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章 御宅之死,以及轉生

從御宅變成狂熱分子

我雖然說了『御宅文化』及『御宅』已死了,但是我完全沒有嘲弄御宅或說御宅已經落伍的意思,真的一點都沒有。

重點是:在御宅文化死後的現在,御宅們又回歸成普通的個人,從前是御宅的人們,現在全都只好變成狂熱分子了。我要說的是這件事。

御宅與狂熱分子的差別何在?就差在『是否成為一個民族』上。

雖然有『御宅文化』一詞,但卻從來沒聽說過有『狂熱分子文化』這種說法。有『像御宅一般的穿著和語氣』這種說法,卻沒聽說過有『像狂熱分子一般的穿著和語氣』這種話。這也就是說,狂熱分子是一群沒有群眾起來創造獨自的文化之人們。

御宅會群眾而形成民族,但狂熱分子只能孤獨地各自朝向自己的道路前進。

而現在『御宅文化』和『名為御宅的統一概念』都已經變成沒有了,所以所有的御宅都會變成狂熱分子了。

從前在江戶時代有一種民族叫『數寄者』,也稱為『道樂者』(注1)。所謂數寄者,就是以『純粹』這種概念為中心,將茶道、花道、道具、建築、詩歌、繪畫、書道……等廣範圍的領域給統合起來的一大文化主導者。

他們是以被人稱道:『那個人,以數寄者來說是一流的。』為目標,平常自謙『我還不配當數寄者啦』來切磋琢磨自己。並且有著『在那個領域裡是比不上他的,但在這項領域中就是我比較強。』這樣的自尊。

但是,江戶時代崩壞了,數寄者文化也滅亡了。當然,這些數寄者都活了下來。只是變成了單純的古道具狂或繪畫搜集者,四散流落各地而已。

一個文化滅亡之後,該文化的主導者們,就會變成各自領域的狂熱分子繼續活下去,這是歷史的法則。

御宅文化也一樣。御宅文化,也就是『有著成人風味的兒童文化』,曾經席捲了戰後的日本文化。最初是以漫畫或動畫為中心的御宅文化,仔細留意就會發現,連文具或雜貨……等設計思想,許多領域都已經被御宅文化所佔領了,建構成一大文化帝國。

從前我在《御宅學入門》一書中曾寫道:『御宅是江戶文化的正統繼承人。』如同江戶文化死亡而數寄者變成狂熱分子一般,身為戰後昭和文化的御宅文化死了,御宅們也必然全都會變成狂熱分子。

可是,正因為御宅文化正在滅亡,所以反而開始受到評價了。亦即現在御宅民族正面臨滅亡,而御宅們終於得到他們所渴望的社會評價了。

距今數十年前,外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印象不外乎富士山、藝妓、武士……等所謂的江戶文化的東西。在那種時代里,日本人很迫切地需要建立『日本的固有文化』。就算索尼或本田的產品在國外賣得多好,也只是讓外國人嘲笑是經濟動物,而產生了更多的情結。

當時日本的文化廳很積極地對外介紹現代日本的文化,然而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引人注目。每次舉辦日本展覽,外國觀光客愛看的都還是江戶文化相關的東西。現代日本文化中除了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導演作品之外,外國人幾乎都不想看。

『只是很會賺錢,毫無文化及創造性的民族。』

這就是全世界替日本人烙上的烙印。

就算蓋了再多條高速公路或摩天大樓,也不會有人把日本當成一流國家對待。那是因為日本沒有固有文化,全都是仿效西歐文化的模仿文化而已。只會追著西方歐美國家跑,然後模仿他們,全都只是二流罷了。

而在這種情形下,有個文化廳向來連看都不看的,或者該說是一直隱藏起來的『御宅文化』,卻在無意中讓全世界都接納了。日本人如此渴望能有一個『被世界所接納的,由現代日本所產生的文化』,而這正是御宅文化。

