「分屍=血腥陶醉=扭曲的美感」之公式便深植於我的腦海之中,又兼以對血腥的厭惡感從旁推波助瀾,讓我刻意避開探討切割、分屍等題材的作品。雖然現在的我已成了粗線條的大人,能夠平心靜氣地閱讀友成純一郎的《獸儀式》及綾辻行人的《殺人鬼》;但從前的我,可是個多愁善感的少年。

這樣的我之所以閱讀鯰川哲也的《紅色密室》,是因為當時見了書名後,深信這是部純粹的密室作品(事實上,它確實是),與分屍等獵奇嗜好完全無關;然而,故事最終卻有個獵奇嗜好最為遙遠的合理結果。

這次的《深紅密室》體驗,讓我對「分屍小說」的印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而當我閱讀本岡類的《白色森林的幽靈殺人》與笠井傑的《拜拜,天使》之後,更是完全被聳立於分屍之後的謎題與邏輯之美所吸引。當時的我並未因人格客體化或角色物質化等難解的文學問題所苦惱(雖然現在的我也鮮少為此苦惱),只是浸淫於謎題所醞釀出的競賽性及遊戲精神。後來我逢人便推薦上述三作,友人見狀說了「既然你喜歡這類作品,不能不看這個!」便借給我當時剛發行的島田莊司《占星術殺人魔法》。不消說,完全迷上「分屍小說」的我自然是喜極而泣了。

而讓我動了協作念頭的契機,則是某個出版社的交流會。當時我雖然打入了某推理小說獎決賽,卻連佳作也沒得;編輯體恤我遠從高知而來,邀我參加頒獎典禮隔天舉辦的得獎人與作家交流會。當時席間的作家們感嘆著現今的本格派推理小說——尤其是被稱為新本格派的作品群——之評價異常低落,甚至有人如此嘲諷:「只要加些小伎倆,最後再添具無頭屍體,就能輕易寫成推理小說。」

只要添具無頭屍體,就能輕易寫成推理小說——偏愛細密巧妙交織而成的「分屍小說」的我,得知了坊間的認知竟是如此之後,頗受打擊。套句優越點的說法,我非常能夠諒解諸位作家的嘆息之情;因此我立誓寫出傑作,以扭轉世人的謬見……倘若能這麼作結,這篇後記必然顯得大氣非凡,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我是這麼想的:「哦!原來寫無頭屍體會讓人覺得陳腔濫調啊?那以後別寫無頭屍體好了。」說來慚愧,當時的我真想如此認為,卻又在同時有了另一個奇妙的念頭。「說不定是因為只有一具無頭屍體,才顯得陳腔濫調;假如寫出一堆無頭屍體呢?」於是,我嘗試寫下成為本書第八因原型的長篇小說「輪遞」,卻老覺得不對勁;當時的我產生了一種幼稚、甚至可以說是近乎刁難的頑固心態,一味認定屍體的出現方法不夠好。之後,儘是「分屍」的連續作品便必然地出現了。其實我原本希望從第一因到最終因都能統一由無頭屍體擔當,但畢竟辦不到。

《解體諸因》便是如此誕生的。只要這部作品能帶給讀者些許的樂趣,便是我無上的榮幸。

此外,我於執筆之時曾參考了岸田秀《嫉妒的時代》及岩川隆《殺人全書》的部分內容,在此載明並致上謝意。

撰寫《解體諸因》時,我相當刻意地加入了鬧劇及黑色幽默要素;不過這只是用來「提味」,只是副產物……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為免誤解,我得慌忙補上一句:在設計謎題的旨趣及構架時,我可是非常認真的;這基本態度上並無改變。只不過,「內容」卻沒我當初所以為的那般正經。

更具體地解釋,我一直以為在《解體諸因》各章節之中所揭曉的動機是「再踏一步便是鬧劇,但勉強停留在正經範圍之內」;不過現在一讀,卻完全成了「鬧劇」。聽說曾有某位評論家在讀完《解體諸因》第一章後勃然大怒:「這世上哪有人會為了這種理由分屍啊!」說不定有許多讀者也出於同樣的理由而棄之不讀,這種心情我現在真的非常了解,當真十二萬分的過意不去。只不過,容我說句任性話:希望各位別急著發脾氣,姑且一笑置之,繼續往第二章邁進……咦?辦不到?萬萬別這麼說,把剩下的部分讀完嘛!好不好?諸位大德拜託拜託。啊!但要是讀完了全文以後還是大為光火,該怎麼辦?

那就把《解體諸因》當做一部精心製作的鬧劇來讀……只怕會有讀者一針見血地指摘:「這種東西打從一開始就只能當做鬧劇來看啦!」誠如前文所述,本作的謎題框架是很嚴謹的(真的嗎?),故可以「鬧劇式謎題」相稱。西上心太先生早起便曾如此形容我:「猶如為了博君一笑樣樣都來的打諢丑角一般,是個為了造就手法樣樣都來的打諢謎團作家。」實在是先知卓見啊!

總而言之,無論讀者是以哪種角度來看待這部作品,我都誠心祈禱各位在閱讀本書時能感受到些許樂趣。敬請多多愛護與支持。

一九九七年十月於高知市

西澤保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