現在這個世界上幾乎可說沒有幾個小孩不受動畫、電玩、漫畫、偶像明星……等日本文化所影響。

只花了不到三十年就完成如此壯舉。

從明治時代以來,日本人花了上百年都無法做到的事,御宅文化卻只用了三十年就做到了。而且還達到了遠高於當初文化廳所期望的層級。

在逐漸邁向滅亡的現在,御宅文化終於可以得到評價了。這是多麼諷刺的歷史惡作劇呀。

日本人也差不多該給御宅文化一個正當的評價了,不是嗎?不是因為什麼『能賺到外匯』,也不是因為什麼『技術很高』,更不是因為什麼『在國外很受歡迎』。

而是因為它是日本人從無到有,並珍惜培育長大的一大文化啊。現在正是應該帶著引以為傲的自豪與愛情,來好好評價它的時機了。我是如此認為的。

自我感覺至上主義

前一章所說的第三世代的特徵,與貴族主義和菁英主義相比,我稱之為『自我感覺至上主義』。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有沒有萌到,所以什麼身為御宅所必須具備的教養等統統都不知道,就是這種主義。

其實這種主義也並非御宅專屬的特徵,而是現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的一種主義。從前一個人要結婚或就職,都不是單靠其本人的意志來決定的。除了自己的感覺如何以外,還必須顧及家族親人……等你所重視的入之『共同體』的意見才行。

然而現在日本人所重視的對象也變得愈來愈狹窄了。從親朋好友變得只剩下家人,又從家人變成只剩雙親,又變得只剩下配偶或戀人,最後變得剩下『自我感覺』來代表一切。

這種把『自我感覺』放在最優先考量的做法,堪稱是一種新思維。

例如說結婚。從前必須要自己的雙親和對方的雙親都答應才能結婚,有的情況還要得到雙方家族甚至公司上司認可才行。但現在只要『當事人雙方同意』這種不是私奔或被強迫的就行了。

就職也一樣。沒得到學校老師或雙親的認可就決定了工作地點,這是『不懂人情義理』的行為,一定要盡量避免。要找工作就要靠親戚中有頭有臉的,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去拜託連爹娘都得下跪磕頭的『大人物』出馬幫忙,才能定下工作。這在四十年前的日本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現在呢?首先就只考慮到自己。而且以『自己現在的感覺』為第一優先考量。『你真的愛這個人嗎?』『我跟他結婚絕不會後悔,我「現在真的」這麼認為。』這才是第一重要的要素,而且每個人都如此相信。『你說你喜歡這個工作嗎?』『就算賠上一輩子我也不後悔,我「現在真的」這麼認為。』只要如此相信,就一定能找到理想的職業。現在的人全都這麼想。

這種『自我感覺至上主義』,把人們從以往『強調忍耐的堅強共同體』之束縛中解放出來了。相對的,當初結成並維持共同體的,靠的就是同族意識和共同幻想,而現在這些都被破壞了,也就是說這種『文化』本身已經被破壞了。

科幻界毀滅的歷史,御宅又要重蹈覆轍。若是『自我感覺至上』主義再如此蔓延下去,那御宅以外的集團,甚至於全日本都有可能因此而崩壞。

日本與御宅

『為何日本會產生御宅文化?』

『外國,尤其是中國或韓國……等漫畫、動畫產業會追過日本嗎?』

從數年前開始,我就常聽到這種問題。而我總是如此回答:

『御宅文化是只有在日本這種特殊的土壤中才會生根發芽的。』

『因為沒有和日本相同的土壤,所以中國或韓國要發展出御宅文化是很困難的。』

簡單地說明一下吧。

所謂的御宅文化就是『明明長大成人了也不停止兒童時代的興趣』。解析此一現象就會發現有兩個要素:『日本的成人太像小孩子,就會變御宅。』和『日本的兒童文化很有成人風味,所以沒必要自其中畢業離開。』御宅文化要成立,必須要有這兩個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在御宅誕生之前,也就是昭和三〇年代(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問》以前的日本,絕對沒有成人像小孩這回事。小孩子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成人,至少希望自己長高一點。而且兒童文化也明顯地全都是『給好孩子看的』東西。少年少女們都希望快快長大成人,然後馬上從兒童文化中畢業,以加入大人的行列中。

可是,當高度經濟成長的弊病開始顯露,也就是昭和四〇年代(一九七〇年代)後半,兒童文化慢慢地自『好孩子專屬』中畢業了。當那些安保爭議或學生運動的戰士們投身兒童文化創作後(注2),動畫或特攝節目中出現的角色也變得理所當然地『反體制』與『反權力』。比起努力和堅毅的人如《巨人之星》的星飛雄馬,那些反體制的作品如《小拳王》、《魯邦三世》……等更能掌握這個時代的脈動。因為有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兒童文化,所以日本的兒童文化有著『就算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